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孔雀河北岸72—51ka BP湖相沉積物中粘土礦物特征
本文關鍵詞:新疆孔雀河北岸72—51ka BP湖相沉積物中粘土礦物特征
更多相關文章: 晚更新世 粘土礦物 冷干-暖濕氣候 孔雀河 新疆東部 湖相沉積物
【摘要】:對新疆孔雀河北岸LX02剖面湖相沉積物開展光釋光和粘土礦物樣品X射線衍射分析,根據(jù)樣品中的粘土礦物成分及質量分數(shù)對本區(qū)古氣候演化進行了探討.結果顯示,該剖面湖相沉積自72 ka BP延續(xù)到51 ka BP.這期間,研究區(qū)粘土礦物以伊利石占絕對優(yōu)勢(56%~64%,平均為61%),其它粘土礦物有綠泥石(18%~26%,平均為22%)、高嶺石(7%~12%,平均為8%)和伊/蒙混層(5%~15%,平均為9%),這與塔里木盆地粘土礦物組成頗為一致.具體來說,72.4—66.8 ka BP,伊利石和綠泥石含量之和較高,同時綠泥石含量較高,對于高嶺石而言,除了一個樣品外,其它樣品的平均值較低,伊/蒙混層含量較低,指示該時段為冷干氣候環(huán)境;66.8—56.1 ka BP,伊利石和綠泥石含量之和最低,同時綠泥石含量亦最低,高嶺石、伊/蒙混層含量較高,指示該時段為暖濕氣候環(huán)境;56.1—51.0 ka BP,伊利石和綠泥石含量之和增大,同時綠泥石含量亦增大,高嶺石、伊/蒙混層含量較低,指示該時段為較冷干氣候環(huán)境.這與孢粉植物群、地球化學元素含量及其主成分F1和粒度、色度及碳酸鹽主成分F1'所反映的古氣候特征及其變化一致,亦與柴達木盆地東部介形類豐度特征研究、柴達木盆地東部古湖泊高湖面光釋光年代學研究、北京平原區(qū)有機碳同位素研究等結果吻合較好.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東部晚更新世氣候仍以暖濕-冷干氣候變化模式為主.
【作者單位】: 西北核技術研究所;
【分類號】:P57;P532
【正文快照】: 伴隨晚新生代印度板塊持續(xù)推擠亞洲板塊和全球顯著降溫,我國內陸新疆地區(qū)因山地強烈隆升和豐富的沉積記錄受到廣大地學工作者越來越多的關注[1-4].在構造尺度上,新疆地區(qū)的古環(huán)境重建通常通過磁性地層定年建立年代地層框架[5-8].全新世以來新疆地區(qū)的環(huán)境研究工作多集中于考古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陳杰,盧演儔,丁國瑜;塔里木西緣晚新生代造山過程的記錄——磨拉石建造及生長地層和生長不整合[J];第四紀研究;2001年06期
2 閻順,李樹峰,孔昭宸,楊振京,倪健;烏魯木齊東道海子剖面的孢粉分析及其反映的環(huán)境變化[J];第四紀研究;2004年04期
3 洪漢烈;;黏土礦物古氣候意義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地質科技情報;2010年01期
4 ;Variations of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on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6年1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根耀,馬力;“盆”“山”耦合和脫耦:進展,現(xiàn)狀和努力方向[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4年01期
2 曹凱;王國燦;劉超;孟艷寧;;西昆侖及鄰區(qū)新生代差異隆升的熱年代學證據(jù)[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3 王粉麗;洪漢烈;殷科;徐耀明;張克信;張楗鈺;;循化盆地中新世沉積物粘土礦物的特征及其古氣候指示[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4 洪漢烈;杜登文;李榮彪;Jock G.Churchman;殷科;王朝文;;安徽宣城紅土剖面中粘土礦物過渡相及其意義[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5 廖林;陳漢林;程曉敢;林秀斌;趙學欽;姚琪;周玉彬;白琰;;帕米爾東北緣新生代隆升活動:來自奧依塔格剖面礫石統(tǒng)計的證據(jù)[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6 倪志云;楊桂芳;黃俊華;張曉瑾;程捷;尹功明;;北京平原區(qū)晚更新世以來有機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J];地球學報;2011年02期
7 張蕓,孔昭宸,閻順,楊振京,倪健;新疆地區(qū)的"中世紀溫暖期"——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四廠湖古環(huán)境的再研究[J];第四紀研究;2004年06期
8 許清海,李月叢,陽小蘭,鄭振華;中國北方幾種主要森林群落表土花粉組合特征研究[J];第四紀研究;2005年05期
9 陳杰;K. H. Wyrwoll;盧演儔;B. Krapez;萬景林;劉進峰;;祁連山北緣玉門礫巖的磁性地層年代與褶皺過程[J];第四紀研究;2006年01期
