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地區(qū)茅口組兩期流體疊合控制下的白云石化模式
本文關鍵詞:川中地區(qū)茅口組兩期流體疊合控制下的白云石化模式
更多相關文章: 川中地區(qū) 下二疊統 茅口組 巖相學特征 地化分析 白云石化流體 白云石化模式
【摘要】:巖相學特征、地化分析揭示:川中地區(qū)下二疊統茅口組白云巖存在三種白云石:1平直晶面細晶白云石(δ13CPDB=3.06‰,δ18OPDB=-6.81‰;Fe:1×10-6,Mn:未檢出,Sr:150×10-6);2非平直晶面粗晶鞍狀白云石(δ13CPDB=3.22‰,δ18OPDB=-7.82‰;Fe:149×10-6,Mn:185×10-6,Sr:85×10-6);3非平直晶面細晶白云石(δ13CPDB=3.49‰,δ18OPDB=-9.45‰;Th=123℃,S=133~139‰Na Cl;Fe:58×10-6,Mn:59×10-6,Sr:76×10-6)。研究結果表明存在兩期白云石化流體:1早期壓實作用形成的埋藏白云石化流體(T=37.4℃;S=29.8‰Na Cl);2晚期受構造控制的熱液白云石化流體(Th=114.8℃;S=153~226‰Na Cl)。明確了三種白云石的成因:平直晶面細晶白云石是由早期埋藏流體交代泥晶基質形成的;非平直晶面細晶白云石是平直晶面細晶白云石在受到熱液流體改造后所形成的;而非平直晶面粗晶鞍狀白云石則是由熱液流體直接沉淀出的。基于研究結果建立了相應的白云化模式。
【作者單位】: 西南石油大學;四川省天然氣地質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勘探事業(yè)部;
【關鍵詞】: 川中地區(qū) 下二疊統 茅口組 巖相學特征 地化分析 白云石化流體 白云石化模式
【分類號】:P588.245
【正文快照】: 0引言四川盆地下二疊統茅口組發(fā)育多套白云巖,其成因研究存在諸多分歧,如張蔭本[1]的混合水成因說、何幼斌[2]的埋藏成因說、舒曉輝[3]的構造熱液成因說和金振奎[4]的玄武巖淋濾成因說,然而這些研究都欠缺足夠的地化或巖相學證據,并且主要集中在川西北和川西南,對于川中地區(qū)茅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亞力;;陜西秦嶺泥盆紀地層中幾種不同類型的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石化巖石[J];陜西地質;1988年01期
2 王茂林;周進高;陳冬霞;郝毅;彭輝界;汪超;蔣玉婷;謝明賢;;白云石成因模式的研究進展及其適用性探討[J];海相油氣地質;2013年02期
3 賈蓉芬,劉德漢;鄂爾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白云石化與有機質賦存關系[J];科學通報;2000年S1期
4 王瑞久,王懷穎;太原西山中奧陶統脫白云石化定量研究[J];中國巖溶;1984年02期
5 楊萬容,楊長庚,沈建偉;湖南慈利晚二疊世長興期珊瑚礁白云石化及其成巖環(huán)境[J];地質學報;2002年01期
6 陳更生,曾偉,楊雨,楊天泉,王興志;川東北部飛仙關組白云石化成因探討[J];天然氣工業(yè);2005年04期
7 赫云蘭;劉波;秦善;;白云石化機理與白云巖成因問題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6期
8 強子同;文應初;雷卞軍;張帆;王生海;盧衛(wèi)平;;川東鄂西上二疊統生物礁白云石化的巖石學和地球化學[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訊;1991年03期
9 強子同,文應初,雷卞軍,張帆,王生海,盧衛(wèi)平;川東鄂西上二疊統生物礁白云石化巖石學和地球化學[J];地球化學;1992年02期
10 鄭興平;壽建峰;朱國華;沈安江;;塔中Ⅰ號坡折帶上奧陶統礁灘的白云石化及其儲集意義[J];海相油氣地質;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楊長庚;;晚期成巖的埋藏白云石化與有關礦產[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2 范玉須;方維萱;郭玉乾;;陜西雙王金礦圍巖蝕變類型與特征研究[A];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1西北地區(qū)重要成礦帶成礦規(guī)律與找礦突破分會場[C];2013年
,本文編號:11210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12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