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車坳陷南斜坡古流體勢場對陸相油氣運聚的控制
本文關鍵詞: 庫車坳陷 古壓力 古埋深 流體勢 運移路徑 關鍵成藏期 出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南斜坡的古近系、白堊系碎屑巖油氣藏均為遠源型,油氣來自北部庫車坳陷侏羅系和三疊系的陸相烴源巖,以構(gòu)造油氣藏為主,但圈閉的面積與閉合度較小,導致勘探后期評價構(gòu)造油氣藏的難度較大。為此,以遠源型油氣藏的運—聚理論為指導,落實了侏羅系和三疊系烴源巖油氣的差異性運移路徑,根據(jù)研究區(qū)的地質(zhì)特征采用印模法、層序比值法恢復古埋深,利用Philippone公式恢復古壓力,基于Hubbert理論合理地恢復了在關鍵成藏期的侏羅系和三疊系油氣的古流體勢場。結(jié)果表明:(1)源自三疊系的湖相烴源巖的油氣主要在新近系康村組沉積時沿白堊系底不整合面和晚燕山期斷裂運移,源自侏羅系煤系烴源巖的油氣主要在庫車組沉積時沿古近系底不整合面和晚燕山期斷裂運移;(2)在關鍵成藏期白堊系和古近系的古流體勢場都呈"北高南低"特征,與油氣從北部生烴中心(庫車坳陷)向南斜坡運移過程中流體勢逐漸降低的特征相符,并與庫車坳陷烴源巖的主要分布范圍相吻合;(3)玉東—英買力及紅旗—牙哈地區(qū)在庫車組沉積時是侏羅系油氣古流體勢場的優(yōu)勢運、聚區(qū),卻勒、英買力及牙哈地區(qū)在康村組沉積時是三疊系油氣古流體勢場的優(yōu)勢運、聚區(qū),在上述油氣優(yōu)勢運移路徑上可尋找古近系、白堊系規(guī)模性巖性圈閉。地化及烴源巖厚度資料證實,上述結(jié)果準確度高,可用于預測油氣在庫車坳陷南斜坡的優(yōu)勢運移路徑和方向,為尋找規(guī)模性巖性油氣藏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Abstract]:The Paleogene and Cretaceous clastic rock reservoirs in the southern slope of Kuqa depression, Tarim Basin, are of distant origin, and the hydrocarbon comes from the Jurassic and Triassic continental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ern Kuqa depression, mainly structural reservoirs. However, the area and closure of traps are small, which leads to the difficulty of evaluating structural reservoirs in the later stage of exploration. Therefore, the transportation-accumulation theory of distant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s taken as the guide. The different migration paths of hydrocarbon in Jurassic and Triassic source rocks are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area, the imprinting method and sequence ratio method are used to restore the paleo-buried depth. The paleo-pressure was restored by Philippone formula. Based on the Hubbert theory, the paleofluid potential fields of Jurassic and Triassic oil and gas in the key reservoir forming period were reasonably restored. The oil and gas of the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derived from the Triassic are mainly migrated along the Cretaceous bottom unconformities and the late Yanshanian faults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Kangcun formation of the Neogene. Oil and gas derived from Jurassic coal source rocks mainly migrated along the bottom unconformity surface of Paleogene and late Yanshanian fault during Kuqa formation deposition. (2) the paleofluid potential fields of the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in the key reservoir forming period are characterized by "north high south low". 