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延長探區(qū)延長組頁巖氣儲層孔隙結(jié)構(gòu)特征
本文關鍵詞: 陸相頁巖氣儲層 孔隙結(jié)構(gòu) 孔隙類型 孔徑分布 延長組頁巖 延長探區(qū) 出處:《現(xiàn)代地質(zhì)》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了評價陸相頁巖氣儲層的儲集空間和儲氣能力,以鄂爾多斯盆地延長探區(qū)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長7段、長9段頁巖為研究對象,運用電子掃描顯微鏡、高壓壓汞、低溫CO2和N2氣體吸附等實驗方法,對陸相頁巖氣儲層孔隙類型特征、孔隙結(jié)構(gòu)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結(jié)果表明:(1)延長探區(qū)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陸相頁巖發(fā)育多種類型微觀孔隙,以粒間孔和粒內(nèi)孔為主,少量晶間孔和溶蝕孔,有機質(zhì)孔發(fā)育較少,為陸相頁巖氣賦存提供了儲集空間;(2)延長組頁巖中介孔(2~50 nm)貢獻了其主要的孔容和比表面積,占總孔容的74.37%,占總比表面積的64.40%,且長9段頁巖的總孔容和總比表面積均大于長7段頁巖;(3)延長組頁巖孔隙結(jié)構(gòu)以狹縫型孔和板狀孔為主,孔徑主要分布在0.4~0.9 nm、3~25 nm和5~200μm區(qū)間段內(nèi),延長組頁巖平均孔徑為8.53 nm,且長7段頁巖平均孔徑大于長9段頁巖;(4)頁巖有機碳含量、有機質(zhì)成熟度及礦物成分含量共同影響著延長組頁巖孔隙的發(fā)育,其中礦物成分含量是以介孔孔隙為主的延長組頁巖孔隙發(fā)育的主控因素,有機碳含量及成熟度的增加主要對頁巖中微孔孔隙的發(fā)育起到積極作用。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reservoir space and gas storage capacity of terrestrial shale gas reservoir, the upper Triassic Chang 7 member and Chang 9 member shale in Yanchang exploration area of Ordos Basin were studied. The pore type characteristics, pore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ntinental shale gas reservoir were studied by low temperature CO2 and N2 gas adsorp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micropores in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f Yanchang exploration area. Intergranular pore and intragranular pore are dominant, a few intergranular pore and solution pore, and organic matter pore are less developed, which provides a storage space for the occurrence of terrestrial shale gas. The total pore volum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Chang 9 shale are both larger than that of Chang 7 shale, and the pore structure of Yanchang formation is mainly slit pore and plate pore, and the pore size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0.4 nm and 5200 渭 m, and the pore size of Chang 9 shale is 64.40% and 64.40% of the total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he total pore volume and the total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Chang 9 shale are both larger than those of Chang 7 formation, and the pore structure of Yanchang formation is mainly slit type pore and plate pore. The average pore size of Yanchang formation shale is 8.53 nm, and the average pore size of Chang 7 shal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Chang 9 formation shale, and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Chang 7 shal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Chang 9 formation shale, and the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and the content of mineral composition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pore in Yanchang formation. The content of mineral components i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pores in Yanchang formation with mesoporous pores, and the increase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maturity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pores in shale.
