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車坳陷K區(qū)塊沖斷帶深層白堊系致密砂巖裂縫發(fā)育規(guī)律、控制因素與屬性建模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庫車坳陷K區(qū)塊沖斷帶深層白堊系致密砂巖裂縫發(fā)育規(guī)律、控制因素與屬性建模研究 出處:《巖石學報》2016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裂縫精細描述 屬性建模 致密砂巖 白堊系 庫車坳陷
【摘要】:針對致密砂巖氣藏裂縫預測的復雜問題,本文以庫車坳陷K區(qū)塊為例,提出基于裂縫精細描述的屬性建模方法,為該區(qū)裂縫預測提供新思路。首先基于巖心和成像測井裂縫解釋模型,采用網(wǎng)格法獲取裂縫參數(shù),包括裂縫延伸長度(2~1850mm)、裂縫密度(平均值0.53條/米)、裂縫寬度(集中分布在0.1~0.4mm)、傾角(56°~82°)及面縫率(0.016%~0.083%)。該區(qū)影響裂縫發(fā)育的主要因素有構(gòu)造、層厚以及埋深。不同構(gòu)造部位裂縫發(fā)育規(guī)律不同:背斜核部發(fā)育張裂縫,其寬度和長度呈高值;翼部主要發(fā)育X剪裂縫,寬度、長度和密度都處于相對低值;近斷裂附近發(fā)育高角度裂縫,密度呈高值。層厚與裂縫密度及面縫率成反比。K區(qū)目的層是深-超深埋深,隨著埋深的增加,礦物脆性減弱韌性增強,超過臨界點(7100m)裂縫的發(fā)育逐漸減弱。應用Petrel軟件,利用裂縫精細描述數(shù)據(jù)庫、構(gòu)造數(shù)據(jù)和層面數(shù)據(jù)等,實現(xiàn)裂縫密度和面縫率模型的建立。最后,探索性的研究裂縫參數(shù)和滲透率的相關(guān)性,通過裂縫密度參數(shù)擬合滲透率模型,實現(xiàn)K區(qū)塊的滲透率定量預測。
[Abstract]:Aiming at the complex problem of fracture prediction in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ttribute modeling method based on fine description of fractures, taking K block in Kuqa depression as an example. It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fracture prediction in this area. Firstly,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model of core and imaging logging fractures, the fracture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by grid method, including the fracture extension length (2? 1850mm). Fracture density (mean 0.53 / m ~ (-1), crack width (concentrated at 0.1 ~ 0.4mm)). The slope angle is 56 擄/ 82 擄) and the surface fracture ratio is 0.016 / 0.083.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are structure. Layer thickness and buried depth.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law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tructural positions: the width and length of extensional fractures in the nucleus of anticline are high; X shear crack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pterygoid, and the width, length and density are relatively low. Near the fault there are high angle fractures with high density. The thickness of the layer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fracture density and the fracture rate. The target layer in the K area is deep to ultra deep buried depth. With the increase of buried depth the brittle toughness of the mineral is enh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fracture is gradually weakening over the critical point (7100m). Using Petrel software, using crack fine description database, structural data and plane data, etc. Finall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racture parameters and permeability is studied, and the permeability model is fitted by fracture density parameters to realize 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permeability in K block.
【作者單位】: 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油氣藏地質(zhì)及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1ZX05004-0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472103) 四川省教育廳科研基金(14ZB0058)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18.13
【正文快照】: 致密砂巖油氣藏儲層中,裂縫作為重要的儲集空間和油庫車坳陷K區(qū)塊為例,通過露頭、巖心、成像測井等資料,對氣運移的通道,對油氣產(chǎn)出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Dholakia et庫車坳陷K區(qū)裂縫進行精細描述。其中,巖心描述采用網(wǎng)格al.,1998;Sakhaee-Pour and Bryant,2014)。但受到巖性、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明山,姚宗惠,陳發(fā)景;塑性巖體與逆沖構(gòu)造變形關(guān)系討論——庫車坳陷西部實例分析[J];地學前緣;2002年04期
2 湯華國,王剛,彭軾,王媛,錢鈴,盧玉紅;庫車坳陷天然氣資源勘探前景[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3年06期
3 陳書平,湯良杰,賈承造,皮學軍,謝會文;庫車坳陷西段第三系鹽上層基底沉降分析[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4 王雅星,柳廣弟;庫車坳陷異常高壓成因分析[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04年04期
