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長興組生物礁地震響應特征與分布規(guī)律
本文關鍵詞: 四川盆地北部 長興組 生物礁 正演模型 地震響應 地震相 出處:《巖石學報》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井下鉆探結果和地震資料表明四川盆地北部上二疊統(tǒng)長興組生物礁發(fā)育,通過對典型井長興組巖性與電性資料的分析,明確了生物礁的巖性與儲層發(fā)育特征。根據井下生物礁及圍巖巖性與電性資料并結合過井地震剖面反射波的幾何特征,建立臺地邊緣生物礁的地震正演數(shù)值模型,通過對比生物礁模型地震正演記錄與實際生物礁地震剖面,建立針對研究區(qū)臺地邊緣生物礁的地震響應特征模式。依據生物礁的地震響應特征對該地區(qū)連片二、三維地震測線開展地震相分析,通過已有鉆井地震相與沉積相對應關系分析,指出了長興組生物礁在該地區(qū)的分布規(guī)律。四川北部地區(qū)地震相與沉積相帶具有良好的對應關系,存在環(huán)臺棚-海盆相的臺地前緣斜坡-臺地邊緣生物礁相-開闊臺地相沉積體系,地震剖面上生物礁的外部形態(tài)呈丘狀或透鏡狀,內部為雜亂反射特征;礁蓋白云巖具有亮點反射特征,生物礁底界面出現(xiàn)上凸或者下凹反射現(xiàn)象,生物礁的上部地層具有披覆反射結構,四川盆地北部地區(qū)長興組臺地邊緣生物礁相在臺棚-海盆相東、西兩側沿北西向呈條帶狀展布,分布面積大于2000km~2,生物礁氣藏勘探潛力巨大。
[Abstract]:The results of downhole 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 show that the reef of Changxing formation of Upper Permian in northern Sichuan basin is developed. The lithologic and electrical data of Changxing formation of typical wells are analyzed. The lithology and reservoi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ef are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lithologic and electrical data of the downhole reef and surrounding rock and combined with the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flected waves in the seismic profile of the cross well. The seismic forward numerical model of the reef on the edge of the platfor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eismic forward modeling records of the reef model and the actual seismic profile of the reef were compared. Based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ef in the study area, the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of the two and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lines in the study area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ef.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facie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in drilling,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reef in Changxing formation is pointed out. The seismic facie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in northern Sichuan have a good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There is a platform front slope platform edge reef facies open platform facies sedimentary system with platform shelf and basin facies. The outer shape of the reef is mound or lenticular on the seismic profile and the interior is a chaotic reflection feature. The reef dolomit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ight spot reflection, the upper convex or concave reflection appears at the bottom of the reef, and the upper layer of the reef has a drape reflection structure. The reef facies on the platform margin of Changxi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Basin are located in the east of platform shelf and basin facies, and the western two sides distribute along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in a strip pattern, with a distribution area of more than 2000km2.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reef gas reservoir is great.