【作者單位】: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72125) 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基金項目(201311022)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2016ZX05007-003)
【分類號】:P618.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賢慶;王哲;郭曼;張吉振;祁帥;周寶剛;張偉;;黔北地區(qū)下古生界頁巖氣儲層孔隙結(jié)構(gòu)特征[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6年06期
2 熊健;羅丹序;劉向君;梁利喜;;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頁巖孔隙結(jié)構(gòu)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巖性油氣藏;2016年02期
3 唐相路;姜振學;李卓;李衛(wèi)兵;楊佩佩;黃何鑫;郝進;;渝東南地區(qū)龍馬溪組高演化頁巖微納米孔隙非均質(zhì)性及主控因素[J];現(xiàn)代地質(zhì);2016年01期
4 張明揚;李賢慶;王哲;董澤亮;郭曼;牛海巖;郭俊楓;;皖南地區(qū)古生界頁巖孔隙特征及影響因素[J];現(xiàn)代地質(zhì);2016年01期
5 趙靖舟;王芮;耳闖;;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長7段暗色泥頁巖吸附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地學前緣;2016年01期
6 吳松濤;鄒才能;朱如凱;袁選俊;姚涇利;楊智;孫亮;白斌;;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tǒng)長7段泥頁巖儲集性能[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2015年11期
7 李賢慶;王元;郭曼;張吉振;趙佩;徐紅衛(wèi);楊杰;王飛宇;;川南地區(qū)下古生界頁巖氣儲層孔隙特征研究[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年08期
8 王香增;劉國恒;黃志龍;孫兵華;史鵬;楊瀟;;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長7段泥頁巖儲層特征[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年07期
9 楊巍;陳國俊;呂成福;仲佳愛;徐勇;楊爽;薛蓮花;;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長7段富有機質(zhì)頁巖孔隙特征[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年03期
10 薛冰;張金川;唐玄;楊超;陳前;滿向杰;黨偉;;黔西北龍馬溪組頁巖微觀孔隙結(jié)構(gòu)及儲氣特征[J];石油學報;201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Cheng Feng;Yujiang Shi;Jiahong Li;Liang Chang;Gaoren Li;Zhiqiang Mao;;A New Empirical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Capillary Pressure Curves from Conventional Logs in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s[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7年03期
2 李振;邵龍義;侯海海;郭雙慶;趙升;姚銘檑;閻純忠;;高煤階煤孔隙結(jié)構(gòu)及分形特征[J];現(xiàn)代地質(zhì);2017年03期
3 馮小龍;敖衛(wèi)華;;鄂爾多斯盆地中生界頁巖氣形成條件及勘探潛力[J];科學技術(shù)與工程;2017年14期
4 徐紅衛(wèi);李賢慶;祁帥;周寶剛;王哲;高文杰;陳金明;;鄂爾多斯盆地延長探區(qū)延長組頁巖氣儲層孔隙結(jié)構(gòu)特征[J];現(xiàn)代地質(zhì);2017年02期
5 劉宇;彭平安;;不同礦物組分對泥頁巖納米孔隙發(fā)育影響因素研究[J];煤炭學報;2017年03期
6 張建坤;何生;顏新林;侯宇光;陳小軍;;頁巖納米級孔隙結(jié)構(gòu)特征及熱成熟演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1期
7 謝非;丁文龍;尹帥;;陸相泥頁巖儲層巖石物理性質(zhì)及含氣性影響因素[J];科學技術(shù)與工程;2017年05期
8 孫寅森;郭少斌;;湘鄂西地區(qū)上震旦統(tǒng)陡山沱組頁巖微觀孔隙特征及主控因素[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7年01期
9 李成成;周世新;李靖;楊亞南;付德亮;馬瑜;李源遽;;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延長組泥頁巖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沉積學報;2017年02期
10 張順;王永詩;劉惠民;陳世悅;譚明友;張云銀;郝雪峰;謝忠懷;;渤海灣盆地東營凹陷細粒沉積微相對頁巖油儲層微觀結(jié)構(gòu)的控制作用[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16年06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付常青;朱炎銘;陳尚斌;;浙西荷塘組頁巖孔隙結(jié)構(gòu)及分形特征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6年01期
2 陳尚斌;秦勇;王陽;張寒;左兆喜;;中上揚子區(qū)海相頁巖氣儲層孔隙結(jié)構(gòu)非均質(zhì)性特征[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年08期
3 朱炎銘;張寒;亢韋;王陽;陳尚斌;;中上揚子地區(qū)龍馬溪組、筇竹寺組頁巖有機質(zhì)微孔縫特征:生物發(fā)育與孔隙網(wǎng)絡[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年08期
4 肖賢明;王茂林;魏強;田輝;潘磊;李騰飛;;中國南方下古生界頁巖氣遠景區(qū)評價[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年08期
5 郭曼;李賢慶;張明揚;張吉振;董澤亮;劉洋;牛海巖;蔡月琪;;黔北地區(qū)牛蹄塘組頁巖氣成藏條件及有利區(qū)評價[J];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2015年02期
6 陳方文;盧雙舫;丁雪;;泥頁巖吸附氣能力評價模型——以黔南坳陷牛蹄塘組吸附氣含量為例[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5年03期
7 徐祖新;;基于CT掃描圖像的頁巖儲層非均質(zhì)性研究[J];巖性油氣藏;2014年06期
8 郭英海;趙迪斐;;微觀尺度海相頁巖儲層微觀非均質(zhì)性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5年02期
9 何建華;丁文龍;付景龍;李昂;代鵬;;頁巖微觀孔隙成因類型研究[J];巖性油氣藏;2014年05期
10 王偉鋒;劉鵬;鄭玲;周曉光;姜帥;;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儲量和產(chǎn)量預測分析[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4年09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同超;焦龍進;王平;;延長組(群)的沿革[J];陜西地質(zhì);2013年01期
2 王蕙;;原油孢粉分析及對延長組油源問題的探討[J];石油學報;1980年02期
