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6.8GHz射頻收發(fā)前端芯片的設計
本文關鍵詞:6.3-6.8GHz射頻收發(fā)前端芯片的設計
更多相關文章: 未來5G通信 射頻收發(fā)前端 噪聲抵消結構 混頻器 雙轉單驅動放大器 射頻可變增益放大器
【摘要】:對于未來5G通信來說,除了使用傳統(tǒng)上的低于6GHz的移動通信授權型無線頻譜資源以外,還將有望開發(fā)并拓展使用6~100 GHz頻段的無線頻譜資。本次設計把頻段定在6.3-6.8GHz,在對比幾種常用收發(fā)機架構的優(yōu)缺點之后選取了零中頻收發(fā)機結構,并確定了收發(fā)前端的設計指標。其中射頻接收前端包括低噪聲放大器(LNA)和下混頻器(Mixer).射頻發(fā)射前端包括驅動放大器(DA)、射頻可變增益放大器(RFPGA)和上混頻器(Mixer),根據(jù)系統(tǒng)指標要求明確了各個子單元電路的設計要求。根據(jù)設計需要,低噪聲放大器需要實現(xiàn)單轉雙功能,在比較幾種常用低噪聲放大器結構后,本文設計采用單轉雙噪聲抵消技術的LNA,并在傳統(tǒng)結構的基礎上,引入正反饋技術和電流復用技術提高增益降低噪聲,以及添加了平衡Bufffer電路來改善電路輸出差分性能。為了提高下混頻器的線性度和降低閃爍噪聲,本文選用了無源混頻器結構,并根據(jù)設計要求,對混頻的開關對電路和中頻放大器電路以及本振Buffer電路作了詳細的分析;祛l器為I/Q正交混頻器,包括四路開關對電路和兩個全差分中頻放大器;電路輸出信號1dB帶寬大于250MHz;輸入線性度P1dB大于-5dBm。驅動放大器的設計要求實現(xiàn)差分轉單端的功能,并且輸出功率大于6dBm,本文設計的DA電路分為兩級:差分轉單端電路級和輸出驅動電路級。為了提高線性度和帶寬以及減小芯片面積,輸出驅動級電路采用推挽反相器結構;差分轉單端電路中添加了一個小電感來平衡6.3-6.8GHz頻段的相位和幅度。本設計采用2.5V電壓供電來實現(xiàn)電路線性度的要求,晶體管選用厚柵氧化層管。射頻可變增益放大器的設計采用全差分Cascode放大器結構,在輸入端合理控制偏置電壓,來提高電路的線性度;通過控制信號電流在共柵晶體管的流向來改變電路的增益,增益0-10dB可調,增益調節(jié)的同時不會影響電路輸入級的匹配和線性度指標。上混頻器采用全差分形式的I/Q正交調制結構,它包括了兩個雙平衡Gilbert單元混頻器,并采用帶中間抽頭的差分電感作為負載;輸入信號偏置電壓實現(xiàn)片內可調節(jié);本振端的偏置電壓采用動態(tài)自適應偏置電路來實現(xiàn);為了擴展帶寬,電感負載上可以并聯(lián)一個電阻。本文設計的射頻接收前端芯片和射頻發(fā)射前端芯片,完成了版圖設計、仿真、流片以及接收前端芯片的測試,芯片采用TSMC 0.13um CMOS工藝流片。射頻接收前端芯片測試結果表明:在6.3-6.8GHz頻段內S11-10dB;增益19-31dB可調;中頻輸出1.5dB帶寬350MHz;輸入1dB壓縮點大于-20dBm,輸入三階截點(IIP3)大于-10dBm;噪聲系數(shù)(NF)小于4dB;輸出正交性能良好。對于射頻發(fā)射前端芯片的后仿真結果表明:輸出P1dB大于7dBm,OIP3大于20dBm;最大增益26dB,有10dB可調范圍;1.5dB帶寬大于500MHz。
【關鍵詞】:未來5G通信 射頻收發(fā)前端 噪聲抵消結構 混頻器 雙轉單驅動放大器 射頻可變增益放大器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N859;TN40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緒論10-14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論文研究內容及意義11-13
- 1.3 論文組織結構13-14
- 第二章 無線通信射頻收發(fā)機系統(tǒng)結構和性能指標14-24
- 2.1 射頻接收機結構14-16
- 2.1.1 超外差接收機14-15
- 2.1.2 低中頻接收機15
- 2.1.3 零中頻接收機15-16
- 2.2 射頻發(fā)射機結構16-18
- 2.2.1 超外差發(fā)射機結構16-17
- 2.2.2 零中頻發(fā)射機結構17-18
- 2.3 射頻收發(fā)前端系統(tǒng)指標18-21
- 2.3.1 接收前端系統(tǒng)指標18-20
- 2.3.2 發(fā)射前端系統(tǒng)指標20-21
- 2.4 射頻收發(fā)前端指標要求設定21-22
- 2.5 本章小結22-24
- 第三章 6.3-6.8GHz低噪聲放大器的設計24-38
