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北緣大柴旦地區(qū)山前帶構造建模及演化研究
本文關鍵詞:柴北緣大柴旦地區(qū)山前帶構造建模及演化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構造變形 構造建模 斷裂組合 大柴旦地區(qū) 柴北緣
【摘要】:針對柴北緣大柴旦地區(qū)北東、北西向兩組逆沖推覆斷裂交匯,構造變形極其復雜,構造解析困難的問題,充分利用野外地質調查、地震、重磁電、鉆井(孔)等資料,理清了研究區(qū)主要斷裂體系及其組合特征與展布規(guī)律。采用地表和地下構造、淺部和深部構造、地震和非震資料相結合的方法,開展了山前帶構造建模研究與構造解析。通過研究,確定了研究區(qū)發(fā)育NW和近WE向兩組斷層和盆緣逆沖、盆內逆沖、盆內擠壓-走滑等3類斷裂體系,平面上具有分區(qū)、分帶性;建立了盆緣、盆內不同構造變形機制的構造解釋模型;共識別出了擠壓、伸展和走滑等3大類8種構造樣式,明確了構造樣式組合模式及其分布規(guī)律,理清了研究區(qū)"南北分帶、東西分區(qū)"的構造變形特征;南西-北東向構造演化剖面分析明確了盆緣、盆內推覆構造與盆內反沖構造后展式演化時序及其對中生界殘留分布的控制作用。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西部分院;
【基金】: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柴達木盆地油氣資源潛力評價”(1212010818054);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柴達木盆地古生代油氣資源調查評價”(1212011120964) 中國石化重大專項“西部擠壓盆地山前帶綜合建模研究與目標評價”(P11077)
【分類號】:P542
【正文快照】: WANG Dahua1,2,WANG Jinduo2,XIAO Yongjun2,LI Junliang1,2,CHAI Xianping2,ZHANG Junfeng2,DING Lirong21.School of Geo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Qingdao 266580,China2.Western Branch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She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羅旭;楊洋;刁國東;;柴北緣山前構造帶地應力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1期
2 羅群;楊競;魏分糧;;柴北緣地區(qū)斷裂控藏綜合模式[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9年02期
3 劉汝強;;柴北緣東段構造特征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13年02期
4 胡杰;夏斌;胡楊;郭峰;章倩;;柴北緣地區(qū)干擾波特征分析以及壓制方法[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0年05期
5 徐文藝;張德全;董英君;佘宏全;閆升好;李大新;豐成友;崔艷合;;東昆侖—柴北緣地區(qū)金礦資源多元信息定位預測[J];礦床地質;2002年S1期
6 曾春林;姜波;張敏;尹成明;王超勇;;柴北緣構造活動及其磷灰石裂變徑跡記錄[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9年02期
7 黨玉琪;馬達德;汪立群;馬立協(xié);;認識在升華 勘探無止境 從柴北緣勘探歷程看南八仙-馬北油氣田的發(fā)現(xiàn)[J];青海石油;2006年01期
8 賀廣田;朱迎棠;;柴北緣早石炭世地層系統(tǒng)[J];青海地質;1986年01期
9 屈爭輝;姜波;王超勇;;柴北緣石泉灘和冷湖三號儲層特征對比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7年06期
10 張德全,豐成友,李大新,徐文藝,閻升好,佘宏全,董英君,崔艷合;柴北緣-東昆侖地區(qū)的造山型金礦床[J];礦床地質;200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馬得仁;馬占青;趙戰(zhàn)鋒;;東昆侖—柴北緣地區(qū)構造與成礦時空關系研究[A];2010'中國礦業(yè)科技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陳琰;馬立協(xié);柳家奎;;柴達木盆地北緣塊斷帶原油地球化學特征與成因類型研究[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陳啟林;閻存鳳;陳迎賓;張正剛;鄭希民;;柴北緣東區(qū)中下侏羅統(tǒng)油氣地質特征[A];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論文專集[C];2005年
4 孟繁聰;張建新;楊經綏;;俯沖的大陸島弧——柴北緣高級片麻巖的地球化學和同位素證據[A];2004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記者 康維海;柴北緣油氣勘探研究取得重大成果[N];中國礦業(yè)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曾春林;柴北緣西段侏羅系構造演化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9年
2 陳迎賓;柴達木盆地北緣構造發(fā)育特征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3 胡勇;柴達木盆地北緣西段沖斷帶油氣成藏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4 李延鈞;成藏地球化學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莊毓凱;柴北緣古生界儲層特征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2 郭帥;柴北緣東段侏羅紀沉積—構造演化[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2年
3 馮曉翠;柴北緣盆地構造特征與封閉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3年
4 潘國強;柴北緣斷裂系統(tǒng)及控藏機理[D];大慶石油學院;2010年
5 王崗;青海省柴北緣霍德生溝巖漿巖帶的特征研究[D];長安大學;2014年
6 馬長玲;柴北緣南八仙—馬海構造帶構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西安科技大學;2010年
7 車建輝;柴北緣沙柳泉-生格一帶地質構造分析[D];長安大學;2015年
8 趙志雄;阿爾金東段—柴北緣古生代花崗巖年代學及其構造意義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王菁菁;柴北緣魚卡—紅山斷陷構造特征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D];西安科技大學;2009年
10 呂曉強;柴北緣生格地區(qū)花崗偉晶巖型鈮鉭礦成因及成礦潛力評價[D];長安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1943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194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