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面控制邊坡的局部極限狀態(tài)破壞模型
本文關鍵詞: 結構面 局部極限狀態(tài) 本構模型 邊坡穩(wěn)定性 出處:《重慶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隨著國內(nèi)外對巖土工程研究的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邊坡工程出現(xiàn)在巖石地區(qū)。在巖質(zhì)邊坡中,邊坡的失穩(wěn)與破壞主要受巖體中結構面的控制,巖體的強度、變形及破壞規(guī)律等特性都與巖體的結構面緊密相關,結構面的物理力學性質(zhì)對邊坡的穩(wěn)定性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一般情況下,邊坡發(fā)生破壞的本質(zhì)是巖體內(nèi)部結構面在外部荷載或內(nèi)部軟化條件下發(fā)生的失穩(wěn)破壞。這種破壞不是突然發(fā)生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結構面上各點并非同時達到抗剪強度。在這個過程中,結構面逐漸貫通,變形慢慢增大,邊坡不斷弱化,導致破壞的發(fā)生;谏鲜鰡栴},本文主要研究結構面控制邊坡的局部極限狀態(tài)破壞模型,具體內(nèi)容如下: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開考慮結構面上粘結力與摩擦力的作用,建立結構面的本構力學模型,給出模型參數(shù)的確定方法,并舉例分析模型的函數(shù)特性,通過與庫倫模型的對比論述其合理性。②在結構面本構力學模型的基礎上建立結構面控制邊坡的局部極限狀態(tài)計算模型,包括位移模型和抗力模型。位移模型用來分析邊坡結構面上的位移分布規(guī)律,通過位移模型,進一步建立邊坡抗力模型,抗力模型反映邊坡結構面上的抗力分布規(guī)律。通過算例運用模型分析結構面傾角、邊坡坡角、邊坡高度等因素對邊坡位移或邊坡抗力的影響。③運用結構面控制邊坡的局部極限狀態(tài)計算模型對邊坡的穩(wěn)定與支護方法進行研究,建立考慮支護抗力作用的邊坡位移模型、邊坡位移控制模型及邊坡穩(wěn)定計算模型,探討結構面傾角及邊坡高度等因素對邊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并說明模型的利用方法。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more and more slope projects appear in rock regions. In rock slopes, the instability and failure of slope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tructural plane in rock mass and the strength of rock ma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uctural plane of the rock mass.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tructural plane have a very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slope. The nature of slope failure is the instability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plane of a rock mass under external loads or internal softening conditions. This failure is not sudden, but a gradual process. The shear strength is not achieved at all points on the structural plane at the same time. In this process, the structural plane gradually passes through, the deformation slowly increases and the slope becomes weaker, which leads to the occurrence of failure. In this paper, the local limit state failure model of the slope controlled by structural plane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constitutive mechanics model of the structural plane is established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the adhesion and friction on the structural plane separately.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is given, and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are analyzed with an example. By comparing with the Coulomb model,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odel is discussed. 2. Based on the constitutive mechanics model of the structural plane, the local limit state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slope controlled by the structural plane is established. It includes displacement model and resistance model. Displacement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 law on slope structure surface. Through displacement model, slope resistance model is further established. The resistance model reflects the law of resistance distribution on the slope surface. The slope angle and slope angle of the slope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odel. Influence of slope height and other factors on slope displacement or slope resistance .3 the stability and support methods of slope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 local limit state calculation model of structural surface control slope, and the displacement model of slope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upporting resistance is established. The influence of slope displacement control model and slope stability calculation model on slope stability is discussed.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U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建平,羅國煜;土坡中的優(yōu)勢結構面分析[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00年04期