- 3.1 MOSFET噪聲模型24-25
- 3.2 低噪聲放大器結構分析25-28
- 3.2.1 噪聲抵消技術25-26
- 3.2.2 噪聲抵消電路26-28
- 3.3 6.3-6.8GHz低噪聲放大器設計28-33
- 3.3.1 LNA電路設計指標29
- 3.3.2 噪聲抵消電路設計29-31
- 3.3.3 正反饋技術和電流復用結構設計和分析31-32
- 3.3.4 增益控制單元和輸出平衡Buffer設計32-33
- 3.3.5 器件選擇33
- 3.4 低噪聲放大器版圖設計和后仿真結果33-37
- 3.4.1 LNA版圖設計33-34
- 3.4.2 LNA的后仿真結果34-37
- 3.5 本章小結37-38
- 第四章 6.3-6.8GHz下混頻器的設計38-52
- 4.1 混頻器工作原理38-39
- 4.2 下混頻器性能指標39-40
- 4.3 無源混頻器結構分析40-42
- 4.4 6.3-6.8GHz無源混頻器設計42-46
- 4.4.1 無源開關對設計43-44
- 4.4.2 本振驅動電路設計44-45
- 4.4.3 可調增益中頻放大器電路設計45-46
- 4.5 混頻器版圖設計和后仿真結果46-51
- 4.5.1 版圖設計46
- 4.5.2 后仿真結果46-51
- 4.6 本章小結51-52
- 第五章 發(fā)射前端驅動放大器的設計52-66
- 5.1 驅動放大器基本原理52-58
- 5.1.1 阻抗匹配52-54
- 5.1.2 驅動放大器性能指標54-55
- 5.1.3 驅動放大器電路結構選取55-58
- 5.2 驅動放大器電路設計58-62
- 5.2.1 雙轉單電路單元設計59-60
- 5.2.2 輸出驅動放大器電路單元設計60-62
- 5.3 版圖和后仿真結果62-64
- 5.3.1 版圖設計要點62-63
- 5.3.2 驅動放大器后仿真結果63-64
- 5.4 本章小結64-66
- 第六章 射頻可變增益放大器的設計66-74
- 6.1 可變增益放大器結構66-67
- 6.1.1 基于模擬乘法器的可變增益放大器66-67
- 6.1.2 基于可編程負載的可變增益放大器67
- 6.2 射頻可變增益放大器設計67-70
- 6.2.1 Cascode結構放大器設計68-69
- 6.2.2 增益調節(jié)電路設計69-70
- 6.2.3 偏置控制電路設計70
- 6.3 射頻可變增益放大器版圖設計和后仿真結果70-72
- 6.3.1 電路版圖設計70-71
- 6.3.2 電路后仿真結果71-72
- 6.4 本章小結72-74
- 第七章 上混頻器的設計74-81
- 7.1 有源混頻器的基本分析74-76
- 7.1.1 單平衡混頻器74-75
- 7.1.2 雙平衡混頻器75-76
- 7.2 上混頻器的設計76-78
- 7.2.1 上混頻器跨導級電路設計76-77
- 7.2.2 上混頻器開關級電路設計77
- 7.2.3 上混頻器偏置電路設計77-78
- 7.3 上混頻器的版圖設計和后仿真結果分析78-80
- 7.3.1 電路版圖設計78-79
- 7.3.2 上混頻器仿真結果分析79-80
- 7.4 本章小結80-81
- 第八章 射頻收發(fā)前端級聯(lián)及芯片測試81-90
- 8.1 射頻收發(fā)前端級聯(lián)問題分析81-83
- 8.1.1 襯底串擾81-82
- 8.1.2 鍵合線寄生效應82
- 8.1.3 級間匹配和耦合方式82
- 8.1.4 電壓和地的隔離設計82-83
- 8.2 接收前端和發(fā)射前端版圖設計83-84
- 8.3 芯片鍵合PCB設計84-85
- 8.4 射頻接收前端芯片測試85-89
- 8.4.1 射頻接收前端增益和帶寬測試85-86
- 8.4.2 射頻接收前端線性度測試86-88
- 8.4.3 射頻接收前端噪聲系數(shù)測試88-89
- 8.4.4 射頻接收前端正交輸出波形測試89
- 8.5 本章小結89-90
- 第九章 總結與展望90-92
- 9.1 總結90-91
- 9.2 展望91-92
- 致謝92-94
- 參考文獻94-98
- 作者簡介9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東洋;;有線數(shù)字電視傳播前端系統(tǒng)的組成與調試[J];家電檢修技術;2008年22期
2 陶永峰;;前端系統(tǒng)故障維修[J];西部廣播電視;2006年03期
3 徐先榮;孫安源;;如何提高廣播電視前端系統(tǒng)播出信號質量[J];中國傳媒科技;2013年02期
4 ;前端系統(tǒng)的信號調校[J];有線電視技術;1995年05期
5 朱永宏;全國有線廣電監(jiān)測網(wǎng)地市前端系統(tǒng)技術[J];有線電視技術;2004年18期