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fluid potential gradually decreases during the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from the norther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enter (Kuqa depression) to the south slope, and coincides with the main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source rocks in the Kuqa depression. (3) Yudong-Yingmai and Hongq-Yaha areas are the dominant transport of Jurassic hydrocarbon paleofluid potential field in the Kuqa formation. Yingmai and Yaha area are the dominant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rea of Paleofluid potential field of Triassic oil and gas in Kangcun formation. Paleogene can be found in the above oil and gas dominant migration path. The geochemical and source rock thickness data of the Cretaceous large-scale lithologic trap confirm that the above results are accurate and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dominant migration path and direc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southern slope of Kuqa depression.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scale lithologic reservoirs.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西北分院;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中國石油集團測井有限公司;
【分類號】:P618.13
【正文快照】: 陳軍,劉永福,李闖,楊憲章,楊麗莎,施宇峰.庫車坳陷南斜坡古流體勢場對陸相油氣運聚的控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4):841-850.1引言在庫車坳陷南斜坡西部的古近系和白堊系碎屑巖中發(fā)現(xiàn)的油氣藏主要位于英買力、羊塔克、紅旗和牙哈斷裂帶,以構(gòu)造油氣藏為主,儲層物性條件好,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斌;雍學善;潘建國;滕團余;尹路;許多年;黃玉;孔旭;;縱橫波速度聯(lián)合預測地層壓力的方法及應用[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年02期
2 朱光有;楊海軍;張斌;蘇勁;張超;張科;劉永福;盧玉紅;;油氣超長運移距離[J];巖石學報;2013年09期
3 張水昌;張斌;楊海軍;朱光有;蘇勁;王曉梅;;塔里木盆地喜馬拉雅晚期油氣藏調(diào)整與改造[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2年06期
4 李新寧;梁浩;黃衛(wèi)東;王文霞;張君郎;李興亮;姜書林;;異常地層壓力地震預測方法及應用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7年03期
5 李平平;鄒華耀;郝芳;田建鋒;佟殿君;;準噶爾盆地腹部白堊系/侏羅系不整合地層剝蝕厚度的恢復方法[J];石油學報;2006年06期
6 杜治利;王飛宇;張水昌;張寶民;梁狄剛;;庫車坳陷中生界氣源灶生氣強度演化特征[J];地球化學;2006年04期
7 王飛宇,杜治利,李謙,張水昌,陳建平,肖中堯,梁狄剛;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中生界油源巖有機成熟度和生烴歷史[J];地球化學;2005年02期
8 肖中堯,黃光輝,盧玉紅,吳懿,張秋茶;庫車坳陷卻勒1井原油的重排藿烷系列及油源對比[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4年02期
9 張厚福,方朝亮;盆地油氣成藏動力學初探——21世紀油氣地質(zhì)勘探新理論探索[J];石油學報;2002年04期
10 楊甲明,龔再升,吳景富,何大偉,仝志剛,吳沖龍,毛小平,王燮培;油氣成藏動力學研究系統(tǒng)概要(上)[J];中國海上油氣.地質(zhì);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軍;劉永福;李闖;楊憲章;楊麗莎;施宇峰;;庫車坳陷南斜坡古流體勢場對陸相油氣運聚的控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年04期
2 陳斐然;張穎;徐祖新;譚程;周肖肖;;全球前寒武—寒武系含油氣盆地石油地質(zhì)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7年04期
3 沈衛(wèi)兵;龐雄奇;陳踐發(fā);楊海軍;閆斌;王陽洋;朱心健;趙正福;;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氣藏類型與分布特征[J];高校地質(zhì)學報;2017年02期
4 朱秋影;魏國齊;楊威;張福東;冉啟貴;李德江;;利用時頻分析技術(shù)預測依拉克構(gòu)造有利砂體分布[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年03期
5 江同文;徐朝暉;徐懷民;陽建平;尹楠鑫;;塔中低凸起石炭系網(wǎng)毯式油氣成藏體系結(jié)構(gòu)及輸導體系[J];石油科學通報;2017年02期
