渤海灣盆地南堡凹陷西部東營組三段—沙河街組一段砂質碎屑流沉積特征及油氣勘探意義
本文選題:砂質碎屑流 切入點:扇三角洲 出處:《石油學報》2017年04期
【摘要】:通過對巖心系統(tǒng)觀測、巖心薄片觀察和粒度分析,結合單井沉積相及地震相的綜合分析,對南堡凹陷西部東營組三段—沙河街組一段沉積微相類型及特征進行精細的研究,認為研究區(qū)扇三角洲前端發(fā)育大規(guī)模的砂質碎屑流沉積。結合區(qū)域古地貌特征、沉積體系的綜合研究,探討了研究區(qū)砂質碎屑流沉積的成因機制,詳細論述了砂質碎屑流的沉積構造特征及識別標志,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砂質碎屑流沉積模式。研究表明砂質碎屑流砂體主要為無沉積構造的塊狀中—粗砂巖和具有豐富重力流沉積特征的砂泥巖互層2種巖性組成,其成因為扇三角洲前緣砂體發(fā)生滑動、滑塌、再沉積而成。結合目前的勘探實踐分析認為,砂質碎屑流砂體與沙河街組一段、沙河街組三段優(yōu)質烴源巖直接接觸或通過油源斷層溝通而形成自生自儲或下生上儲型的巖性或構造-巖性油氣藏,進而構成了研究區(qū)半深湖—深湖區(qū)域的良好巖性圈閉集合體。
[Abstract]:Through systematic observation of core, observation of thin slice of core and grain siz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ingle well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eismic facies,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the third member of Dongying formation and the first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west of Nanpu Sag are studied in detail.It is considered that large-scale sand clastic flow deposits are developed in the front end of fan delta in the study area.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regional paleogeomorphology and sedimentary system,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sand clastic flow deposition in the study area is discussed, and the sedimentary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of sandy clastic flow are discussed in detail.On this basis, the sedimentary model of sand clastic flow is established.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and clastic flow sand body is mainly composed of two types of lithologic composition: massive medium coarse sandstone with no sedimentary structure and interbedded sand and mudstone with rich gravity flow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formed by sliding and collapsing of the front sand body of fan delta.To be deposited agai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exploration practic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and clastic flowing sand body and the section of Shahejie formation,The high quality source rocks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are directly contacted or communicated by oil source faults to form lithologic or tectonic-lithologic reservoirs of self-generated and upper reservoir types, thus forming a good lithologic trap assemblage in the semi-deep lacustry-deep lake area of the study area.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冀東油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學院;
【基金】:國家重大科技專項(2016ZX05006-006)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專項(2014E-050211)資助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群;;陸相斷陷盆地坡折帶成因類型及控砂模式——以南堡凹陷為例[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8年06期
2 孫風濤;郭鐵恩;田曉平;;南堡凹陷沉降史分析[J];海洋石油;2012年03期
3 付廣;孫同文;呂延防;;南堡凹陷斷-砂配置側向輸導油氣能力評價方法[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4年01期
4 石振榮,葛云龍,秦風啟;南堡凹陷北部斷裂特征動力學分析[J];斷塊油氣田;2000年04期
5 梅玲;張枝煥;;南堡凹陷原油芳烴地球化學特征[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9年02期
6 馬乾;張軍勇;李建林;李文華;劉國勇;馮朝榮;;南堡凹陷扭動構造特征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1年02期
7 田濤;蔣有錄;萬濤;徐小龍;謝君;;南堡凹陷斷裂發(fā)育特征及其演化機制[J];斷塊油氣田;2012年04期
8 ;南堡凹陷特殊異常體的解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年04期
9 叢良滋,周海民;南堡凹陷主動裂谷多幕拉張與油氣關系[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8年04期
10 董月霞,周海民,夏文臣;南堡凹陷火山活動與裂陷旋回[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周海民;董月霞;廖保方;馬乾;楊勇;;南堡凹陷精細勘探實踐與潛力[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2 王政軍;馬乾;趙忠新;朱光有;劉永昌;王建偉;張永超;;南堡凹陷深層火山巖天然氣成因及其氣源[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晉香蘭;;南堡凹陷構造應力場模擬與油氣運聚分析[A];安全高效煤礦地質保障技術及應用——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煤炭學會煤田地質專業(yè)委員會、中國煤炭工業(yè)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水害防治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年會文集[C];2007年
4 王政軍;周賀;張紅臣;張永超;夏景生;杜景霞;;南堡凹陷寒武系潛山天然氣成因與成藏模式[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觀宏;南堡凹陷東營組堆積期構造活動的“雙強效應”及其對沉積的控制[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2 王曉暢;南堡凹陷復雜油氣層測井響應特征與評價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3 張翠梅;渤海灣盆地南堡凹陷構造—沉積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2010年
4 姜華;南堡凹陷東營組構造層序地層分析及其油氣地質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偉;南堡凹陷東營組天然氣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2 張新亮;南堡凹陷沙河街組高精度層序地層與有利目標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
3 王岐;南堡凹陷一號構造油源斷裂輸導能力定量評價[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4 荊琪;南堡凹陷柳南地區(qū)淺層油氣成藏條件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10年
5 徐亞軍;冀東南堡凹陷斷裂系統(tǒng)分形研究與油氣分布[D];中國地質大學;2005年
6 馬良;南堡凹陷油氣運聚動力學模擬及有利勘探目標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2009年
7 李夢瑤;南堡凹陷古近系物源及沉積體系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8 侯敬瑤;南堡凹陷泥頁巖油氣賦存方式及其有利勘探目標評價[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9 趙杰;南堡凹陷天然氣成因及有效烴源巖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10 李曉艷;南堡凹陷古近系中深層碎屑巖優(yōu)質儲層成因機制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本文編號:16906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690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