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論文 >

四川盆地中二疊統(tǒng)棲霞組、茅口組巖相古地理及勘探方向

發(fā)布時間:2018-03-09 06:24

  本文選題:四川盆地 切入點:棲霞組 出處:《海相油氣地質》2017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通過地層剝蝕關系分析,四川盆地中二疊統(tǒng)沉積前的古構造格局具有"三隆一洼"的特點;谝巴馄拭、巖心和薄片觀察,結合錄井、測井相和地震相分析,明確了棲霞組和茅口組發(fā)育鑲邊碳酸鹽巖臺地沉積,包含一級臺緣帶、二級臺緣帶、開闊臺地和臺盆等4種亞相以及一級臺緣灘、二級臺緣灘、臺內灘和硅質臺盆等微相。棲霞組、茅口組巖相古地理受控于沉積前古構造:一級臺緣帶分布于古隆起與斜坡—盆地過渡地帶;開闊臺地分布于古隆起區(qū)和低隆起區(qū);臺盆分布于低洼區(qū);二級臺緣帶分布于開闊臺地和臺盆之間的過渡地帶。類比上二疊統(tǒng)長興組和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油氣勘探,棲霞組、茅口組臺地內部的二級臺緣帶可作為下一步油氣勘探的有利領域。
[Abstract]:The paleotectonics before the Middle Permian sedimentation in Sichuan Basin are characterized by "three uplift and depres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atigraphic denudation relationship. Based on field profile, core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 combined with mud logging, logging facies and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It is clear that Qixia formation and Maokou formation developed rimmed carbonate platform sediments, including the first grade platform margin zone, the second stage platform margin belt, the open platform and platform basin, and the first grade platform edge beach, the second grade platform marginal beach, the second grade platform edge beach, etc. 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of Qixia formation and Maokou formation is controlled by pre-sedimentary paleotectonics: the first grade platform margin zone is distributed in the paleouplift and the slope basin transition zone, the open platform is distributed in the paleouplift area and the low uplift area, and 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of Qixia formation and Maokou formation is controlled by paleotectonics. The platform basin is distributed in the low-lying area, the secondary platform margin zone is distribut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open platform and the platform basin, and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upper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and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Qixia formation, are analogous to the upper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Qixia formation, Qixia formation, The secondary margin zone within the Maokou formation platform can be used as a favorable field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next step.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杭州地質研究院;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碳酸鹽巖儲層重點實驗室;
【基金】:十三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fā)”的子課題“寒武系—中新元古界碳酸鹽巖規(guī)模儲層形成與分布研究”(編號:2016ZX05004-002)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項目“深層油氣勘探開發(fā)關鍵技術研究”的子課題“深層規(guī)模優(yōu)質儲層成因與有利儲集區(qū)評價”(編號:2014E-32-02)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18.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宗舉;周慧;陳軒;劉銀河;張運波;劉玉娥;楊雨;;四川盆地及鄰區(qū)二疊紀層序巖相古地理及有利勘探區(qū)帶[J];石油學報;2012年S2期

2 鄒才能;徐春春;汪澤成;胡素云;楊光;李軍;楊雨;楊威;;四川盆地臺緣帶礁灘大氣區(qū)地質特征與形成條件[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1年06期

3 陳宗清;;四川盆地震旦系燈影組天然氣勘探[J];中國石油勘探;2010年04期

4 楊海軍;鄔光輝;韓劍發(fā);王曉豐;吉云剛;;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帶奧陶系碳酸鹽巖臺緣帶油氣富集特征[J];石油學報;2007年04期

5 馬永生;牟傳龍;譚欽銀;余謙;;關于開江-梁平海槽的認識[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6年03期

6 何斌;徐義剛;肖龍;王雅玫;王康明;沙紹禮;;峨眉山地幔柱上升的沉積響應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論評;2006年01期

7 李霞,胡明毅,李士祥;龍門山—米蒼山前緣二疊系碳酸鹽緩坡沉積[J];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8 冉隆輝,陳更生,徐仁芬;中國海相油氣田勘探實例(之一) 四川盆地羅家寨大型氣田的發(fā)現(xiàn)和探明[J];海相油氣地質;2005年01期

9 黃先平,楊天泉,張紅梅;四川盆地下二疊統(tǒng)沉積相及其勘探潛力區(qū)研究[J];天然氣工業(yè);2004年01期

10 楊雨,文應初;川東北開江—梁平海槽發(fā)育對T_1f 鮞粒巖分布的控制[J];天然氣工業(yè);2002年S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石艷玲;黃文輝;魏強;胡祖志;索孝東;孟翠賢;;電磁井震約束反演識別川中深層裂谷[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年06期

2 何冰輝;劉瀚;李雷;;峨眉山大火成巖省與二疊紀生物滅絕事件[J];四川地質學報;2016年04期

3 梁寧;鄭榮才;鄧吉剛;蔣歡;郭春利;高志勇;;川西北地區(qū)中二疊統(tǒng)棲霞組沉積相與緩斜坡模式[J];巖性油氣藏;2016年06期

4 王靜怡;胡明毅;高達;邢夢妍;劉泠杉;;川中地區(qū)燈影組四段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J];斷塊油氣田;2016年06期

5 李宏濤;肖開華;龍勝祥;游瑜春;劉國萍;李秀鵬;;四川盆地元壩地區(qū)長興組生物礁儲層形成控制因素與發(fā)育模式[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6年05期

6 黎榮;胡忠貴;張航;胡明毅;陳軒;朱宜新;劉菲;;川東臥龍河—洋渡溪區(qū)帶長興組臺內礁灘沉積格局及有利儲集體展布[J];沉積學報;2016年05期

7 劉樹根;孫瑋;李智武;鄧賓;鐘勇;宋金民;冉波;羅志立;韓克猷;姜磊;梁霄;;四川疊合盆地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分布特征及其構造主控因素[J];巖性油氣藏;2016年05期

