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南礦區(qū)地下水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
本文關鍵詞:宿南礦區(qū)地下水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 出處:《地學前緣》2016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煤礦區(qū)地下水既是重要的地下水資源,又影響煤礦安全生產。為了解宿南礦區(qū)地下水同位素化學特征,采集了宿南礦區(qū)松散層水、砂巖水和灰?guī)r水樣品進行T、D、~(18)O、~(87)Sr/~(86)Sr和溶解碳酸鹽巖中~(13)C、~(18)O等同位素測試分析,并利用傳統(tǒng)圖示等方法探討了地下水演化年齡、同位素特征及影響因素。結果表明:礦區(qū)3個含水層地下水中T含量較低,整體反映了礦區(qū)地下水多位時間久遠的亞現(xiàn)代水補給;地下水中D、~(18)O受到明顯圍巖的影響,其組成為-68.5‰~-44.3‰和-8.78‰~-6.29‰,平均值分別為-61.15‰和-8.16‰;圍巖中碳酸鹽巖含量決定了~(13)C_(DIC)與~(18)O_(DIC)的變化關系;~(87)Sr/~(86)Sr值為0.710 6~0.712 3,平均為0.711 2,~(87)Sr/~(86)Sr比值主要受到了水巖作用的影響,可以有效地識別3個不同含水層水源。
【作者單位】: 宿州學院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國家煤礦水害防治工程技術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373095,41173106) 宿州學院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2013kjtd01)
【分類號】:P641.4
【正文快照】: 同位素水文學主要是利用同位素方法和核技術研究水圈中水的起源、存在、分布、運動和循環(huán)以及與其他地球圈層的相互作用。地下水具有流動緩慢、埋藏深度不同等特點,它是聯(lián)系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媒介,地下水存儲了補給水源、氣候變化等信息,其同位素和元素組成受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8條
1 張人權;梁杏;靳孟貴;;末次盛冰期以來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統(tǒng)的演變[J];地學前緣;2013年03期
2 黃平華;陳建生;寧超;;焦作礦區(qū)地下水中氫氧同位素分析[J];煤炭學報;2012年05期
3 張翠云;張勝;馬琳娜;殷密英;;污灌區(qū)地下水硝酸鹽污染來源的氮同位素示蹤[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4 翟遠征;王金生;左銳;滕彥國;;地下水年齡在地下水研究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地球與環(huán)境;2011年01期
5 陳宗宇;劉君;楊湘奎;陳江;王瑩;衛(wèi)文;;松嫩平原地下水流動模式的環(huán)境同位素標記[J];地學前緣;2010年06期
6 董維紅;蘇小四;謝淵;侯光才;柳富田;;鄂爾多斯白堊系盆地地下水水-巖反應的鍶同位素證據[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曹建華,袁道先,潘根興,姜光輝;不同植被下土壤碳轉移對巖溶動力系統(tǒng)中碳循環(huán)的影響[J];地球與環(huán)境;2004年01期
8 張洪平;;我國大氣降水穩(wěn)定同位素背景值的研究[J];勘察科學技術;1989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龍文華;通遼地區(qū)淺層地下水化學特征演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2 桂和榮;皖北礦區(qū)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學特征及判別模式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5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牛宏;梁杏;李靜;馬斌;葛勤;;衡水地區(qū)咸水層沉積物粒度及氘氧同位素的古氣候指示[J];地球科學;2016年03期
2 王志強;廖媛;顧栩;蔡鶴生;馬騰;;污水灌溉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效應研究:以欒城污灌區(qū)為例[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6年03期
3 李榮富;羅躍輝;曾洪玉;阮曉紅;劉叢強;;穩(wěn)定同位素技術在環(huán)境水體氮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研究中的應用[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16年01期
4 朱進守;苑泉;鄧輝;馬延景;王佳音;;青藏高原曲果崗泉化學特征及成因機制研究[J];人民黃河;2015年12期
5 李靜;王聰;梁杏;馬斌;葛勤;;持續(xù)蒸發(fā)與補給蒸發(fā)過程中水體咸化及同位素分餾的實驗研究[J];地球化學;2015年06期
6 Zhang Guomeng;Liu Yaowei;Zhang Lei;Ren Hongwei;;Groundwater Dat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Monitoring[J];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2015年04期
7 陳彭;苗晉杰;馬震;施佩歆;王威;;基于~(15)N的地下水中硝酸鹽污染源解析:以陡河流域為例[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5年31期
