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亞屬Thainippononaia——對泰國和西班牙一些早白堊世非海相雙殼類的修訂(英文)
本文關(guān)鍵詞:新亞屬Thainippononaia——對泰國和西班牙一些早白堊世非海相雙殼類的修訂(英文) 出處:《古生物學報》2016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Nippononaia 雙殼類 非海相 早白堊世 泰國 西班牙
【摘要】:重新研究Kobayashi(1968)報道的來自泰國的Nippononaia carinata,以及Delvene和Munt(2011)報道的來自西班牙的Subnippononaia fordi標本;建立新亞屬Nippononaia(Thainippononaia)Stiller and Chen,以及新種Nippononaia(Thainippononaia)hispaniensis Stiller and Chen,并認為新亞屬代表Nippononaia屬內(nèi)的最早演化階段,填補了Nippononaiidae科演化史的一個空白,即Eonippononaia階段與Nippononaia(Arctonaia)階段之間的空白。
[Abstract]:A new study of Nippononaia carinata from Thailand, reported by Kobayashian in 1968. And Subnippononaia fordi specimens from Spain, reported by Delvene and Munts2011; The new subgenus Nippononaia(Thainippononaia)Stiller and Chen was established. And a new species, Nippononaia(Thainippononaia)hispaniensis Stiller and Che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new subgenus represents the earliest stage of evolution within the genus Nippononaia, which fills a gap in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Nippononaiidae family. This is the gap between the Eonippononaia stage and the Nippon aia stage.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zhì)古生物研究所現(xiàn)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分類號】:Q915
【正文快照】: 1 INTRODUCTION The Cretaceous non-marine bivalve genus Nippononaia Suzuki,1941 was first described from Japan(Suzuki,1941),and subsequently reported from other regions in East Asia,e.g.China,South Korea and Thailand.Barker et al. (1997)for the first ti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春蓮;侏羅紀雙殼類絕滅事件(英文)[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1期
2 陶平,許慶陵,譚淑榮;大連沿海幾種腹足類和雙殼類的營養(yǎng)成分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2期
3 黃寶玉,李玉成;安徽壽縣淮河正陽關(guān)段的雙殼類[J];動物學雜志;2003年04期
4 沙金庚;中生代海相雙殼類(軟體動物)的漂浮與假漂浮[J];古生物學報;2003年03期
5 舒風月,吳小平;贛江主支入湖口雙殼類資源調(diào)查[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4年03期
6 劉勇江;歐陽珊;吳小平;;鄱陽湖雙殼類分布及現(xiàn)狀[J];江西科學;2008年02期
7 閆慧;陳杰;;雙殼類殼體時間序列的建立方法及存在的問題[J];地球與環(huán)境;2010年02期
8 徐鳳山;東海雙殼類二新種[J];海洋與湖沼;1980年04期
9 吳順寶;;湖南零陵馮家沖侏羅系及其雙殼類[J];地質(zhì)論評;1981年05期
10 文世宣;;一類特化的雙殼類固著蛤[J];化石;1982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蔡華偉;姜寶玉;;青藏高原侏羅紀雙殼類生物古地理探討[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2 張仁杰;;廣西、湖南吉微特期雙殼類生活習性及其沉積環(huán)境[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宜昌地質(zhì)礦產(chǎn)研究所文集(13)[C];1988年
3 黃寶玉;李玉成;;安徽壽縣淮河正陽關(guān)段的雙殼類[A];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第十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4 蔡華偉;張素萍;黃寶玉;馬繡同;林碧萍;張Pr;;廣東饒平海山區(qū)第四紀雙殼類[A];貝類學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一次學術(shù)討論會摘要[C];2003年
5 蔡華偉;張素萍;黃寶玉;馬繡同;;廣東饒平海山區(qū)第四紀雙殼類[A];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三次全國貝類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黃云飛;童金南;陳中強;;晚二疊世大滅絕后雙殼類群落生態(tài)和類群演變——以貴州巷口剖面為例[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shù)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沙金庚;;侏羅紀和白堊紀兩極和泛赤道分布雙殼類的擴散機制和地層學意義[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6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蔡立哲;李清彪;謝樹元;;廈門海域三種雙殼類體內(nèi)重金屬含量的分析[A];中國動物科學研究——中國動物學會第十四屆會員代表大會及中國動物學會65周年年會論文集[C];1999年
9 沙金庚;;中生代海相雙殼類(軟體動物)的漂浮與假漂浮[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2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10 于菁珊;;河北侏羅、白堊紀非海相雙殼類研究新進展[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地質(zhì)研究所文集(4)[C];198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王忠田;雙殼類軟體動物對美出口量增加[N];中國漁業(yè)報;2011年
2 馬燦;污染物限量新國標下月實施[N];中國食品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楊廷祿;華南深水相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雙殼類動物群[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5年
2 閆麗娜;海洋雙殼類文石礦物的碳氧同位素標型特征及古環(huán)境意義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4年
3 趙順順;海水重金屬單一及復(fù)合污染對雙殼類金屬硫蛋白的影響和非生物因子的干擾[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李源輝;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區(qū)晚白堊世雙殼類生物地層和古生態(tài)、古環(huán)境[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6年
2 張茜;南海北部陸坡地區(qū)晚更新世深海冷泉雙殼類動物群落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討論[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7年
3 牛亞卓;華南晚三疊世—早侏羅世海相雙殼類及其生物地理[D];南京大學;2011年
4 劉勇江;鄱陽湖淡水雙殼類的資源狀況及優(yōu)勢種繁殖特性[D];南昌大學;2008年
5 孫士濤;雙殼類貝殼微結(jié)構(gòu)強韌機理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929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392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