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古近系—新近系天然氣成藏期次研究
本文關鍵詞: 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 天然氣 盆地模擬 圈閉演化 均一溫度 成藏期次 出處:《地學前緣》2016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近年來在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古近系—新近系地層發(fā)現(xiàn)了較多的天然氣,但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與天然氣資源量相差甚遠;這就需要把資源量轉化為儲量,需要加強天然氣的生成、運移及富集規(guī)律等基礎地質研究,其中又以天然氣成藏期次研究最為重要。因此,文中以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古近系—新近系地層為重點研究對象,采集了柴西地區(qū)大量的包裹體樣品并測試了其均一溫度,收集和分析了研究區(qū)不同構造帶的22個包裹體樣品均一溫度數(shù)據(jù),在此基礎上結合盆地模擬、圈閉演化對工區(qū)天然氣成藏期次進行了研究,為下一步的天然氣勘探提供了依據(jù)。研究結果表明: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古近系—新近系烴源巖的主力生烴期為N12末—N22時期和N32末—Q時期;圈閉形成發(fā)育期貫穿整個古近系和新近系,天然氣成藏期晚于圈閉形成期,結合生烴史認為其成藏期在N1末時期以后;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與地溫史和埋藏史曲線也證實研究區(qū)至少存在兩期油氣充注,即N1末—N12初和N22末—N32初?傊,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古近系—新近系天然氣具有多期生烴、晚期成藏的特點;其主要成藏期為N1末—N12初期和N22末—N32初期,具有明顯的長期性和階段性。最后提出建議,即圍繞中淺層N1末—N12初期和N22末—N32初期氣藏進行勘探部署,為研究區(qū)的天然氣勘探開發(fā)打開一個新場面。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ore natural gas has been found in the Paleogene Neogene strata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but the proven natural gas reserves are far from those of the natural gas resourc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geological research, such as the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natural gas, among which the study on the stage of gas accumul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Paleogene Neogene strata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are taken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A large number of inclusion samples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are collected and their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are measured. The homogeneous temperature data of 22 inclusions samples from different structural zon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stages in the working area were studied in combination with basin simulation and trap evol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eriods of Paleogene-Neogene source rocks in western Qaidam Basin are N12-N22 and N32-Q; The trap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iod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aleogene and Neogene systems, and the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period is later than the trap formation period,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after the N _ 1 late period combined with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history. The curves of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geothermal history and burial history of fluid inclusions also confirm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wo stages of oil and gas charging in the study area, that is, at the end of N1 to N12 and N22 to N32. Paleogene-Neogene natural gas in western Qaidam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late accumulation. The main pool-forming period is at the beginning of N1 ~ -N _ 12 and N _ 22 ~ N _ 32, and it has obvious long-term character and stag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hat is to say, the exploration and deployment of the gas reservoirs around the middle and shallow N _ 1 ~ (-N _ (12)) and N _ (22) _ (-N _ (32)) have opened a new scen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gas in the study area.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事業(yè)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巖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術研究院;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廊坊分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氯化鹽濃度對氣源巖生成天然氣組成的影響”(41272159)
【分類號】:P618.13
【正文快照】: 劉軍1,劉成林2,3,*,董清源4,孫平5,張林5,郭澤清51.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事業(yè)部,甘肅敦煌7362022.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北京1000813.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巖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814.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術研究院,江蘇南京2111035.中國石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康永尚,邱楠生,吳文曠,樊洪海;柴達木盆地西部油氣成藏流體動力系統(tǒng)分析[J];石油學報;2000年05期
2 段毅,王智平,張曉寶,張輝,周世新;柴達木盆地西部原油極性化合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學意義[J];地質學報;2003年03期
3 趙東升;呂宗倫;楊乾政;吳清雅;孟祥超;保吉成;郝小梅;劉桂花;;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Ⅻ號斷層的特征[J];石油學報;2006年06期
4 張文堂;張日東;俞昌民;;柴達木盆地西部邊緣地區(qū)的地層[J];地質學報;1958年01期
5 曾融生;闞榮舉;;柴達木盆地西部地殼深界面的反射波[J];地球物理學報;1961年02期
6 樊啟順;馬海州;譚紅兵;李廷偉;;柴達木盆地西部典型地區(qū)油田鹵水水化學異常及資源評價[J];鹽湖研究;2007年04期
7 王建,席萍,劉澤純,江永進;柴達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氣候與地形演變[J];地質論評;1996年02期
8 李鶴永;劉震;黨玉琪;馬達德;張永庶;張延華;陳艷鵬;;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地溫—地壓系統(tǒng)演化及其與油氣成藏的關系[J];地質科學;2006年04期
9 邱楠生,顧先覺,丁麗華,陳剛,楊乾政;柴達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的構造-熱演化研究[J];地質科學;2000年04期
10 溫志峰;鐘建華;張躍中;郭澤清;劉云田;李勇;;柴達木盆地西部生物礁儲層的分布特征[J];石油學報;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謝鳴謙;劉長風;;柴達木盆地西部的基底結構特征[A];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40周年所慶論文集[C];1990年
2 康永尚;邱楠生;吳文曠;樊洪海;;柴達木盆地西部油氣成藏流體動力系統(tǒng)分析[A];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選編(1993—2003)[C];2003年
3 袁文芳;陳世悅;;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第三紀古水系結構[A];第八屆古地理學與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力;金強;;柴達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烴源巖特征與評價方法[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邱楠生;康永尚;樊洪海;金之鈞;胡文喧;;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第三系溫度壓力和油氣分布相互關系探討[A];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選編(1993—2003)[C];2003年
6 楊平;;柴達木盆地西部中新統(tǒng)Cyprideis化石生物地層序列[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王隨繼;;據(jù)巖相轉換優(yōu)勢度的沉積相判別和古地貌恢復——以柴達木盆地西部躍進二號油田第三系為例[A];地貌·環(huán)境·發(fā)展——2004丹霞山會議文集[C];2004年
8 張明峰;鄒紅亮;馮備戰(zhàn);張小軍;吳陳君;陳茹;妥進才;;苯基取代多苯環(huán)化合物的成熟度指示意義——以柴達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新近系烴源巖為例[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蘭州油氣中心及離退休等部門[C];2014年
9 段毅;彭德華;張輝;;柴達木盆地西部尕斯庫勒油田E31油藏成藏條件與機制[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凌須斌;柴達木石油勘探瞄準3個億噸級目標[N];中國石油報;2008年
2 記者 李文清 通訊員 閆芳;青海油田瞄準低動用區(qū)域找儲量[N];中國石油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曹海防;柴達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氣成藏條件與富集規(guī)律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7年
2 曹國強;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第三系沉積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李廷偉;柴達木盆地西部油田鹵水形成演化的水化學和鍶同位素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青海鹽湖研究所);2007年
2 鞏慶霖;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新生代構造形成及油氣分布[D];浙江大學;2009年
3 蔡鄭紅;柴達木盆地西部阿爾金斜坡地區(qū)沉積地層與構造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4 李得剛;柴達木盆地西部深層鹵水礦產(chǎn)找礦方向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5 李文龍;柴達木盆地西部構造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2年
6 陳廣義;柴達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湖相碳酸鹽巖及沉積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7 王曄;柴達木盆地西部新生界砂、泥巖塑性、彈性及破裂性初步分析[D];西北大學;2014年
8 陳秋實;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構造演化及圈閉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4614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461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