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化學在新疆伊犁河谷地下水循環(huán)中的指示作用
本文關鍵詞: 水化學 伊犁河谷 地下水循環(huán) 指示作用 出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6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分析研究區(qū)水文地質條件基礎上,沿地下水運動方向,重點研究典型剖面水化學在地下水循環(huán)演化的指示意義。結果表明:"1號剖面"潛水主要水化學組分濃度在地貌類型(強傾斜礫質、緩傾斜含礫細土、沖洪積細土平原區(qū))分界部位濃度上升,出現(xiàn)峰值。由北向南水化學類型依次為HCO_3—Ca、HCO_3·SO_4—Ca·Mg、HCO_3·SO_4—Ca·Na。"2號剖面"主要陽離子與陰離子具有相同的變化規(guī)律,在沿程變化圖中出現(xiàn)了一個明顯的拐點,即水樣F4W04點。從水樣點YN01W20到F4W04點,如Ca2+從188.4 mg/L降至48.1 mg/L等。由北向南水化學類型依次為HCO_3·SO_4—Ca·Na、HCO_3·SO_4—Ca·Mg、HCO_3—Ca。水化學結果指示了存在局部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間循環(huán)系統(tǒng),地下水以水平方向運移演化特征為主,循環(huán)交替強度由北向南逐步減弱,并且地下水循環(huán)速率與所處地貌類型緊密相關。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 along the direction of groundwater move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of hydrochemistry in groundwater cycle evolution of typical sec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main water chemical components in the phreatic water of "Section 1" lies in the geomorphologic types (strong gravelly, gently inclined gravel fine soil).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chemical types of water are HCO3-CaHCO3 路SO_4-Ca 路MgHCO3 路SO_4-Ca 路Na.The main cations and anions in Section 2 have the same change law, and there is an obvious inflection point in the diagram of variation along the course. From YN01W20 to F4W04, such as Ca2 from 188.4 mg/L to 48.1 mg/L, etc.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chemical type of water is HCO_3 路SO_4-Ca 路Nahco _ 3 路SO_4-Ca 路MgHCO _ 3-Ca.The hydrochemical result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local circulatory system and intermediate circulation syst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migration and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are dominant, the alternating intensity of circulation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the circulation rate of groundwa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morphological type in which it is located.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長安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基金】:新疆伊犁河谷地下水資源及環(huán)境問題調查與評價(1212011220972)
【分類號】:P64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鑒銀,傅瓦利;巖溶地區(qū)開鑿隧道對地下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破壞——以重慶市中梁山為例[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4期
2 龐忠和;郭永海;蘇銳;秦大軍;許冰;;北山花崗巖裂隙地下水循環(huán)屬性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年S2期
3 徐夢瑤;梁秀娟;王益良;李強;姜佳浹;;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環(huán)演化特征[J];人民黃河;2012年02期
4 成六三;伊曉宏;;喀斯特地貌區(qū)采煤塌陷對地下水循環(huán)過程的影響及對策[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2年06期
5 夏雨波;謝海瀾;王冰;胡云壯;王小丹;白耀楠;張金起;;地下水循環(huán)演化模式及研究方法綜述[J];地質調查與研究;2012年04期
6 潘世兵,王忠靜,曹麗萍;西北內陸盆地地下水循環(huán)模式及其可持續(xù)利用[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年01期
7 柳富田;蘇小四;董維紅;蘇耀明;俞發(fā)康;;同位素技術在地下水循環(huán)深度確定中的應用[J];人民黃河;2008年04期
8 張發(fā)旺,王貴玲,侯新偉,李建華,李玉靜;地下水循環(huán)對圍巖溫度場的影響及地熱資源形成分析——以平頂山礦區(qū)為例[J];地球學報;2000年02期
9 于靜潔;宋獻方;劉相超;楊聰;唐常源;李發(fā)東;佐倉保夫;近滕昭彥;;基于δD和δ~(18)O及水化學的永定河流域地下水循環(huán)特征解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7年03期
10 李興華;;地下水循環(huán)與地下水鹽運動[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柏鈺春;王磊;;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與巖相古地理[A];寒區(qū)水資源研究[C];2008年
2 李壯;馬震;孫瑞華;;魯北平原含水系統(tǒng)劃分及地下水循環(huán)條件研究[A];地質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侯光才 尹立河;同位素測年探西北盆地地下水循環(huán)規(guī)律[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王恒;基于水化學演化規(guī)律的盆地地下水循環(huán)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2 溫漢輝;雷州半島地下水循環(huán)規(guī)律及合理開發(fā)利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年
3 徐威;那棱格勒河沖洪積平原地下水循環(huán)模式及其對人類活動的響應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4 聶振龍;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循環(huán)及更新性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5年
5 陳魯;吐魯番盆地區(qū)域水文地質條件及地下水循環(huán)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6 柳富田;基于同位素技術的鄂爾多斯白堊系盆地北區(qū)地下水循環(huán)及水化學演化規(guī)律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7 尚海敏;隴東白堊系盆地地下水循環(huán)機理研究[D];長安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宇渤;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環(huán)環(huán)境演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邵杰;新疆伊犁—鞏乃斯河谷地下水循環(huán)演化規(guī)律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3 曹陽;鄂爾多斯白堊系盆地北部典型湖淖地區(qū)地下水循環(huán)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4 尹立河;鄂爾多斯盆地白堊系地下水循環(huán)與溫度場數(shù)值模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7年
5 王曉曦;灤河沿岸地下水循環(huán)演化研究[D];長安大學;2014年
6 高東燕;靈武大泉地區(qū)地下水循環(huán)機理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王小元;鄂爾多斯盆地大克泊湖淖地區(qū)地下水循環(huán)和水化學形成機理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王鴻;仁懷高大坪鄉(xiāng)地區(qū)巖溶地下水水化學及地下水循環(huán)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9 劉玉;鄂爾多斯白堊系盆地涇河流域地下水循環(huán)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評價[D];吉林大學;2007年
10 張j;烏蘭盆地地下水循環(huán)研究[D];長安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5513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55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