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彭山區(qū)地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
發(fā)布時間:2017-10-29 07:01
本文關鍵詞:眉山市彭山區(qū)地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
【摘要】:地下水資源作為眉山市彭山區(qū)極為重要而寶貴的資源,合理加以開發(fā),加強保護,以提供更多的水量,并做到可持續(xù)利用,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近年來,彭山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迅速、人口城鎮(zhèn)化比例提高、城市建設等一系列的發(fā)展帶來了資源環(huán)境的改變,其中,地下水資源問題正在惡化,部分地區(qū)已經超出承受范圍,對居民生活、城市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造成了嚴重阻礙。本文以彭山區(qū)地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為主要研究內容,資源環(huán)境為研究基礎,從資源與環(huán)境的本底條件出發(fā),探究資源環(huán)境所處的現狀情況,并分析計算出地下水資源可利用潛力,并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生態(tài)環(huán)境、地質背景等方面因素,通過數據整理、理論研究等方法建立地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同時運用德爾菲(Delphi)法和熵權法得出各指標的權重,為提高評價結果的精準性,將德爾菲法和熵權法的結果進行加權平均,對眉山市彭山區(qū)地下水資源承載力進行各指標的單項評價及綜合評價分析。本文針對眉山市彭山區(qū)地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研究主要得到以下進展:(1)對眉山市彭山區(qū)的地質環(huán)境、水文地質條件進行詳細闡述,地下水按巖性及賦存方式、水理性質及水力特征,將地下水劃分為兩種類型: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并對本次評價指標數據值所需的水文地質參數進行確定,及相關資源量依次進行詳細計算。(2)根據根據彭山區(qū)的基本情況和地下水資源現狀,以平原松散巖類孔隙水水文地質區(qū)和丘陵低山風化帶裂隙水水文地質區(qū)為背景,篩選出適應彭山區(qū)尺度的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量(C1)、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C2)、水環(huán)境容量(C3)、生活用水量(C4)、工業(yè)用水量(C5)、農田灌溉用水量(C6)、生態(tài)環(huán)境用水量(C7)、萬元GDP廢水排放量(C8)、工業(yè)廢水排放達標率(C9)、地下水資源開采潛力(C10)和地下水資源利用潛力(C11)等11項評價指標,構建對應于彭山區(qū)地下水資源承載力的評價指標體系。(3)分別運用德爾菲法和熵權法計算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并將結果進行加權平均,進行地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評價結果顯示,彭山區(qū)地下水資源承載力狀態(tài)在各評價單元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丘陵低山區(qū)地下水資源問題較為突出,承載力均表現為超載狀態(tài)(義和鄉(xiāng)、謝家鎮(zhèn)、公義鎮(zhèn)、牧馬鎮(zhèn)、錦江鄉(xiāng)、江口鎮(zhèn)、黃豐鎮(zhèn)、保勝鄉(xiāng)),而平原區(qū)地下水資源根據自身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水資源利用情況等,承載力狀態(tài)表現為均衡或盈余狀態(tài)(彭溪鎮(zhèn)、鳳鳴鎮(zhèn)、武陽鎮(zhèn)、觀音鎮(zhèn)、青龍鎮(zhèn))。(4)彭山區(qū)地下水資源承載力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水資源利用不高,水環(huán)境呈逐漸惡劣趨勢,水質的嚴重污染,地下水不合理的開發(fā)利用,水資源管理機制不成熟,丘陵低山區(qū)地下水資源問題較為突出,需要得到及時的重視和改善。
【關鍵詞】:彭山區(qū) 地下水 指標體系 承載力
【學位授予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41.8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前言10-19
- 1.1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10-13
- 1.1.1 選題依據10-11
- 1.1.2 研究意義11-13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13-17
- 1.2.1 國外相關研究概況14-15
- 1.2.2 國內相關研究概況15-17
- 1.3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17-19
- 1.3.1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17
- 1.3.2 技術路線17-19
- 第2章 自然地理與地質概況19-35
- 2.1 地理位置與交通19-20
- 2.2 氣象水文20-23
- 2.2.1 氣象要素特征及降水時空分布特征20-22
- 2.2.2 水文22-23
- 2.3 地形地貌23-31
- 2.4 地層巖性31-33
- 2.5 地質構造33-34
- 2.6 新構造運動與地震34-35
- 第3章 水文地質條件35-40
- 3.1 地下水類型與含水巖組35-36
- 3.2 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特征36-37
- 3.3 地下水動態(tài)特征37-38
- 3.4 水文地質分區(qū)38-40
- 第4章 彭山區(qū)地下水資源及其利用現狀40-62
- 4.1 地下水資源量的基本概念及分類40-41
- 4.2 研究區(qū)地下水資源量計算41-55
- 4.2.1 計算原則與方法41
- 4.2.2 計算分區(qū)41-43
- 4.2.3 參數確定43-46
- 4.2.4 地下水資源量計算46-51
- 4.2.5 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51-55
- 4.3 地下水資源開發(fā)利用55-61
- 4.3.1 地下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現狀55
- 4.3.2 供水現狀55-56
- 4.3.3 研究區(qū)水資源利用現狀56-58
- 4.3.4 研究區(qū)環(huán)境水文地質58-61
- 4.4 小節(jié)61-62
- 第5章 地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62-71
- 5.1 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研究的基本理論62-63
- 5.1.1 水資源承載力的概念62
- 5.1.2 水資源承載力的內涵及特性62-63
- 5.1.3 水資源承載力的影響因素63
- 5.2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和指導思想63-66
- 5.2.1 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63-65
- 5.2.2 指標體系設計的指導思想65-66
- 5.3 地下水資源承載力指標體系的構建66-71
- 5.3.1 地下水資源承載力綜合指標設計66-68
- 5.3.2 單項指標的計算68-71
- 第6章 研究區(qū)地下水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71-106
- 6.1 評價單元劃分71-72
- 6.2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72-82
- 6.2.1 評價指標數據獲取與處理72-73
- 6.2.2 德爾菲法(Delphi)確定權重73-76
- 6.2.3 熵權法確定權重76-81
- 6.2.4 權重計算結果81-82
- 6.3 地下水資源承載力單項指標評價82-101
- 6.3.1 單項指標分級標準的確定82-86
- 6.3.2 承載本底評價結果及分析86-90
- 6.3.3 承載狀態(tài)評價結果及分析90-99
- 6.3.4 承載潛力評價結果及分析99-101
- 6.4 地下水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101-106
- 結論及建議106-108
- 結論106-107
- 建議107-108
- 致謝108-110
- 參考文獻110-113
- 攻讀碩士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11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夏士鈞,王慶瑩;地下水資源價值評估方法探討[J];貴州地質;2000年01期
2 馬元s,
本文編號:11118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111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