6 夏金法;我縣有線電視臺前端系統(tǒng)的維護[J];西部廣播電視;2005年07期
7 ;北京歌華有線新總前端技術系統(tǒng)[J];廣播與電視技術;2010年08期
8 何書春;;淺談廣播電視前端系統(tǒng)的雷電防護[J];西部廣播電視;2006年06期
9 易秀芳;;廣播電臺播出前端系統(tǒng)改進方案設想[J];中國有線電視;2008年04期
10 康健偉;;數(shù)據(jù)集中工程前端系統(tǒng)設計及實現(xiàn)[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9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易湘軍;;DAB前端系統(tǒng)構架淺談[A];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lián)合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08年
2 易湘軍;;DAB前端系統(tǒng)構架淺談[A];2009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影視技術文集[C];2010年
3 葉宇煌;陳俊;黃小玉;;Ku波段超近程雷達前端系統(tǒng)的設計[A];2007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7年
4 陽明;吳明遠;;2~18GHz寬帶集成微波前端[A];2001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C];2001年
5 惠力;唐高弟;李中云;;LTCC多路選通毫米波接收前端技術研究[A];2011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南天電子信息產(chǎn)業(yè)股份公司;南天金融行業(yè)前端系統(tǒng)解決方案[N];計算機世界;2004年
2 湖北省農(nóng)村信用社網(wǎng)絡信息中心 劉建鴻;新一代銀行網(wǎng)點前端系統(tǒng)[N];網(wǎng)絡世界;2013年
3 ;為電信企業(yè)打造“標準化前端”[N];中國電子報;2007年
4 伊佳;條條大路通IPTV[N];通信產(chǎn)業(yè)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鳴;毫米波頻率步進雷達前端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年
2 紀帆;高功率激光器前端系統(tǒng)關鍵物理問題與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悅;基于Extjs4的Web前端框架設計與應用[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2 李浩;6.3-6.8GHz射頻收發(fā)前端芯片的設計[D];東南大學;2016年
3 車勝光;Ku波段接收前端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4 閻鑫;智能電視前端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5 沈夢魁;線性調頻連續(xù)波雷達前端系統(tǒng)設計及相關集成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6 張志建;嵌入式電子警察前端系統(tǒng)的設計與開發(fā)[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2年
7 陳文聰;車聯(lián)網(wǎng)前端系統(tǒng)研制[D];浙江大學;2012年
8 張麗秋;郵政金融前端系統(tǒng)處理流程優(yōu)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9 何鏡文;廣東省專業(yè)鎮(zhèn)信息服務平臺前端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10 李毅響;毫米波集成接收前端[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5564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556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