8 胡昊;許國明;高峰;宋曉波;隆珂;;四川盆地西部茅口組多類型儲集層成因與啟示[J];新疆石油地質;2016年05期

9 魏巍;陳建平;向杰;;貴州錳礦多元綜合信息成礦預測[J];地質學刊;2016年03期

10 余瑜;林良彪;任天龍;陳娟;高健;;川東南茅口組硅質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沉積背景[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5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青春;胡素云;汪澤成;池英柳;楊雨;魯衛(wèi)華;王海真;李秋芬;;四川盆地茅口組風化殼巖溶古地貌及勘探選區(qū)[J];石油學報;2012年06期

2 陳軒;趙文智;張利萍;趙宗舉;劉銀河;張寶民;楊雨;;川中地區(qū)中二疊統(tǒng)構造熱液白云巖的發(fā)現(xiàn)及其勘探意義[J];石油學報;2012年04期

3 舒曉輝;張軍濤;李國蓉;龍勝祥;吳世祥;李宏濤;;四川盆地北部棲霞組-茅口組熱液白云巖特征與成因[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2年03期

4 胡明毅;胡忠貴;魏國齊;楊威;劉滿倉;;四川盆地茅口組層序巖相古地理特征及儲集層預測[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2年01期

5 鄒才能;徐春春;汪澤成;胡素云;楊光;李軍;楊雨;楊威;;四川盆地臺緣帶礁灘大氣區(qū)地質特征與形成條件[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1年06期

6 趙文智;徐春春;王銅山;王紅軍;汪澤成;卞從勝;李霞;;四川盆地龍崗和羅家寨-普光地區(qū)二、三疊系長興-飛仙關組礁灘體天然氣成藏對比研究與意義[J];科學通報;2011年Z2期

7 胡明毅;魏歡;邱小松;趙恩璋;;鄂西利川見天壩長興組生物礁內部構成及成礁模式[J];沉積學報;2012年01期

8 李旭兵;曾雄偉;王傳尚;劉安;白云山;;東吳運動的沉積學響應——以湘鄂西及鄰區(qū)二疊系茅口組頂部不整合面為例[J];地層學雜志;2011年03期

9 郭彤樓;;川東北地區(qū)臺地邊緣礁、灘氣藏沉積與儲層特征[J];地學前緣;2011年04期

10 李牛;胡超涌;馬仲武;顏佳新;;四川廣元上寺剖面上二疊統(tǒng)大隆組優(yōu)質烴源巖發(fā)育主控因素初探[J];古地理學報;2011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春華;;清溪場地區(qū)茅口組裂縫儲層預測[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1年02期

2 龍家榮;;貴州茅口河地區(qū)的茅口組及其底界[J];地質論評;1985年05期

3 喬應軫;湘東茅口組與當沖組層位關系的探討[J];煤田地質與勘探;1980年03期

4 周龍芬;川彌87井二疊系茅口組的成巖后生變化及其對儲集性能的影響[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1989年03期

5 李文恒;;對江西“鳴山層”的新認識[J];地質論評;1963年03期

6 李剛;唐照友;程旭;;黔南坳陷平塘甘寨二疊系茅口組沉積相與儲層特征分析[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13年04期

7 李源航;;貴州二疊系茅口組古巖溶發(fā)育特征及水文地質意義探討[J];貴州地質;2014年02期

8 肖晉 ,鄭福瑞 ,韓蘭生;湘南當沖組底部不存在硅質層[J];地層學雜志;1992年03期

9 桑琴;未勇;程超;黃靜;何術坤;郭貴安;吳昌龍;彭祚遠;;蜀南地區(qū)二疊系茅口組古巖溶地區(qū)水系分布及巖溶地貌單元特征[J];古地理學報;2012年03期

10 桑琴;未勇;程超;黃靜;呂宗剛;吳昌龍;彭祚遠;;蜀南地區(qū)茅口組氣藏氣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中國地質;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旭兵;;湘鄂西地區(qū)茅口組頂部古巖溶不整合面形成原因及意義[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楊瑞東;王偉;鮑淼;魏懷瑞;張曉東;劉玲;;貴州水城—納雍一帶中二疊世茅口組頂部錳礦沉積及礦床成因分析[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1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特約記者 李傳富 通訊員 林勝容 廖雨劍;孔灘氣田茅口組氣藏治水初見成效[N];中國石油報;2009年

2 賀彥;勘探南方兩個子項目取得進展[N];中國石化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胡修權;涪陵地區(qū)茅口組巖溶古地貌恢復及儲層預測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傳林;蜀南李子壩茅口組地震儲層預測技術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2 章婷;川東南二疊系茅口組地震相與儲層預測[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3 田雪松;川東南地區(qū)茅口組碳酸鹽巖儲層地球化學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4 周博;蜀南地區(qū)茅口組沉積微相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3年

5 杜夕慶;川中南部地區(qū)二疊系茅口組層序地層與沉積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6 黃華;綦江地區(qū)中二疊統(tǒng)茅口組層序地層與沉積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7 陳國緯;蜀南地區(qū)孔灘氣田茅口組氣藏開發(fā)動態(tài)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8 陳韻騏;川東地區(qū)中二疊統(tǒng)茅口組顆粒灘分布規(guī)律及對風化殼巖溶的控制[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9 譚喬;蜀南地區(qū)合江構造茅口組氣藏開發(fā)潛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10 肖笛;蜀南地區(qū)中二疊統(tǒng)茅口組早成巖期層控型風化殼巖溶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

本文編號:158737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58737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711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