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克拉通古老麻粒巖紀錄的三期構造-巖漿事件
本文關鍵詞:華北克拉通古老麻粒巖紀錄的三期構造-巖漿事件
更多相關文章: 華北克拉通 麻粒巖 鋯石年代學 鋯石Hf和O同位素 地殼演化
【摘要】:華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帶上廣泛發(fā)育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基性巖墻。本文選取出露于華北南緣太古代太華群花崗片麻巖中的基性麻粒巖脈體進行研究,進而探討了克拉通南緣太古代地體所經(jīng)歷的構造-巖漿-變質事件以及其后期演化過程。通過對基性麻粒巖脈體的野外地質、巖石學、鋯石的U-Pb年代學、鋯石O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學的研究,顯示該脈體記錄有3期明顯的構造-巖漿-變質事件:(1)新太古代晚期巖漿侵位事件(2523±8Ma)。巖漿鋯石正的εHf(t)值(2.88~7.16)顯示該基性巖脈是由虧損幔源玄武質巖漿侵位于太古代基底而形成的,結合鋯石略高于正常地幔的δ18O值(6.12‰~7.47‰)說明巖漿侵位后受地殼混染并不顯著。該巖漿事件與華北克拉通新太古代(~2.5Ga)廣泛存在的地殼再造和少量的地殼增生事件吻合;(2)古元古代變質作用(1922±6Ma)。麻粒巖中變質鋯石紀錄的古元古代變質作用事件與華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帶普遍遭受變質作用的時期(1.85~1.97Ga)相一致。鋯石正的εHf(t)值(1.61~5.52)說明變質作用過程中Hf同位素體系保持封閉,因此其Hf同位素組成繼承了原巖幔源巖漿的組成。而略低于巖漿鋯石的δ18O值(4.85‰~5.76‰)可能是由變質作用過程中發(fā)生的高溫熱液蝕變導致的;(3)漸新世巖漿活動(31.38±0.15Ma),該期巖漿作用在華北克拉通屬首次發(fā)現(xiàn)。麻粒巖中部分巖漿鋯石給出了非常好的諧和年齡,這些鋯石的εHf(t)值(-3.03~1.69)集中分布于原始地幔巖漿庫(CHUR)演化線之上,且具有非常接近于原始地幔的δ18O值(5.78‰~6.62‰),表明該基性巖脈所記錄的漸新世巖漿活動也來源于地幔。結合已有研究成果,我們認為華北南緣太華群基性脈體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侵位于早先的太古代地體之中,并隨同古老基底一起俯沖至下地殼深度發(fā)生了麻粒巖相的變質作用,不久又一同被抬升至發(fā)生角閃巖相退變質,后又經(jīng)歷了漸新世的幔源巖漿活動的擾動,抬升至地表的地質演化過程。
【作者單位】: 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
【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chuàng)新團隊發(fā)展計劃(IRT128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chuàng)研究群體”科學基金項目(201400929)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588.3
【正文快照】: 華北克拉通是全球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并殘存有38抗后期流體活動干擾能力,因而Lu-Hf成為了研究太古代地億年的古老陸殼(Liu et al.,1992,2008;吳春明等,2008;殼的理想對象。高溫條件鋯石和巖漿的同位素分餾很小,鋯Zhai and Santosh,2011;Zhang et al.,2014)。該克拉通以其石中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安美建;趙越;馮梅;楊玉山;胥勤勉;郝俊杰;譚成軒;;什么控制了華北克拉通東部在新近紀的構造活動?[J];地學前緣;2011年03期
2 楊明慧;劉池洋;曾鵬;白樺;周進;;華北克拉通晚三疊世沉積盆地原型與破壞早期構造變形格局[J];地質論評;2012年01期
3 趙國春,孫敏,S.A.Wilde;華北克拉通基底構造單元特征及早元古代拼合[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2年07期
4 翟明國;彭澎;;華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構造事件[J];巖石學報;2007年11期
5 王荃;;華北克拉通與全球構造[J];地質通報;2011年01期
6 房立華;吳建平;明躍紅;王未來;王長在;楊婷;;利用噪聲層析成像方法研究華北克拉通的殼幔速度結構[J];國際地震動態(tài);2012年06期
7 邵濟安,張履橋,李大明;華北克拉通元古代的三次伸展事件[J];巖石學報;2002年02期
8 安作相,馬紀;華北克拉通上古生界含氣性[J];新疆石油地質;2004年01期
9 陳衍景,富士谷,胡受奚,陳澤銘,周順之;華北克拉通南緣的地塊差異性及其成礦意義[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991年03期
