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秦嶺弧前沉積體構造變形及年代學研究
本文關鍵詞: 北秦嶺 弧前沉積體 構造變形 鋯石U-Pb定年 出處:《西北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秦嶺造山帶以商丹縫合帶為界分為北秦嶺和南秦嶺;∏俺练e體位于商丹高應變帶以南,以浉魚嘴-馬鞍橋韌性剪切帶為界,與南秦嶺劉嶺群相隔,呈“楔”狀嵌入北秦嶺構造帶。變質礫巖中碎屑鋯石數據顯示,該區(qū)物源全部來自北秦嶺,表明該區(qū)隸屬于北秦嶺。巖相學和地球化學的證據表明這套巖石沉積環(huán)境為活動大陸邊緣;∏俺练e體主要是一套副變質巖。近年來,不少學者對這套巖石的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以及物源的研究較為深入,并取得了新的認識。但是,人們對這套巖石構造變形的研究則較為缺乏,構造變形期次的劃分也較為模糊。研究區(qū)緊鄰商丹帶,區(qū)內巖石的構造變形對于商丹帶構造演化的約束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弧前沉積體構造變形要素-面理與線理的詳細統(tǒng)計、構造樣式的精細研究同時配套顯微構造分析,并結合前人的工作基礎,重新厘定出了兩期主要構造變形:早期逆沖推覆、韌性逆沖剪切和晚期左行韌性剪切。兩期構造變形的區(qū)別主要在野外構造樣式上,早期逆沖推覆作用主要形成區(qū)域性南傾北倒的置換面理和緊閉褶皺,以及西傾的線理;晚期左行韌性剪切構造樣式以透入性發(fā)育的糜棱巖帶和與之伴生的水平礦物拉伸線理為主。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第一期構造變形可能為古秦嶺洋關閉后南北塊體斜向匯聚所致;第二期變形為匯聚晚期陸內走滑剪切的結果。采集該區(qū)3件顯示左行走滑的糜棱巖樣品中,最年輕一期鋯石峰值年齡為420Ma,同時結合采集到的侵位于弧前沉積體的最老的輝綠巖脈的年齡(410Ma),將弧前沉積體左形走滑年齡限定在420-410Ma。
[Abstract]: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divided into North Qinling and South Qinling by the Shangdan suture belt. The front arc sedimentary body is located south of the Shangdan high strain zone and is separated from the South Qinling Liu Ling group by the Qianyuzui-Ma 'anqiao ductile shear zone. The detrital zircon data in the metamorphic conglomerate show that all the provenances in the area come from the North Qinling Mountains. The evidence of lithofacies and geochemistry shows that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is area is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that the front arc sedimentary body is mainly a set of metamorphic rocks. Many scholars have deeply studied the geochronology, isotopic geochemistry and provenance of this set of rocks, and have gained a new understanding. However, the study of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this set of rocks is relatively scarce. The division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stages is also fuzzy. The study area is close to the Shangdan belt.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rocks in the are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aints of structural evolution in the Shangdan belt. The fine study of structural styles is accompanied by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and combined with previous work, two main tectonic deformations have been redefined: early thrust napp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uctile thrust shear and late left-lateral ductile shear is mainly in the field tectonic style, and the early thrust nappe mainly forms the replacement surface and closed fold of regional southward tilting and north inversion. And the line of westward inclination; The late Left-line ductile shear structural style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permeable mylonite belt and the horizontal mineral stretching line associated with it. The first tectonic deformation may be caused by the oblique convergence of the North and South blocks after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Qinling Ocean. The second stage of deformation is the result of late convergent intracontinental strike-slip shear. Among the three samples of mylonite showing left strike-slip, the youngest zircon peak age is 420 Ma. At the same time, the age of the oldest diabase vein transgressive in the pre-arc sedimentary body collected is 410MaA, and the left-shaped strike-slip age of the pre-arc sedimentary body is limited to 420-410Ma.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54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明喜;杜建波;古哲;謝其鋒;馬榮芳;張冬梅;;下?lián)P子北緣前陸盆地構造變形樣式[J];石油實驗地質;2006年04期