【作者單位】: 油氣藏地質及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中國石油杭州地質研究院;西南石油大學電氣信息學院;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川中油氣礦;
【基金】:國家科學自然基金項目(41430316)資助
【分類號】:P618.13
【正文快照】: 1引言 生物礁作為碳酸鹽巖油氣藏中最優(yōu)質儲層之一,其發(fā)育需要特殊的沉積環(huán)境(鐘建華等,2005),生物礁的規(guī)模和平面分布特征決定了生物礁油氣藏勘探的難易程度,發(fā)育規(guī)模較大、分布較為連續(xù)的生物礁在地震資料上有較為清晰的影像特征,發(fā)育規(guī)模小、平面上呈點狀疊置分布的生物礁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紀喜;;基于相控的生物礁儲集層定量預測技術──以川東北普光氣田長興組為例[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6年23期
2 TIAN Shu Gang;ZHANG Yong Sheng;GONG Yue Xuan;LI Zi Shun;GAO Lian Da;ZHAI Da Xing;ZHU Chang Wei;;Environmental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Late Permian reefs in the Linxi and adjacent areas i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6年07期
3 周路;任本兵;吳勇;李東;李飛;劉志敏;袁兵;;四川盆地北部地區(qū)飛仙關組鮞粒灘地震響應特征與分布預測[J];地質科學;2016年02期
4 張鑫;謝楠;曹自強;;阿聯(lián)酋下白堊統(tǒng)舒艾巴組生物礁沉積模式[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15年04期
5 劉玲;王烽;劉玉霞;;地震沉積學在生物礁灘體識別中的應用[J];新疆石油地質;2015年03期
6 鄧劍;段金寶;王正和;王明筏;;川東北元壩地區(qū)長興組生物礁沉積特征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4期
7 舒志國;;開江-梁平陸棚東南延伸部分——建南陸棚的發(fā)現(xiàn)[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14年02期
8 陳洪德;鐘怡江;許效松;陳安清;吳朝盛;鄭浩夫;;中國西部三大盆地海相碳酸鹽巖臺地邊緣類型及特征[J];巖石學報;2014年03期
9 陳勇;陳洪德;關達;文曉濤;劉玉琦;;低頻伴影技術在生物礁油氣儲層預測中的應用[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3年26期
10 厚東琳;尤思科;范小軍;;川東北YB地區(qū)長興組生物礁儲層特征精細研究及意義[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年2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路;李東;吳勇;鐘斐艷;任本兵;李飛;張欣吉;;四川盆地北部長興組生物礁地震響應特征與分布規(guī)律[J];巖石學報;2017年04期
2 趙向原;胡向陽;曾聯(lián)波;肖開華;李宏濤;游瑜春;馮瓊;;四川盆地元壩地區(qū)長興組礁灘相儲層天然裂縫有效性評價[J];天然氣工業(yè);2017年02期
3 韓強;楊子川;李弘艷;蒲仁海;閆亮;焦存禮;;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北部三道橋潛山結構與儲層特征[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7年01期
4 林紅梅;;渤海灣盆地車鎮(zhèn)凹陷南坡碳酸鹽巖分布主控因素[J];石油實驗地質;2016年06期
5 武恒志;李忠平;柯光明;;元壩氣田長興組生物礁氣藏特征及開發(fā)對策[J];天然氣工業(yè);2016年09期
6 段金寶;;普光與元壩礁灘氣田天然氣成藏特征對比[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4期
7 韓強;李宗杰;王超;楊子川;閆亮;孟慶龍;李弘艷;趙淵;;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北部一元古宙潛山氣藏地震解析、地層特征與時代研究[J];中國地質;2016年02期
8 李雄;;鄂西—渝東晚二疊世長興期古地理格局及生物礁展布的再認識[J];古地理學報;2016年02期
9 金鑫;姬國鋒;時志強;王艷艷;;綿竹漢旺觀音崖剖面沉積微相:卡尼期濕潤事件前后的環(huán)境演化[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5年06期
10 倪新鋒;陳永權;朱永進;楊鵬飛;熊冉;;塔北地區(qū)寒武紀深層白云巖構造-巖相古地理特征及勘探方向[J];巖性油氣藏;2015年05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學欽;楊海軍;馬青;周成剛;孫崇浩;尹鐵君;蔡泉;孫仕勇;;塔北奧陶系碳酸鹽巖沉積演化特征及臺地發(fā)育模式[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14年02期
2 繆志偉;別靜;季春輝;;川東北元壩地區(qū)飛仙關組二段鮞灘儲層預測[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2期
3 王建坡;李越;程龍;曾雄偉;王冠;;華南板塊古生代生物礁及其古地理控制因素[J];古生物學報;2014年01期
4 Yongsheng Zhang;Shugang Tian;Zishun Li;Yuexuan Gong;Enyuan Xing;Zhuozhuo Wang;Daxing Zhai;Cao Jie;Su Kui;Wang Meng;;Discovery of marine fossil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Permian Linxi Formation in Lopingian, Xingmeng area,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4年01期