3 彭蜀安;陜北延長組淺油層勘探開發(fā)近況[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1990年01期
4 姚涇利;鄧秀芹;趙彥德;韓天佑;楚美娟;龐錦蓮;;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致密油特征[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3年02期
5 李鳳杰;鄭榮才;趙俊興;;鄂爾多斯盆地米蘭科維奇旋回在延長組發(fā)育的一致性[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6 吳立群;焦養(yǎng)泉;楊琴;張承澤;楊生科;;鄂爾多斯盆地富縣地區(qū)延長組物源體系分析[J];沉積學報;2010年03期
7 李潔;陳洪德;林良彪;趙俊興;陳安清;朱志軍;彭傳利;張成弓;陳彥慶;;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古地震效應及其地質(zhì)啟迪[J];地質(zhì)論評;2010年04期
8 吉利明;徐金鯉;宋之光;;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湖相藍藻及其油源意義[J];微體古生物學報;2012年03期
9 嚴云奎;安亞峰;;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地層的精細劃分與對比——以川口油田北區(qū)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王學軍;王志欣;陳杰;曾濺輝;;鄂爾多斯盆地鎮(zhèn)北油田延長組石油運聚機理[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吉利明;徐金鯉;宋之光;;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湖相藍藻及其油源意義[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shù)論文匯編——離退休和其他部門[C];2013年
2 韓雙彪;張金川;Brian Horsfield;唐玄;Nicolaj Mahlstedt;;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陸相延長組頁巖油氣生成及相態(tài)演化特征[A];中國地質(zhì)學會201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3石油天然氣、非常規(guī)能源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shù)分會場[C];2013年
3 羅靜蘭;劉小洪;張三;李博;林潼;白海強;;成巖作用與油氣侵位對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砂巖儲層物性的影響[A];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qū)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陳全紅;李文厚;張道鋒;郭艷琴;馮娟萍;高永祥;崔軍平;梁積偉;;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濁積巖體系及油氣勘探意義[A];第九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張磊鋒;趙鵬;;吳起地區(qū)延長組儲層潛在傷害因素分析[A];石化產(chǎn)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寧夏第五屆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6 朱國華;;我國已探明的最大低滲-特低滲巖性油田[A];2004第三屆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付緒凱 陳濤;寧東油田延長組喜獲工業(yè)油流[N];中國石化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李軍;下組合石油勘探:延長下面找“延長”[N];中國化工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忠文;陜北豐富川油田西部探區(qū)油氣成藏規(guī)律研究[D];長安大學;2016年
2 郭艷琴;富縣探區(qū)延長組儲層微觀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3 高鵬鵬;延長油田延長組深層油氣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區(qū)預測[D];西北大學;2013年
4 馬海勇;鄂爾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長組下組合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學;2013年
5 龐軍剛;鄂爾多斯盆地子長史家畔地區(qū)延長組儲層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6 馮娟萍;陜北姚店油田北區(qū)延長組沉積相及儲層微觀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7 李克永;鄂爾多斯盆地富黃探區(qū)延長組沉積體系與儲層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8 謝淵;鄂爾多斯盆地富縣探區(qū)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層序地層與儲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2年
9 劉航軍;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高自然伽馬儲層成因及測井評價[D];西北大學;2013年
10 倪軍;子北地區(qū)延長組油氣成藏條件及富集規(guī)律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富文;緩慢延長神經(jīng)修復兔坐骨神經(jīng)缺損的實驗研究[D];南華大學;2015年
2 張新勃;瓦窯堡油田屈家溝油區(qū)延長組地質(zhì)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3 曾秋楠;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陸相頁巖儲層特征與評價[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4 方艷梅;鄂爾多斯盆地旬邑探區(qū)延長組油氣儲層巖石學特征研究[D];長安大學;2016年
5 朱源泉;ZL油田延長組儲層特征及非均質(zhì)性特征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6年
6 董凌峰;鄂爾多斯盆地麻黃山地區(qū)延長組有利儲層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7 聞金華;旬邑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組沉積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8 王麗;校正QT間期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臨床價值的研究[D];皖南醫(yī)學院;2016年
9 儲昭奎;鄂南鎮(zhèn)涇地區(qū)延長組儲層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6年
10 李兆揚;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延長組沉積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5291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529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