6 鄒賢利;陳世加;路俊剛;張海;王力;周世穎;;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烴源巖17α(H)-重排藿烷的組成及分布研究[J];地球化學;2017年03期
7 曹極偉;;關于地質(zhì)勘探技術(shù)及其理論基礎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年14期
8 劉強;余義常;江同文;徐懷民;昌倫杰;王超;;哈得遜油田東河砂巖儲層水淹變化機理研究[J];巖性油氣藏;2017年02期
9 孫一芳;查明;高長海;張海祖;趙海濤;顏文遠;;輪南地區(qū)三疊系流體包裹體特征與油氣成藏期次[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17年02期
10 陳小慧;張敏;祁靈;;利用芳烴參數(shù)探討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原油中高豐度重排藿烷類的成因[J];科學技術(shù)與工程;2017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海應;劉煌;昌倫杰;魏聰;王海波;孫長宇;;凝析氣藏流體露點壓力預測模型對比與開發(fā)[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3年04期
2 蘇勁;楊海軍;楊文靜;王宇;張斌;劉永福;劉星旺;;塔里木盆地北部志留系頂面不整合中陸相原油的成藏歷史與油氣富集機制[J];巖石學報;2012年08期
3 朱光有;楊海軍;張斌;蘇勁;陳玲;盧玉紅;劉星旺;;塔里木盆地迪那2大型凝析氣田的地質(zhì)特征及其成藏機制[J];巖石學報;2012年08期
4 王志戰(zhàn);蓋姍姍;許愛生;;基于d_c指數(shù)的2種異常壓力隨鉆預監(jiān)測新方法[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4期
5 鄔光輝;李洪輝;張立平;王成林;周波;;塔里木盆地麥蓋提斜坡奧陶系風化殼成藏條件[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2年02期
6 朱光有;楊海軍;蘇勁;何坤;韓劍發(fā);顧禮敬;朱永峰;張保濤;;塔里木盆地海相石油的真實勘探潛力[J];巖石學報;2012年04期
7 趙文智;朱光有;蘇勁;楊海軍;朱永峰;;中國海相油氣多期充注與成藏聚集模式研究——以塔里木盆地輪古東地區(qū)為例[J];巖石學報;2012年03期
8 朱光有;楊海軍;蘇勁;韓劍發(fā);朱永峰;王宇;顧禮敬;劉星旺;;中國海相油氣地質(zhì)理論新進展[J];巖石學報;2012年03期
9 杜金虎;周新源;李啟明;鄔光輝;潘文慶;楊濤;;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大油氣區(qū)特征與主控因素[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1年06期
10 張水昌;朱光有;楊海軍;蘇勁;楊德彬;朱永峰;張斌;崔潔;;塔里木盆地北部奧陶系油氣相態(tài)及其成因分析[J];巖石學報;2011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新桂,,孫寶珊,李躍輝,邵兆剛;庫車坳陷滑脫推覆構(gòu)造成因及油氣評價[J];地質(zhì)力學學報;1999年02期
2 秦勝飛,賈承造,陶士振;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油氣成藏的若干特征[J];中國地質(zhì);2002年01期
3 劉景彥,林暢松,肖建新;庫車坳陷古近系層序和沉積體系發(fā)育特征[J];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2003年06期
4 蔣維東,胡春明;庫車坳陷逆掩斷裂輸導通道及輸導天然氣特征[J];新疆石油天然氣;2005年01期
5 李傳亮,靳海湖;也談庫車坳陷的異常高壓問題[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05年05期
6 秦勝飛,潘文慶,韓劍發(fā),宋巖,洪峰;庫車坳陷油氣相態(tài)分布的不均一性及其控制因素[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5年02期
7 付廣;孫永河;呂延防;黃勁松;;庫車坳陷北帶斷裂輸導天然氣效率評價[J];大慶石油地質(zhì)與開發(fā);2007年01期
8 張博;趙力彬;唐雁剛;李江海;王月然;曹長城;馬玉杰;;庫車坳陷變質(zhì)核雜巖與油氣相態(tài)分布格局成因初探[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7年02期
9 黎斌林;;庫車坳陷的構(gòu)造特征及油氣儲藏條件分析[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汪新;王招明;謝會文;李世琴;唐鵬程;尹宏偉;李勇;黃少英;;塔里木庫車坳陷新生代鹽構(gòu)造解析及其變形模擬[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0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濤;黃寶春;;庫車坳陷第三紀磁性地層和磁組構(gòu)的研究及其構(gòu)造意義[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包建平;朱翠山;唐友軍;朱俊章;肖中堯;李梅;張秋茶;;對庫車坳陷原油成因類型的再認識[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薛會;張金川;唐玄;徐波;;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根緣氣潛力[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zhì)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4 沈軍;吳傳勇;李軍;向志勇;陳建波;謝天;宋正娜;王翠;;庫車坳陷活動構(gòu)造的總體特征[A];青藏高原地質(zhì)過程與環(huán)境災害效應文集[C];2005年
