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硅體圈閉碳地球化學研究進展
本文選題:植硅體 切入點:圈閉碳 出處:《地球科學進展》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植硅體是一種地球化學穩(wěn)定性非常高的植源性非晶質(zhì)二氧化硅顆粒物,在其形成過程中會圈閉一定量的有機碳。目前,植硅體圈閉碳(簡稱植硅體碳)被認為是一種穩(wěn)定的碳匯機制,對調(diào)節(jié)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植硅體碳同位素的研究對于古環(huán)境、古氣候重建等研究領(lǐng)域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植硅體圈閉碳的地球化學研究受到許多學者的關(guān)注;趪鴥(nèi)外學者對植硅體、植硅體圈閉碳及其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研究成果,綜述了植硅體的形成過程、化學元素組成、地球化學穩(wěn)定性、植硅體碳匯以及植硅體碳同位素在古環(huán)境研究中的應(yīng)用5個方面的研究進展,同時總結(jié)了當前植硅體及其圈閉碳在地球化學過程研究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對于未來繼續(xù)開展植硅體地球化學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Abstract]:Phytolith is a kind of non-crystalline silica particles with high geochemical stability, which trap a certain amount of organic carbon during its formation. Phytolith trap carbon is considered to be a stable carbon sink mechanism,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gula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of phytolith carbon isotop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aleoenvironment.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and other research fields are of great value. Therefore, many scholars hav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geochemical study of phytoplankton trap carb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hytolith, phytolith trap carbon and its related fields,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studied the phytoplankton, phytoplankton trap carbon and their related fields.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process, chemical element composition, geochemical stability,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hytolite carbon isotopes in paleoenvironment is reviewed.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he geochemical process of phytosilicas and their trap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phytolith geochemistry.
【作者單位】: 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zhì)與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貴州民族大學化學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銅仁學院生物與農(nóng)林工程學院梵凈山特色動植物資源重點實驗室;浙江農(nóng)林大學暨陽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陸地硅—碳耦合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編號:41522207)資助~~
【分類號】:P59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厚遠,賈繼偉,王偉銘,王永吉,廖淦標;“植硅體”含義和禾本科植硅體的分類[J];微體古生物學報;2002年04期
2 張新榮,胡克,王東坡,介冬梅;植硅體研究及其應(yīng)用的討論[J];世界地質(zhì);2004年02期
3 張新榮;胡克;方石;王東坡;;東北地區(qū)泥炭表層沉積中植硅體分布特征[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介冬梅;葛勇;郭繼勛;劉紅梅;;中國松嫩草原羊草植硅體對全球變暖和氮沉降模擬的響應(yīng)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10年08期
5 李仁成;樊俊;高崇輝;;植硅體現(xiàn)代過程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13年12期
6 張玉蘭,張敏斌,宋建;從廣富林遺址中的植硅體組合特征看先民農(nóng)耕發(fā)展[J];科學通報;2003年01期
7 王偉銘,劉金陵,周曉丹;南京直立人洞穴沉積的植硅體氣候指數(shù)研究[J];科學通報;2003年11期
8 范斌;許世遠;俞立中;蔣輝;冉莉華;;巢湖沉積植硅體組合及中全新世以來的環(huán)境演變[J];湖泊科學;2006年03期
9 范斌;許世遠;俞立中;蔣輝;張衛(wèi)國;戴雪榮;;近300年來植硅體記錄的巢湖流域氣候變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4期
10 陳陵康;郭建秋;顧延生;;西藏拉薩河現(xiàn)代河漫灘及一級階地沉積物植硅體組合特征[J];沉積學報;2008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李泉;;關(guān)于國際植硅體分類命名進展的介紹[A];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七屆二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顧延生;Deborah M.Pearsall;趙志軍;;東南亞栽培水稻、野生水稻植硅體形態(tài)特征對比研究[A];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七屆二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程潔;顧延生;;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現(xiàn)代植物植硅體形態(tài)研究[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shù)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呂厚遠;廖淦標;;植硅體在海岸帶環(huán)境和颶風沉積研究中的應(yīng)用[A];中國孢粉學分會七屆一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趙潔;顧延生;;全新世以來望東洋高山濕地環(huán)境演化的植硅體記錄[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shù)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淑云;呂厚遠;劉嘉麒;;我國中低緯度植硅體記錄揭示的末次冰消期氣候轉(zhuǎn)暖與高緯度氣候變化的關(guān)系[A];中國孢粉學分會七屆一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新榮;東北地區(qū)晚全新世泥炭沉積的植硅體氣候指示意義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2 范斌;植硅體記錄的巢湖流域環(huán)境變化及其災害事件響應(yīng)[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葛勇;長白山西麓哈尼泥炭地全新世植硅體與孢粉信息記錄的古環(huán)境重建[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5637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56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