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_S8.0地震河谷地形對漢源縣城高烈度異常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汶川M_S8.0地震河谷地形對漢源縣城高烈度異常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汶川MS.地震 河谷地形 異常烈度 地震動 有限差分方法 抗震設計
【摘要】:漢源縣城位于汶川M_S8.0特大地震六度區(qū)內唯一的八度異常區(qū),為典型且罕見的遠震高烈度異常區(qū).漢源縣城處于流沙河的河流階地之上,河谷地形對地震震害有顯著的影響.為定量分析河谷地形對汶川大地震漢源縣高烈度異常的影響,基于漢源縣城震害科學考察和場地勘察獲取的資料,根據震害分布特征和流沙河谷地形的特點,選取1條實測得到的橫切漢源縣城并垂直流沙河河谷方向的典型剖面作為計算模型,以脈沖作為基底輸入,采用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了該剖面的場地放大效應,分析了地形對高烈度異常的影響.計算結果表明:漢源縣城場地對地震動放大效應的顯著頻段是1.0~10Hz,且這一頻段老縣城場地的放大效應比新縣城場地顯著;漢源老縣城場地對汶川M_S8.0地震主震的地震動有顯著的放大效應,地表峰值加速度大大超過了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值;漢源場地地形放大效應顯著頻段與汶川M_S8.0地震的能量集中頻段基本吻合,漢源老縣城建筑物的自振頻率恰恰位于該頻段,產生共振效應,從而造成更顯著的放大效應,這也是漢源震害異常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見,河谷地形對地表地震動有重要的影響,在工程選址和抗震設計時應考慮其影響.
【作者單位】: 防災科技學院;地殼運動監(jiān)測工程研究中心;
【關鍵詞】: 汶川MS.地震 河谷地形 異常烈度 地震動 有限差分方法 抗震設計
【基金】:中國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計劃項目(XH15067Y)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508096,41172293)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專項資金(ZY20140206)資助
【分類號】:P315.9
【正文快照】: 1引言破壞性地震發(fā)生的烈度異常是一種常見現象.例如,國內典型的烈度異常有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玉田Ⅵ度低烈度異常(劉曾武等,1982)以及北京地區(qū)高烈度異常(高振寰,1979;蔣溥等,1979)、麗江7.0級地震震害異常(韓新民和周瑞琦,1997)、伽師6.6級地震震害異常(李錳等,2000)、大姚6
【參考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李平;汶川特大地震漢源震害異常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3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門妮;薄景山;孫有為;齊文浩;;漢源縣背后山滑坡動力穩(wěn)定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5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李孝波;基于譜元法的玉田震害異常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鄒利明;滲流與地震耦合作用下土石圍堰穩(wěn)定性分析[D];重慶大學;2014年
2 王宏偉;蘆山余震震源參數及場地特征反演[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4年
3 周武;玉皇觀地震動放大區(qū)域的表層地質結構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繼華;賈學民;王偉;;軟弱夾層土對軟土場地地震效應的影響[J];燕山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2 胡聿賢;孫平善;章在墉;田啟文;;場地條件對震害和地震動的影響[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0年00期
3 廖振鵬;楊柏坡;袁一凡;;三維地形對地震地面運動的影響[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1年01期
4 劉曾武,寇殿卿,呂根盛,王東強,魏培恒,王奇萍,董恩長;唐山地震玉田低烈度異常原因的探討[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2年02期
5 廖振鵬,楊柏坡;頻域透射邊界[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6年04期
6 廖振鵬,劉晶波;波動的有限元模擬——基本問題和基本研究方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9年04期
7 霍俊榮,胡聿賢;地震動峰值參數衰減規(guī)律的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2年02期
8 薄景山,李秀領,劉紅帥;土層結構對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響[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3年03期
9 李山有,王學良,金星,楊柏坡,孫平善;團樹斷層場地地震反應的數值模擬[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3年04期
10 薄景山,李秀領,劉德東,劉紅帥;土層結構對反應譜平臺值的影響[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3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王偉;地震動的山體地形效應[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劉浪;汶川地震地震動衰減特性分析[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薄景山;李孝波;孫有為;齊文浩;李平;門妮;;中國大地震烈度異常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3年03期
2 王衛(wèi)東;張永志;吳芳;易學發(fā);李少睿;;周至兩次地震烈度異常的研究[J];華南地震;2008年01期
3 高孟潭;陳學良;俞言祥;雷建成;;“5·12”汶川8.0級地震漢源烈度異常機理的初步探討[J];震災防御技術;2008年03期
4 張素靈;趙京軼;王建芳;聞軍;蘇桂武;;2006年文安5.1級地震的烈度異常區(qū)初探[J];中國地震;2009年01期
5 薄景山;齊文浩;劉紅帥;劉博;劉德東;孫有為;;汶川特大地震漢源烈度異常原因的初步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9年06期
6 高振寰;唐山地震引起北京地區(qū)烈度異常區(qū)的原因分析[J];地震地質;1979年02期
7 張國慶,朱秀崗;玉田低烈度異常的地質分析[J];地震;1981年03期
8 首培休,袁雨亭,安紹思;烈度異常區(qū)的地面脈動研究[J];地震研究;1983年S1期
9 榮建東;長江三峽地區(qū)地震的遠距離獨立烈度異常區(qū)[J];西北地震學報;1984年02期
10 鐘新基;廣西巖溶區(qū)烈度異常地震[J];西北地震學報;1985年S1期
,本文編號:10121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01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