8 桂和榮;陳松;;宿南礦區(qū)地下水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J];地學前緣;2016年03期
9 馬斌;梁杏;靳孟貴;李靜;牛宏;;華北平原典型區(qū)水體蒸發(fā)氫氧同位素分餾特征[J];水科學進展;2015年05期
10 趙瑞一;呂現(xiàn)福;段逸凡;;室內模擬不同因子對巖溶作用與碳循環(huán)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2015年08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胡云虎;皖北地下水源地水環(huán)境地球化學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5年
2 陳松;基于三維地質結構模型的宿南礦區(qū)地下水演化與識別[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3 李庭;廢棄礦井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4 陳彥美;南方巖溶金屬礦區(qū)地下水防治理論與實踐[D];中國地質大學;2013年
5 陳倩;四川紅層地下水水化學特征及水資源開發(fā)工程適宜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6 竇妍;鄂爾多斯盆地北部白堊系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學演化及循環(huán)規(guī)律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梁杏;牛宏;張人權;劉彥;靳孟貴;;盆地地下水流模式及其轉化與控制因素[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2 曹慶奎;趙斐;;基于模糊-支持向量機的煤層底板突水危險性評價[J];煤炭學報;2011年04期
3 滕彥國;左銳;王金生;林學鈺;;區(qū)域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學研究進展[J];水科學進展;2010年01期
4 姚足金;秦毅蘇;;地下水科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問題[J];地質論評;2009年06期
5 劉心彪;周斌;魏玉濤;;基于環(huán)境同位素的隴東盆地地下水分析[J];干旱區(qū)研究;2009年06期
6 張和生;薛光武;石秀偉;劉鴻福;胡耀青;;基于地學信息復合疊置分析對煤層底板突水的預測[J];煤炭學報;2009年08期
7 蘇永紅;朱高峰;馮起;常宗強;司建華;席海洋;曹生奎;;額濟納盆地淺層地下水演化特征與滯留時間研究[J];干旱區(qū)地理;2009年04期
8 楊麗芝;張光輝;胡乃松;劉春華;劉中業(yè);;利用環(huán)境同位素信息識別魯北平原地下水的補給特征[J];地質通報;2009年04期
9 陳宗宇;皓洪強;衛(wèi)文;陳京生;張鳳娥1王瑩;;華北平原深層地下水的更新與資源屬性[J];資源科學;2009年03期
10 漆繼紅;許模;張強;覃禮貌;;西藏鹽井地區(qū)鹽泉同位素特征示蹤研究[J];地球與環(huán)境;2008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姜凌;干旱區(qū)綠洲地下水水化學成分形成及演化機制研究[D];長安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何慶成;“地下水污染運移模擬和治理高級研修班”于2002年5月9~15日舉辦[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2年03期
2 劉成社;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調查項目啟動[J];河南國土資源;2003年05期
3 宋敏;錢永儉;;淺談地下水污染及防治[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6年11期
4 趙勇勝;;地下水污染場地污染的控制與修復[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7年02期
5 仇立慧;黃春長;周忠學;;古代西安地下水污染及其對城市發(fā)展的影響[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2期
6 徐小磊;;淮河流域(安徽段)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與防治對策研究[J];安徽地質;2007年02期
7 吳曉娟;孫根年;薛亮;;西安市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7年08期
8 梁亦欣;劉祥;于魯冀;;我國地下水污染現(xiàn)狀及趨勢[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27期
9 許可;;略談地下水污染與防治[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23期
10 孫博;;淺談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李志萍;謝振華;林健;;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探討[A];農業(yè)、生態(tài)水安全及寒區(qū)水科學——第八屆中國水論壇摘要集[C];2010年
2 ;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A];2009年度十大地質找礦進展和十大地質科技成果[C];2009年
3 何雪洲;;地下水污染及地下水污染物探的特點[A];1994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4年
4 何雪洲;;探地雷達在地下水污染研究中的應用[A];1995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5年
5 趙勇勝;;地下水污染及其控制與恢復治理[A];2006年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技術創(chuàng)新與科技應用專輯[C];2006年