2 宋春彥;何利;劉順;;龍門山南段飛來峰構造變形及成因分析探討[J];南方國土資源;2008年12期
3 蘇龍;楊鑫;劉興旺;鄭建京;;藏東南三江地區(qū)淺層構造變形的運動學分析[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0年01期
4 周月玲;尤惠川;;張家口斷裂第四紀構造變形與活動性研究[J];震災防御技術;2010年02期
5 秦松賢,,呂貽峰,李江風;遼寧莊河地區(qū)構造變形及構造演化初探[J];遼寧地質;1995年02期
6 李曉勇,鄧國輝,黃韶春;北武夷饒南占源—洪山一帶變質地層的構造變形和變質特點[J];江西地質科技;1996年04期
7 王紅才,呂古賢;關于構造帶變形能的有限元法數學模擬[J];地球學報;1998年02期
8 尹光侯,侯世云;西藏察隅地區(qū)構造變形分析及特征[J];地球學報;1999年02期
9 姚運生,羅登貴,劉鎖旺,邵占英;江漢洞庭盆地及鄰區(qū)晚中生—新生代以來的構造變形[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0年02期
10 王金榮,翟新偉,王廷印,高軍平;甘肅金塔南山構造變形及其地質意義[J];蘭州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舸;王岳軍;郭峰;單業(yè)華;;大陸構造變形數值模擬研究的科學問題及其發(fā)展[A];青藏高原及鄰區(qū)地質與資源環(huán)境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2 張德寶;梁繼濤;薄志宏;;武夷—云開構造帶北段構造變形及演化[A];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51)[C];1991年
3 周榮軍;李勇;Alexander L. Densmore;Michael A.Ellis;;晚第四紀以來青藏高原東緣構造變形的新證據[A];中國地震學會第八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4 李建國;周永勝;宋瑞卿;王繩祖;;亞洲中東部大陸構造變形物理模擬的初步研究[A];中國地震學會第六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6年
5 呂古賢;;不同構造變形帶中“靜水壓力”的差別[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26)[C];1993年
6 陳科;林偉;王清晨;;揚子地塊東南緣多期構造變形及其油氣意義[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論文匯編[C];2009年
7 呂古賢;;不同構造變形帶中“靜水壓力”的差別[A];地殼深部壓力狀態(tài)與地質作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王惠初;袁桂邦;;對遼南胡家—北瓦溝地區(qū)遼河群構造變形的新認識[A];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26-27)[C];1992年
9 李元;段超;宋傳中;;安徽肥東西韋地區(qū)韌性剪切帶的構造變形[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雷顯權;陳運平;;GPS約束下天山現(xiàn)今構造變形的數值模擬[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葉;擠壓應力作用下的構造變形數值模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7年
2 肖偉峰;天山造山帶中段古生代構造變形及其年代學[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
3 鄒?;楚雄盆地構造變形及其成礦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4 孫桂華;新疆哈爾里克山古生代以來構造變形及構造演化[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7年
5 何玉林;青藏高原東緣主干斷裂活動性及其構造變形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6 呂寶鳳;川東南地區(qū)構造變形與下古生界油氣成藏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7 陳文彬;河西走廊及鄰近地區(qū)最新構造變形基本特征及構造成因分析[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3年
8 唐方頭;華北地塊近期構造變形和強震活動特征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3年
9 王志才;青藏高原東北緣新生代以來的構造變形特征與時空演化:以隴西—武山地區(qū)為例[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4年
10 黎敦朋;青藏高原西北緣上新世—早更新世構造變形與高原隆升[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金貞;小型構造變形實驗裝置電氣控制系統(tǒng)設計與開發(fā)[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年
2 王勁鑄;西藏仲巴地區(qū)混雜巖帶的組成與構造變形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3 邢翔;東秦嶺—大別造山帶北側構造變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4 王宗亮;構造變形下復雜斷裂帶烴類運移檢測分析系統(tǒng)研究與設計[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年
5 劉穩(wěn)航;東秦嶺丹鳳地區(qū)丹鳳群構造變形和年代學研究對商丹構造帶演化的約束[D];西北大學;2015年
6 楊源禎;北秦嶺弧前沉積體構造變形及年代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7 胡勐乾;并行計算三維數值模擬在華北地區(qū)現(xiàn)今構造變形分析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0年
8 張芬芬;帕米爾東北緣烏泊爾地區(qū)新生代構造特征[D];浙江大學;2010年
9 陳澤超;大別山南緣的構造變形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黃琴輝;滇西保山核桃坪鉛鋅礦區(qū)F_1斷裂構造變形及成礦關系解析[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4691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469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