10 李江海,侯貴廷,黃雄南,張志強,錢祥麟;華北克拉通對前寒武紀超大陸旋回的基本制約[J];巖石學報;200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喬彥超;劉翠;石耀霖;;華北克拉通燕山期巖漿活動的數(shù)值模擬[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英基豐;張宏福;湯艷杰;蘇本勛;周新華;;華北克拉通北緣下地殼多期次改造:捕虜體證據(jù)[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3 安美建;馮梅;趙越;;華北克拉通巖石圈三維結構及其所反映的巖石圈破壞過程[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汪方躍;高山;牛寶貴;張宏;;承德地區(qū)-114Ma大北溝組玄武巖地球化學及其對華北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減薄作用的制約[A];2006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5 劉善琪;李永兵;朱伯靖;石耀霖;;華北克拉通太行山構造帶形成數(shù)值模擬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朱日祥;;地球內部結構探測研究——以華北克拉通為例[A];紀念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成立60周年專輯[C];2007年
7 翟明國;;華北克拉通中生代破壞前的巖石圈地幔與下地殼[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論文匯編[C];2009年
8 房立華;吳建平;明躍紅;王未來;王長在;楊婷;;利用噪聲層析成像方法研究華北克拉通的殼幔速度結構[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大會專題[C];2012年
9 翟明國;樊祺誠;;華北克拉通中生代下地殼置換:非造山過程的殼幔交換[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10 翟明國;;華北克拉通2.1~1.7Ga地質事件群的分解和構造意義探討[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學術論文匯編·第二卷(青藏高原·巖石圈)[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學;華北克拉通原屬哥倫比亞超大陸家族[N];地質勘查導報;2010年
2 記者 陳瑜邋唐婷;為“入地”找條路[N];科技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張瑞英;華北克拉通南部中條山地區(qū)涑水雜巖的組成與演化[D];西北大學;2015年
2 王軍鵬;華北克拉通新太古代贊皇混雜巖的厘定及其大地構造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3 武巖;利用接收函數(shù)方法研究華北克拉通地殼上地幔結構[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4 王興臣;接收函數(shù)方法與華北克拉通北部巖石圈結構的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5 柳小明;華北克拉通中生代殼幔交換作用的地球化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6 楊承海;魯西中生代高鎂閃長巖的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對華北克拉通巖石圈演化的制約[D];吉林大學;2007年
7 王微;華北克拉通東部中新生代巖石圈演化—來自火成巖與深源捕虜體(晶)證據(jù)[D];吉林大學;2008年
8 龐崇進;華北克拉通東部白堊紀中基性火山巖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特征[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5年
9 徐崢;華北克拉通東南部新生代玄武巖地球化學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陳世強;華北克拉通北緣狼山西段太古宙—元古宙變質巖系及構造演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2 黃道袤;華北克拉通南緣下湯地區(qū)早前寒武紀演化:地質、地球化學及年代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3 張均紅;華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基性巖墻群古地磁研究及其大地構造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4 劉金菊;華北克拉通重力梯度帶兩側晚中生代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的對比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5 張瑩瑩;用接收函數(shù)研究華北克拉通東北部地殼特性[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3年
6 馮建陽;華北克拉通北太行山中生代似埃達克火山巖的成因[D];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12627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262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