2 譚冬生;李學潮;張忠平;;優(yōu)勢結構面理論在某高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中的應用[J];路基工程;2006年02期
3 徐佳;張勤;吳繼敏;;功效系數(shù)法在確定巖體優(yōu)勢結構面中的應用[J];巖土工程學報;2008年04期
4 周蓮君;彭振斌;何忠明;彭文祥;;結構面剪切特性的試驗與數(shù)值模擬分析[J];科技導報;2009年04期
5 李永紅;彭振斌;楊明;李俊;;三維鋸齒型結構面直剪特性分析[J];科技導報;2009年11期
6 王川嬰;鐘聲;孫衛(wèi)春;;基于數(shù)字鉆孔圖像的結構面連通性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12期
7 沈明榮;張清照;;規(guī)則齒型結構面剪切特性的模型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04期
8 司富安;賈國臣;高玉生;高義軍;鞠占斌;;不均勻及不連續(xù)結構面抗剪強度模擬試驗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10年02期
9 宋博學;俞縉;林從謀;;穿越位移不連續(xù)結構面的隨機地震波模擬[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9期
10 王觀石;胡世麗;李貴榮;李世海;;爆破地震波在結構面的傳播特性與結構面傾角判斷[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杜時貴;程俊杰;王思敬;;巖體的基本構成——結構面和結構體[A];第六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集[C];2000年
2 吉鋒;石豫川;馮文凱;;一種新型的結構面起伏形態(tài)測量工具——接觸打孔器的研制[A];第三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3 吉鋒;石豫川;馮文凱;;結構面質(zhì)量分級體系及力學參數(shù)研究[A];第三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4 陳慶壽;何思為;;含兩組結構面模型的超動態(tài)應變測試[A];第三屆全國巖石動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選集[C];1992年
5 孫強;李曼;楊繼紅;;西南某地結構面的右行形成機制[A];第十屆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6 張佳川;;節(jié)理巖體按結構面性質(zhì)分區(qū)的聚類分析與模糊綜合評判[A];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下卷)[C];1988年
7 沈明榮;;不規(guī)則齒形結構面的力學特性研究[A];第二屆全國青年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3年
8 沈俊;夏正中;;預錨結構面抗剪性能研究[A];重慶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9 張龍波;沈明榮;;結構面在加載和卸載條件下的強度特性研究[A];第八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集[C];2008年
10 陳沅江;吳超;傅衣銘;;軟巖結構面流變特性研究[A];中國化學會、中國力學學會第九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家成;非連續(xù)結構面破壞過程試驗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3年
2 楊明;巖體結構面力學特性及其錨固效應的數(shù)值計算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3 吉鋒;順層邊坡硬性結構面強度參數(shù)及工程技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4 趙宇飛;加錨結構面剪切特性及錨固巖體綜合力學模型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3年
5 孫書勤;峨眉山玄武巖結構面類型及其工程效應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6 范雷;鄂西志留系裂隙砂巖巖體結構特征及其力學參數(shù)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9年
7 王小江;巖石結構面力學及水力特性實驗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8 宋琨;花崗片麻巖體滲透特性及水封條件下洞庫圍巖穩(wěn)定性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2年
9 何劉;交通工程邊坡在振動力作用下行為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10 黃磊;測線取樣法引起的巖體結構面幾何偏差糾正[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巫裕斌;薄層破碎硬質(zhì)巖隧道(群)施工方法及支護方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2 王檀;不同條件口孜東礦采區(qū)行人上山頂板離層的數(shù)值模擬[D];安徽建筑大學;2015年
3 陳鏡丞;硬性結構面對深埋硬巖隧道開挖穩(wěn)定性影響分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4年
4 李俊杰;貴州省印江縣革底滑坡成因機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5 朱海明;旭龍水電站左壩肩抗力體劈理型邊界提取及穩(wěn)定性初步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6 唐川;攀枝花朱礦南幫巖質(zhì)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7 李駿;葉巴灘水電站壩址區(qū)巖體工程適宜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8 張磊;深圳抽水蓄能電站地下廠房圍巖穩(wěn)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9 屈鵬程;層狀碎裂結構隧道圍巖穩(wěn)定性分析及防災對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10 李鳴輝;地震作用對巖質(zhì)高邊坡動力影響分析[D];重慶交通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5228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522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