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qū)背景噪聲的Rayleigh和Love波相速度層析成像
發(fā)布時間:2017-11-12 15:30
本文關鍵詞:東北地區(qū)背景噪聲的Rayleigh和Love波相速度層析成像
更多相關文章: Rayleigh波 Love波 背景噪聲層析成像 中國東北
【摘要】:本文利用中國數(shù)字地震臺網(wǎng)位于東北地區(qū)的122個寬頻地震臺站的18個月記錄的三分量連續(xù)地震噪聲數(shù)據(jù),采用互相關方法提取了Rayleigh和Love波經(jīng)驗格林函數(shù),并利用時頻自動分析技術獲取了相應的相速度頻散曲線.通過反演頻散曲線,獲得了Rayleigh和Love波周期為8~35s的二維相速度分布.結果表明,東北地區(qū)相速度的分布存在橫向和垂向的不均勻性.短周期的相速度分布同地表地質(zhì)構造密切相關,松遼盆地及山間沉積盆地呈現(xiàn)低速異常,而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及東部的一些山嶺顯示高速異常.隨著周期的增加,位于中間的松遼盆地變?yōu)楦叩退傧嚅g,兩側的造山帶呈現(xiàn)低速異常.這種異常的轉變,可能是受構造活動或者莫霍面深度的影響.另外,在周期為20~35s頻段內(nèi),Rayleigh和Love波同一周期的相速度在松遼盆地和位于吉林地區(qū)的郯廬斷裂帶表現(xiàn)不一致,表明可能存在徑向各向異性.
【作者單位】: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地震預測重點實驗室);
【基金】:中國地震局中日韓國際合作專項(ZRH2013-03;ZRH2014-05);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2015IES0304)資助
【分類號】:P315.2
【正文快照】: 1引言東北地區(qū)位于中朝板塊和西伯利亞板塊之間,主要由興蒙造山帶、松遼盆地和吉黑褶皺帶組成(盧造勛和夏懷寬,1992)(圖1).中生代晚期,由于古海洋的閉合,東北地區(qū)拼合成為完整陸塊(Li et al.,1995).新生代以來,東北地區(qū)受太平洋板塊俯沖的影響,形成了一系列北東向、北東東向為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牛雪,盧造勛,姜德錄,雷清清,石盛昌;郯廬斷裂北帶地區(qū)主要構造單元殼幔結構特征與地震活動性[J];地震學報;2000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盧造勛,姜德祿,白云,牛雪,孟補在;東北地區(qū)地殼上地幔結構的探測與研究[J];東北地震研究;2005年01期
2 張慧;焦明若;劉峽;;太平洋板塊俯沖對中國東北深淺震影響機理的數(shù)值模擬[J];地震;2012年02期
3 邱楠生;蘇向光;李兆影;張杰;柳忠泉;李政;張林曄;;郯廬斷裂中段兩側坳陷的新生代構造-熱演化特征[J];地球物理學報;2007年05期
4 葛榮峰;張慶龍;解國愛;徐士銀;王錫勇;陳娟;;郯廬斷裂帶北段及鄰區(qū)現(xiàn)代地震活動性與應力狀態(tài)[J];地震地質(zhì);2009年01期
5 王椿鏞,劉瓊林;中國大陸地震構造研究回顧[J];地震學報;2003年05期
6 曹鳳娟;唐U,
本文編號:11765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17653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