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克拉通南緣魯山太古宙基底的形成和演化
本文選題:魯山 切入點:鋯石定年 出處:《中國地質》2016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魯山地區(qū)保存和出露很好的太古宙基底巖石。文章報道了2件魏莊片麻巖的原巖年齡分別為(2867±5)Ma和(2768±5)Ma,變質作用時代分別為(2775±6)Ma和(2775±56)Ma。結合已發(fā)表數(shù)據(jù),魏莊片麻巖原巖形成時代可大致分為2867~2928 Ma和2765~2768 Ma兩個階段;榆樹莊片麻巖原巖形成于2829~2897 Ma、2752~2778 Ma和2723 Ma;斜長角閃巖原巖形成于2838~2845 Ma、2747~2794 Ma和2730 Ma。盡管三者巖性上存在差異,但原巖形成的期次和時代相當,指示它們在成因上可能存在聯(lián)系。魯山多地陸續(xù)發(fā)現(xiàn)2.8~2.9 Ga的巖石,表明該地區(qū)存在一定規(guī)模的中太古代基底。通過與膠東、霍邱等地對比,筆者認為華北克拉通南緣可能存在中太古代的古老陸塊,其重要的初生地殼生長事件發(fā)生在2.9~3.0 Ga。
[Abstract]:The Archean basement rocks are well preserved and exposed in the Lushan area. The authors report two samples of Weizhuang gneiss at the ages of 2 867 鹵5 Ma and 2 768 鹵5 Ma, respectively. The metamorphic ages are 2775 鹵6 Ma and 2775 鹵56 Ma, respectively. The formation age of Weizhuang gneis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2867 ~ 2928 Ma and 2765 ~ 2768 Ma; Yushuzhuang gneiss was formed at 2829 ~ 2897 Ma ~ 2752 ~ 2778 Ma and 2723 Ma; and amphibolite was formed at 2838 ~ 2845 Ma, 2747 ~ 2794 Ma and 2730 Ma. However, the age and tim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rocks are similar, indicating that they may be related in origin. The rocks of 2.82.9 Ga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many places in the Lushan Mountains, 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scale Middle Archean basement in this area. By comparison with Jiaodong, Huoqiu and other places,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re may be an ancient Middle Archean continental block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important primary crustal growth event occurred in 2.9g / 3.0Ga.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離子探針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402167)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基本科研業(yè)務經(jīng)費(J1506) 中國地質調查局重點項目(12120114021301,12120113013700,1212010811033) 國家973項目(2012CB416600)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53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洪顏;;華北克拉通原型盆地及巖漿活動時空演化對克拉通破壞的制約[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3年09期
2 朱光;胡召齊;陳印;牛漫蘭;謝成龍;;華北克拉通東部早白堊世伸展盆地的發(fā)育過程及其對克拉通破壞的指示[J];地質通報;2008年10期
3 趙越;陳斌;張拴宏;劉建民;胡健民;劉健;裴軍令;;華北克拉通北緣及鄰區(qū)前燕山期主要地質事件[J];中國地質;2010年04期
4 李江海,錢祥麟,劉樹文,王仁民,陳晶;華北克拉通早期大陸性質和演化的重要問題[J];地學前緣;1999年03期
5 吳昌華;;華北克拉通的變質沉積巖及其克拉通的構造劃分[J];高校地質學報;2007年03期
6 陳旭瑞,劉建明,楊思道,張安立,曾恒榮;華北克拉通北緣與盆地流體有關的若干礦床實例[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0年02期
7 朱日祥;;地球內部結構探測研究——以華北克拉通為例[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7年04期
8 安美建;趙越;馮梅;楊玉山;胥勤勉;郝俊杰;譚成軒;;什么控制了華北克拉通東部在新近紀的構造活動?[J];地學前緣;2011年03期
9 楊明慧;劉池洋;曾鵬;白樺;周進;;華北克拉通晚三疊世沉積盆地原型與破壞早期構造變形格局[J];地質論評;2012年01期
10 趙國春,孫敏,S.A.Wilde;華北克拉通基底構造單元特征及早元古代拼合[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2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喬彥超;劉翠;石耀霖;;華北克拉通燕山期巖漿活動的數(shù)值模擬[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英基豐;張宏福;湯艷杰;蘇本勛;周新華;;華北克拉通北緣下地殼多期次改造:捕虜體證據(jù)[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3 安美建;馮梅;趙越;;華北克拉通巖石圈三維結構及其所反映的巖石圈破壞過程[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汪方躍;高山;牛寶貴;張宏;;承德地區(qū)-114Ma大北溝組玄武巖地球化學及其對華北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減薄作用的制約[A];2006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5 劉善琪;李永兵;朱伯靖;石耀霖;;華北克拉通太行山構造帶形成數(shù)值模擬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朱日祥;;地球內部結構探測研究——以華北克拉通為例[A];紀念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成立60周年專輯[C];2007年
7 翟明國;;華北克拉通中生代破壞前的巖石圈地幔與下地殼[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論文匯編[C];2009年
8 房立華;吳建平;明躍紅;王未來;王長在;楊婷;;利用噪聲層析成像方法研究華北克拉通的殼幔速度結構[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大會專題[C];2012年
9 翟明國;樊祺誠;;華北克拉通中生代下地殼置換:非造山過程的殼幔交換[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10 翟明國;;華北克拉通2.1~1.7Ga地質事件群的分解和構造意義探討[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學術論文匯編·第二卷(青藏高原·巖石圈)[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李學;華北克拉通原屬哥倫比亞超大陸家族[N];地質勘查導報;2010年
2 記者 陳瑜邋唐婷;為“入地”找條路[N];科技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瑞英;華北克拉通南部中條山地區(qū)涑水雜巖的組成與演化[D];西北大學;2015年
2 王軍鵬;華北克拉通新太古代贊皇混雜巖的厘定及其大地構造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3 申亮;華北克拉通東部晚中生代構造體制轉換[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4 董澤義;華北克拉通東北邊界帶巖石圈電性結構及其深部流體分布定量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5年
5 顧海歐;華北克拉通東南緣中生代巖漿作用:對克拉通破壞啟動機制和巖漿過程中鎂同位素行為的制約[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6 武巖;利用接收函數(shù)方法研究華北克拉通地殼上地幔結構[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7 王興臣;接收函數(shù)方法與華北克拉通北部巖石圈結構的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8 柳小明;華北克拉通中生代殼幔交換作用的地球化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9 楊承海;魯西中生代高鎂閃長巖的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對華北克拉通巖石圈演化的制約[D];吉林大學;2007年
10 龐崇進;華北克拉通東部白堊紀中基性火山巖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特征[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金菊;華北克拉通重力梯度帶兩側晚中生代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的對比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2 陳世強;華北克拉通北緣狼山西段太古宙—元古宙變質巖系及構造演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3 蔡書慧;華北克拉通石炭系鋁土礦碎屑鋯石年代學及其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4 馬鵬斐;侏羅紀華北克拉通巖石圈演化的地球動力學模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5 于洋;華北克拉通東部巖石圈大地電磁測深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6 張,
本文編號:15698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569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