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水河斷裂帶漸新世至早中新世兩期變形相關混合巖的鋯石U-Pb年代學及其意義
本文關鍵詞: 鮮水河斷裂帶 混合巖化 漸新世 鋯石U-Pb測年 出處:《地學前緣》2016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鮮水河斷裂帶是青藏高原東緣重要的走滑斷裂帶。沿該斷裂帶發(fā)育長約120km、寬約3~5km的混合巖。運動學和年代學資料表明其與鮮水河斷裂帶漸新世至早中新世的兩期變形有關。第一期變形發(fā)生在32~27 Ma,混合巖顯微構造顯示強烈壓扁機制,反映了沿鮮水河斷裂帶的擠壓變形機制。第二期混合巖中兩個淡色體的樣品獲得了25.06 Ma和20.9 Ma的鋯石U-Pb年齡,限定混合巖化的時間約為25~20 Ma。這期混合巖以發(fā)育左行走滑的礦物生長線理為特征,反映了走滑的應力體制。與這期混合巖密切相關的5塊花崗巖樣品均獲得了20~19 Ma的鋯石U-Pb年齡,代表了混合巖化作用的結束。兩期混合巖的發(fā)現(xiàn)限定了鮮水河斷裂帶新生代由擠壓體制到左行走滑體制的轉變,也即鮮水河斷裂帶新生代走滑起始時間27~25 Ma。該發(fā)現(xiàn)對于認識青藏高原東緣新生代的構造變形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Abstract]: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is an important strike-slip fault zon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long the fault zone, mixed rocks of about 120 km long and about 3 ~ 5 km wide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kinematics and geochronology data indicate that the fault zone coincided with th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periods i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Deformation related. The first stage of deformation occurred at 32 ~ 27 Ma.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migmatite shows a strong flattening mechanism. It reflects the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mechanism along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The zircon U-Pb ages of 25.06 Ma and 20.9 Ma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e samples of the two light colored bodies in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migmatite. The time limit for migmatization is about 25 ~ 20 Ma.The migmatit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eral growth line of left strike-slip. It reflects the stress regime of strike-slip. The zircon U-Pb ages of 20 ~ 19 Ma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e 5 granite sample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igmatite. It represents the end of migmatization. The discovery of migmatite in two periods limited the transition from compression system to left strike-slip system i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in the Cenozoic. This discove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Cenozoic tectonic deformation process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調查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302168) 中國地質科學院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YWF201413)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1212011120167;12120114002211)
【分類號】:P597.3;P5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洪;鮮水河斷裂帶斷裂分叉機制及其與地震活動的關系(英文)[J];地震研究;1984年06期
2 龍德雄;;從地震地裂縫及地貌特征分析鮮水河斷裂帶的現(xiàn)今應力狀態(tài)[J];四川地震;1984年02期
3 劉本培;;鮮水河斷裂帶的地震形變與斷層蠕動[J];四川地震;1985年02期
4 鄧天崗,龍德雄;鮮水河斷裂帶的基本結構與地震[J];地震研究;1986年01期
5 李建中;鮮水河斷裂帶現(xiàn)今構造形變[J];地殼形變與地震;1986年03期
6 聞學澤;賈晉康;;鮮水河斷裂帶強震危險性的預測[J];四川地震;1988年03期
7 安歐,高國寶;鮮水河斷裂帶古構造殘余應力場對大地震的控制[J];地震地質;1993年02期
8 唐漢軍,史蘭斌,胥懷濟,,應紹奮,李祖信,劉行松;鮮水河斷裂帶東南段一次強烈古地震的發(fā)現(xiàn)[J];地震研究;1995年01期
9 冉洪流;何宏林;;鮮水河斷裂帶北西段不同破裂源強震震級(M≥6·7)及復發(fā)間隔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06年01期
10 熊探宇;姚鑫;張永雙;;鮮水河斷裂帶全新世活動性研究進展綜述[J];地質力學學報;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易桂喜;范軍;聞學澤;辛華;;由現(xiàn)今地震活動分析鮮水河斷裂帶中南段的活動習性與強震危險地段[A];中國地震學會第十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專集[C];2004年
2 錢洪;;鮮水河斷裂帶近代位錯與地震[A];中國地震學會第二屆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1984年
3 杜方;聞學澤;張培震;;鮮水河斷裂帶爐霍段的震后滑動與形變[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陶本藻;杜方;;穩(wěn)健基準應變分析法用于鮮水河斷裂帶活動特征研究[A];中國地震學會第四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2年
5 劉冠中;馬瑾;;鮮水河斷裂帶斷層活動“協(xié)同化”的演化特征[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大會專題[C];2012年
6 李樂;陳棋福;鈕鳳林;蘇金蓉;;基于重復地震定量研究鮮水河斷裂帶南段深部變形[A];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專題8:21世紀巴顏喀拉塊體大震活動的動力學機制論文集[C];2014年
7 李天垜;;鮮水河斷裂帶地震地表破裂的主要特征[A];中國地震學會第六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6年
8 黃福明;楊智嫻;;鮮水河斷裂帶的應力積累與釋放[A];中國地震學會第三次全國地震科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1986年
9 李大虎;吳萍萍;丁志峰;;鮮水河斷裂帶南東段康定—色拉哈斷裂隱伏段的綜合地球物理方法探測[A];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專題15:活動斷層長期滑動習性、深部結構與地震論文集[C];2014年
10 韓渭賓;蔣國芳;;再論川青塊體向南東方向運動[A];2001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安艷芬;鮮水河斷裂帶地震破裂段落的邊界特征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0年
本文編號:15055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505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