10 安芷生;張培震;王二七;王蘇民;強小科;李力;宋友桂;常宏;劉曉東;周衛(wèi)健;劉衛(wèi)國;曹軍驥;李小強;沈吉;劉禹;艾莉;;中新世以來我國季風-干旱環(huán)境演化與青藏高原的生長[J];第四紀研究;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Late Cenozoic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foreland basin bordering the West Kunlun range in Pulu area:Constraints on timing of uplift of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2 吳根耀;朱德豐;梁江平;楊建國;趙巖;;塔里木盆地異常高壓氣藏的主要地質特征和成藏模式[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蘭州油氣中心及離退休等部門[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家偉;西昆侖構造地貌與阿什庫勒地區(qū)活動構造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1年
2 陳立春;北天山烏魯木齊轉換區(qū)構造系晚第四紀活動性[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1年
3 王萍;甘肅疏勒河沖積扇發(fā)育對構造活動的響應——兼論阿爾金斷裂東端新構造活動特征[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3年
4 張廣良;青藏高原東北緣六盤山—馬東山地區(qū)晚新生代構造變形綜合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6年
5 司家亮;青藏高原西北緣新生代構造隆升及擴展[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6 郭威;新疆博格達山及其鄰區(qū)板內構造作用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7 孟慶泉;柴達木盆地北緣晚新生代精細磁性地層學與沉積對構造的響應[D];蘭州大學;2008年
8 黎敦朋;青藏高原西北緣上新世—早更新世構造變形與高原隆升[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
9 錢俊鋒;塔里木盆地西北緣中、新生代構造特征及演化[D];浙江大學;2008年
10 昝金波;西昆侖山黃土與亞洲內陸干旱化[D];蘭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馬艷玲;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不同人類活動強度影響下的表土花粉組合特征及其初步應用[D];蘭州大學;2011年
2 張振卿;殷墟地區(qū)土壤剖面磁化率、孢粉分析及其環(huán)境意義[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桑艷禮;甘肅興隆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表土花粉組合及統(tǒng)計分析[D];蘭州大學;2008年
4 王學麗;安陽地區(qū)不同植被單元花粉組合特征及其在古植被恢復中的應用[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張曉;隴西黃土高原和新疆伊犁盆地黃土有機碳同位素的變化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D];蘭州大學;2013年
6 白友良;羅布泊西北緣72.4~51.0kaB.P.氣候與環(huán)境變化[D];蘭州大學;2013年
7 倪志云;北京平原區(qū)晚更新世以來古環(huán)境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閻順,孔昭宸,楊振京;新疆吉木薩爾縣四廠湖剖面孢粉分析及其意義[J];西北植物學報;2003年04期
2 朱照宇,鄭洪漢,張國梅,江偉華,朱林,盧慶新,孫玉文;華南熱帶紅土期及風化礦物初步研究[J];第四紀研究;1991年01期
3 盧演儔,丁國瑜;與亞洲古季風有關的中國及鄰區(qū)新生代構造演化的幾個問題[J];第四紀研究;1998年03期
4 彭淑貞;郭正堂;;風成三趾馬紅土與第四紀黃土的粘土礦物組成異同及其環(huán)境意義[J];第四紀研究;2007年02期
5 陳華慧,林秀倫,關康年,徐建明;新疆天山地區(qū)早更新世沉積及其下限[J];第四紀研究;1994年01期
6 萬天豐;中國第四紀的構造事件與應力場[J];第四紀研究;1994年01期
7 陳杰,,盧演儔,丁國瑜;祁連山西段及酒西盆地區(qū)第四紀構造運動的階段劃分[J];第四紀研究;1996年03期
8 陳杰,尹金輝,曲國勝,張克旗;塔里木盆地西緣西域組的底界、時代、成因與變形過程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質;2000年S1期
9 王朝文;洪漢烈;向樹元;張克信;肖依;;東昆侖阿拉克湖早更新世沉積物黏土礦物特征及其古氣候環(huán)境意義[J];地質科技情報;2008年05期
10 周鼎武,董云鵬,華洪,劉穎宇;“磨拉石建造”和“不整合”在地層對比中的意義——以揚子地塊及其北緣晚前寒武紀地層為例[J];地質論評;1996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振儒;溫世達;馬樂群;;我國某些粘土礦物的電子顯微鏡研究[J];地質與勘探;1977年01期
2 薜金聲;王德文;;關于海洋底質粘土礦物學研究方向的問題[J];海洋科技資料;1978年01期
3 William D.Johns ,任大偉;1980年粘土礦物概況[J];地質地球化學;1982年06期
4 何良彪;黃河三角洲近岸區(qū)粘土礦物的分布圖式[J];科學通報;1983年09期
5 曾昭祥;從沉積物(巖)中提取粘土礦物的簡易方法[J];礦物巖石;1983年03期
6 蔡秀成;粘土礦物的電子自旋共振[J];地質地球化學;1985年04期