5 宋小超;鄧小林;趙玉海;韋釗;;重力方法在庫車坳陷找(鉀)鹽巖的應用[A];中國地質(zhì)學會201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0非金屬礦產(chǎn)地質(zhì)專業(yè)委員會換屆暨 2013 年學術(shù)研討會分會場[C];2013年
6 王良書;王勤;葛銳;賈承造;李成;魏國齊;李華;徐鳴潔;;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地溫場和新生代熱體制[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shù)年會文集[C];2000年
7 趙瑞斌;盧靜芳;楊主恩;周偉新;郭芳;;南天山山前庫車坳陷深淺構(gòu)造與地震[A];第四屆全國青年地質(zhì)工作者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8 張忠民;李鐵軍;趙洪文;;庫車坳陷南緣油氣成藏條件及勘探潛力分析[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zhì)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9 朱如凱;郭宏莉;高志勇;;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東部第三系沉積儲層研究[A];2004第三屆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郭宏莉;;利用包裹體研究探討塔里木庫車坳陷東部油氣運移與油氣藏的存儲條件[A];《國際有機裹體研究及其應用》短訓班第十四屆全國包裹體及地質(zhì)流體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湯良杰;油氣成藏研究取得系列成果[N];中國礦業(yè)報;2002年
2 湯良杰;取得階段性重要研究成果[N];科技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王洪星;庫車坳陷北帶斷裂控制氣藏形成機制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7年
2 石昕;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煤成烴地質(zhì)地球化學特征[D];石油勘探開發(fā)科學研究院;2000年
3 張斌;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典型油氣藏成因機制與分布規(guī)律[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4 田軍;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白堊系—第三系沉積相及儲層分布預測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05年
5 馮松寶;庫車坳陷克拉蘇構(gòu)造帶超高壓大氣田形成機制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2年
6 康南昌;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第三系鹽巖相關構(gòu)造及油氣成藏特征[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6年
7 唐鵬程;南天山庫車坳陷西段新生代鹽構(gòu)造:構(gòu)造分析和物理模擬[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斌;庫車坳陷東部油氣成藏特征及有利區(qū)帶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5年
2 邵羽琪;塔里木盆地牙哈地區(qū)新近系康村—庫車組沉積相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3 賀文同;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侏羅系油砂地質(zhì)—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分析[D];吉林大學;2016年
4 楊鈞屹;庫車坳陷克深富油氣區(qū)構(gòu)造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6年
5 林川;鹽下臨界角庫倫楔在庫車坳陷克拉蘇構(gòu)造帶的應用及模擬實驗[D];南京大學;2017年
6 施立志;庫車坳陷流體動力演化與流體演變史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7 宋鐵征;庫車坳陷斷裂輸導效率模擬與評價[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8 關鵬;遙感影像在庫車坳陷新構(gòu)造—地貌研究中的應用[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9年
9 鐘興平;庫車坳陷構(gòu)造擠壓對流體壓力的影響[D];西北大學;2010年
10 石剛;庫車坳陷構(gòu)造演化對油氣成藏的影響[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本文編號:14896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48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