5 陳洪德;胡思涵;陳安清;趙俊興;蘇中堂;;鄂爾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東側非巖溶白云巖儲層成因[J];天然氣工業(yè);2013年10期
6 鄭磊;金之鈞;張哨楠;;中東魯卜哈利盆地古生界致密砂巖儲層特征及評價[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3年04期
7 徐美娥;張榮強;彭勇民;陳霞;馮菊芳;;四川盆地東南部中、下寒武統(tǒng)膏巖蓋層分布特征及封蓋有效性[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3年03期
8 范春花;胡孝林;黃興文;白海強;尹君;;卡塔爾魯卜哈利盆地古生界生儲蓋組合特征[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2期
9 田世存;王英民;;瓊東南盆地生物礁的識別和分布演化特征[J];特種油氣藏;2012年06期
10 劉家洪;楊平;謝淵;杜秋定;張娣;;雪峰山西側地區(qū)下寒武統(tǒng)牛蹄塘組烴源巖特征與油氣地質意義[J];地質通報;2012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鐘模;;生物礁與找礦[J];大自然;1984年02期
2 金雨溪;生物礁分類及研究方法綜述[J];內江科技;2005年03期
3 李鐘模;;滇黔桂地區(qū)二迭紀生物礁[J];化工地質;1981年02期
4 李玉寬;;試論廣西泥盆紀生物礁的特點及其與礦產的關系[J];地質與勘探;1986年07期
5 張明書,何起祥,業(yè)治錚,韓春瑞,李浩,吳建政,鞠連軍;風驅生物礁相模式——一種新的工作假說[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87年02期
6 張明書,何起祥;對我國與生物礁有關油氣資源探查的幾點設想[J];中國地質;1988年07期
7 李鐘模;滇黔桂地區(qū)二疊紀的生物礁[J];貴州地質;1988年01期
8 王生海,,范嘉松,J.KeithRigby;貴州紫云二疊紀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發(fā)育規(guī)律[J];沉積學報;1996年02期
9 趙煥庭;我國生物礁研究的發(fā)展[J];第四紀研究;1996年03期
10 王永標,徐桂榮,張克信,林啟祥;中國二疊紀生物礁的研究現(xiàn)狀及新進展[J];地質科技情報;199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劉麗靜;吳亞生;;生物礁研究理論發(fā)展[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鞏恩普;張永利;關長慶;;石炭紀生物礁基本特征[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吳亞生;范嘉松;姜紅霞;Yang Wan;;二疊紀末生物礁生態(tài)系絕滅的方式[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論文匯編(第六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陳曉紅;廣西石炭紀生物礁的發(fā)育特征及其古海洋環(huán)境研究[D];東北大學;2015年
2 殷積峰;川東二疊系生物礁的地質特征與地震預測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3 楊榮軍;四川盆地西部上三疊統(tǒng)生物礁及其油氣地質條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4 張永利;黔南晚石炭世生物礁生態(tài)系統(tǒng)及造礁群落形成的初始條件研究[D];東北大學 ;2009年
5 趙強;西沙群島海域生物礁碳酸鹽巖沉積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6 蔣曉光;生物礁隱蔽油氣藏的精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6年
7 李梅;四川盆地JG地區(qū)二疊系生物礁儲層地震預測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思宇;川東TLP地區(qū)長興組生物礁有利相帶儲層識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張孝攀;川東北海相生物礁、灘儲層地震正演數(shù)值模擬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孫瑤;礁灘儲層的精細刻畫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4 褚東;川東LM地區(qū)長興組生物礁儲層預測解釋[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5 張晶晶;耀縣—富平地區(qū)中晚奧陶世生物礁特征及古地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6年
6 郝松立;鄂爾多斯南緣奧陶紀生物礁及其沉積環(huán)境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姜照勇;鄂西渝東區(qū)上二疊統(tǒng)生物礁及含油氣性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3年
8 李夢;藏北巴青縣—安多地區(qū)中—晚侏羅世生物礁的研究[D];長江大學;2012年
9 張敏知;生物礁地球物理響應特征及儲層預測[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10 萬洪程;川西坳陷與右江盆地泥盆紀生物礁發(fā)育分布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4687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468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