6 劉向國;;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分析及治理技術探討[A];環(huán)境與健康:河北省環(huán)境科學學會環(huán)境與健康論壇暨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付璐;龔宇陽;;臺灣土壤與地下水污染管理經驗綜述[A];2012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2年
8 王雅珍;;全國人民行動起來保護我國的地下水——我國的地下水鹽污染已從慢性自殺跨入急性自殺[A];推進供熱體制改革與節(jié)能改造新技術新設備應用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9 孫道林;胡淑恒;;安徽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下水污染與防治[A];安徽節(jié)能減排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鐘毓東;陳迪生;;臺灣之環(huán)境地工——地下水污染[A];海峽兩岸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地工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康亮;我國地下水污染嚴重[N];中國礦業(yè)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劉維;告訴國人地下水污染有多重[N];地質勘查導報;2006年
3 記者 李曉明;加強地下水污染調查與防治[N];地質勘查導報;2007年
4 李會霞;正視地下水污染的致命危害[N];上海證券報;2007年
5 本版編輯 國土宣 李樹強 韓紅偉 王濤 吳選洲;告訴國人地下水污染有多嚴重[N];消費日報;2006年
6 記者 段金平;北京市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N];地質勘查導報;2009年
7 記者 馮永鋒 通訊員 楊恒;未來10年將嚴格控制地下水污染[N];光明日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操秀英 本報通訊員 曹菲;保護地下水 “防”重于“治”[N];科技日報;2012年
9 本報記者 王爾德 特約記者 平亦凡;地下水全國摸底[N];21世紀經濟報道;2012年
10 李軍;陜西出重拳防治地下水污染[N];中國化工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春華;魯北平原人口聚集區(qū)與非聚集區(qū)地下水污染特征識別及對策[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
2 田華;基于過程的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D];西安科技大學;2011年
3 劉榮芳;扶余油田地下水污染及其與新構造活動的關系[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7年
4 陳建平;海州露天礦閉坑后地下水污染預測與防治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5 李庭;廢棄礦井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6 Hamadoun Bokar;利用GIS制圖方法對長春市地下水污染環(huán)境和易損性評價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7 張偉紅;地下水污染預警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8 趙康;地下水中揮發(fā)性有機污染物的原位氣相生物修復新型技術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9 余婷婷;地下水中揮發(fā)性氯代烴的碳氯穩(wěn)定同位素組成特征及其衰減過程解析[D];中國地質大學;2013年
10 高彥偉;地下水污染評價中統(tǒng)計理論和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趙貝;垃圾填埋場滲濾液對地下水污染規(guī)律及防滲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5年
2 朱薇;石嘴山市大武口區(qū)生活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污染及預測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3 高輪船;新疆伊犁河谷地下水污染與防污性能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4 丁紫榮;珠三角地區(qū)典型污染源及地下水中藥物與個人護理品的分布特征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5 何佼;成都市某垃圾填埋場及其周邊地區(qū)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6 劉國;四川省典型礦山地下水污染因子識別與修復技術篩選[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7 時延鋒;SCEUA算法在地下水污染溯源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大學;2015年
8 杜東;灤河三角洲地區(qū)地下水污染及趨勢分析[D];長安大學;2007年
9 賈小妨;山東省地下水硝酸鹽分布規(guī)律及溯源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0年
10 劉艷清;安徽省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與防治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154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315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