7 方鄴森;粘土礦物的分類[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85年02期
8 張汝藩,李康,孫松茂;掃描電鏡在粘土礦物研究中的應用[J];地質科學;1986年04期
9 趙蕙敏;某些粘土礦物在電鏡中脫失晶格水的實驗研究[J];科學通報;1987年10期
10 C.D.Curtis ,劉羽;分析透射電鏡在成巖粘土礦物研究中的應用[J];地質地球化學;198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zhí)鞓?王宗良;;《中國粘土礦物的電子顯微鏡研究》(1978)[A];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2 張倩;楊琛;黨志;;泰樂菌素在粘土礦物上的吸附特征[A];第六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暨環(huán)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C];2011年
3 周慧堂;;粘土礦物加工的細度以及其對應用性能的影響[A];2012首屆飼料脫霉技術研討會暨霉菌毒素吸附劑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葛傳芝;閔際坤;;滇池科1井粘土礦物的初步研究[A];中國地質科學院成都地質礦產(chǎn)研究所文集(5)[C];1984年
5 曲永新;張永雙;馮玉勇;張加桂;;中國膨脹土粘土礦物組成的定量研究[A];2002年中國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質問題論壇論文集[C];2002年
6 劉顯東;陸現(xiàn)彩;王汝成;周會群;;基于量子力學模擬的粘土礦物結構及表面反應性研究[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王林江;謝襄漓;;粘土礦物材料在阻燃技術中的應用前景與問題[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鄭啟明;劉欽甫;申琦;;黑龍江侏羅紀含煤地層粘土礦物研究[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李學杰;汪品先;徐彩珍;徐元愛;;南海西部表層沉積物粘土礦物分布與物源分析[A];海洋地質、礦產(chǎn)資源與環(huán)境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袁鵬;劉紅梅;劉冬;吳大清;;油氣形成過程中粘土礦物的催化作用:幾點思考[A];2012年全國礦物科學與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本報記者 葉青 實習生 龍小雄;視土為金的研究者[N];廣東科技報;2010年
2 孝文;火星存在粘土礦物跡象[N];中國礦業(yè)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韓文;長江中下游紅土剖面中粘土礦物的風化淋濾與過渡相結構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2 趙健;軟巖粘土礦物的摻雜機制及其吸附特性[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3年
3 蘇凱;改性粘土礦物去除硝酸根離子的試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4 孫慶峰;青海共和盆地達連海巖芯粘土礦物與末次冰消期以來環(huán)境變化探討[D];蘭州大學;2009年
5 劉鄧;不同厭氧微生物功能群對粘土礦物結構Fe(Ⅲ)的還原作用及其礦物轉變[D];中國地質大學;2012年
6 王風華;王莊—寧海地區(qū)砂巖儲層敏感性機理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7年
7 孫慧敏;粘土礦物膠體對鉛的環(huán)境行為影響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丹;異化鐵還原菌與有機粘土礦物相互作用實驗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宋華萍;赤紅壤區(qū)粘土礦物對土壤有機質的固存與轉化機理的研究[D];廣西大學;2015年
3 席雅娟;錢塘江主要支流及干流沉積物的粘土礦物空間分布特征與影響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4 楊興華;低滲透油藏注水開發(fā)中粘土礦物的變化及作用分析[D];大慶石油學院;2008年
5 張勛江;聚丙烯酰胺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6 李彩虹;內蒙古東北地區(qū)上古生界粘土礦物組合的成因意義[D];吉林大學;2009年
7 于漫;吐魯番坳陷侏羅系粘土礦物特征及成因分析[D];蘭州大學;2011年
8 靳寧;帕里西維拉海盆西北部海域粘土礦物分布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9 徐敏;粘土礦物與有機質的復合及其穩(wěn)定性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10 管章志;長江下游流域環(huán)境變化的粘土礦物表征及其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2445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24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