5 張仲培;王清晨;王毅;李鐵軍;;庫車坳陷脆性構(gòu)造序列及其對構(gòu)造古應力的指示[J];地球科學;2006年03期
6 金文正;湯良杰;王清華;余一欣;萬桂梅;楊文靜;彭更新;雷剛林;;庫車坳陷西段的逆沖推覆距離研究[J];地質(zhì)學報;2007年02期
7 何登發(fā);周新源;楊海軍;雷剛林;馬玉杰;;庫車坳陷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及其對大油氣田的控制作用[J];大地構(gòu)造與成礦學;2009年01期
8 石廣仁;馬進山;常軍華;;三維三相達西流法及其在庫車坳陷的應用[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10年04期
9 賈進華;新疆庫車坳陷中、新生界碳酸鹽巖及其成因意義[J];古地理學報;2002年04期
10 劉建清,賴興運,于炳松;庫車坳陷白堊系儲層的形成環(huán)境及成因分析[J];現(xiàn)代地質(zhì);2004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良書;李成;劉紹文;李華;;庫車坳陷地溫場和新生代熱體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2002——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八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2 劉濤;黃寶春;;庫車坳陷第三紀磁性地層和磁組構(gòu)的研究及其構(gòu)造意義[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包建平;朱翠山;唐友軍;朱俊章;肖中堯;李梅;張秋茶;;對庫車坳陷原油成因類型的再認識[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薛會;張金川;唐玄;徐波;;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根緣氣潛力[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zhì)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5 沈軍;吳傳勇;李軍;向志勇;陳建波;謝天;宋正娜;王翠;;庫車坳陷活動構(gòu)造的總體特征[A];青藏高原地質(zhì)過程與環(huán)境災害效應文集[C];2005年
6 宋小超;鄧小林;趙玉海;韋釗;;重力方法在庫車坳陷找(鉀)鹽巖的應用[A];中國地質(zhì)學會201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0非金屬礦產(chǎn)地質(zhì)專業(yè)委員會換屆暨 2013 年學術(shù)研討會分會場[C];2013年
7 王良書;王勤;葛銳;賈承造;李成;魏國齊;李華;徐鳴潔;;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地溫場和新生代熱體制[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shù)年會文集[C];2000年
8 趙瑞斌;盧靜芳;楊主恩;周偉新;郭芳;;南天山山前庫車坳陷深淺構(gòu)造與地震[A];第四屆全國青年地質(zhì)工作者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9 朱如凱;郭宏莉;高志勇;;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東部第三系沉積儲層研究[A];2004第三屆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張忠民;李鐵軍;趙洪文;;庫車坳陷南緣油氣成藏條件及勘探潛力分析[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zhì)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本報記者 蘇華 通訊員 葉紅;從博孜1井八年攻關(guān)看科學發(fā)展[N];中國石油報;2012年
2 記者 羅良才;西部勘探十年碩果累累[N];中國石油報;2002年
3 湯良杰;油氣成藏研究取得系列成果[N];中國礦業(yè)報;2002年
4 湯良杰;取得階段性重要研究成果[N];科技日報;2002年
5 范建;開拓者之歌[N];光明日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王洪星;庫車坳陷北帶斷裂控制氣藏形成機制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7年
2 石昕;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煤成烴地質(zhì)地球化學特征[D];石油勘探開發(fā)科學研究院;2000年
3 張斌;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典型油氣藏成因機制與分布規(guī)律[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4 田軍;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白堊系—第三系沉積相及儲層分布預測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05年
5 馮松寶;庫車坳陷克拉蘇構(gòu)造帶超高壓大氣田形成機制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2年
6 康南昌;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第三系鹽巖相關(guān)構(gòu)造及油氣成藏特征[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6年
7 唐鵬程;南天山庫車坳陷西段新生代鹽構(gòu)造:構(gòu)造分析和物理模擬[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施立志;庫車坳陷流體動力演化與流體演變史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2 宋鐵征;庫車坳陷斷裂輸導效率模擬與評價[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3 關(guān)鵬;遙感影像在庫車坳陷新構(gòu)造—地貌研究中的應用[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9年
4 鐘興平;庫車坳陷構(gòu)造擠壓對流體壓力的影響[D];西北大學;2010年
5 石剛;庫車坳陷構(gòu)造演化對油氣成藏的影響[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6 張國鋒;庫車坳陷東部侏羅系構(gòu)造特征[D];西北大學;2011年
7 王康樂;庫車坳陷白堊系優(yōu)質(zhì)儲層形成機理與有利儲層分布預測[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7年
8 曹遠志;庫車坳陷東段山前帶構(gòu)造特征[D];西北大學;2009年
9 曹連宇;庫車坳陷大北—克拉蘇構(gòu)造帶油氣成藏機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10 陸亞秋;庫車坳陷東部白堊—第三系層序地層及沉積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3640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364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