摻雜ZnO半導體磁性及其光學性質(zhì)研究
【學位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TN304.21;O614.411
【部分圖文】:
導體材料(包括丨丨I-V、II-VI和IV族)的居里溫度,并進行了相應(yīng)的計算181。其??預(yù)言了可能有居里溫度高于室溫的Mn摻雜半導體材料,比如GaN和ZnO可能??具有室溫下鐵磁性,如圖1-1所示這給研究者們提供了理論平臺,使他們看??1??
過渡族金屬氧化物中,兩個不同價態(tài)的過渡族離子以氧原子為交換作??用地中間媒介進行交換相互作用該理論以被人們廣泛用來解釋猛氧化物的??磁性行為,如圖1-2。如圖所示,Mn3+和Mn4+間通過02?離子為媒介進行相互作??用,形成鐵磁性鍋合。兩個磁性離子通過電子交換作用,使稀磁半導體磁矩有序??形成宏觀鐵磁性,但是該理論屬于一種短程的相互作用。??2、超交換作用機制??超交換作用機制又稱為間接相互作用機制,是Kramers于1934年提出的。??該理論主要用于解釋反鐵磁和亞鐵磁中磁性離子的交換作用。該理論認為這種交??換作用是通過非磁性離子為媒介來實現(xiàn)的。超交換作用和前面提到的雙交換作用??表面上看起來相似,不同的是超交換作用機制中時發(fā)生在兩個相同價態(tài)的原子之??間[49]。以MnO為例,其基態(tài)如圖.1-3?(a)所示,當02.的一個2p電子躍遷到??:Mn2+的3d態(tài)后,系統(tǒng)就處于激發(fā)態(tài)如圖1-3?Cb)。此時,兩個Mn2+的電子自旋??’通過激發(fā)態(tài)的?O2?產(chǎn)生相互的親合作用稱之為超交換作用。??02.?'cr?M?奸??di?PF?h?d|?P?F?h??(a)基態(tài)?(b》撒發(fā)態(tài)??圖1-3超交換作用示意圖??Fig.?1-3?Schematic?diagram?of?super-exchange?interaction??(2)?RKKY相互作用機制??RKKY理論最早提出于1954年,由Ruderman和Kittel提出,用以解釋稀??土元素及其合金的磁結(jié)構(gòu)
:前面所提到的理論模型都認為,稀磁半導體的磁性來源于載流子調(diào)節(jié)鐵磁交??換,而束縛磁極化子模型BMP卻認為稀磁半導體中的鐵磁性機制為缺陷調(diào)節(jié)的??鐵磁交換。該理論是Coey等人與2005年提出的,如圖1-6所示。與RYYK理??論和載流子調(diào)節(jié)的雙交換理論強調(diào)較高的載流子濃度不同的是,BMP模型是針??對低載流子濃度體系的稀磁半導體。在BMP模型中,半導體材料中很多的雜質(zhì)??能級(缺陷、施主、受主能級)都可以形成獨立的束縛極子。在一定范圍內(nèi),這?‘??種由雜質(zhì)能級形成的束縛極子可以與磁性離子之間產(chǎn)生交換作用從而形成束縛??磁極子,也正是這種作用使得極化子半徑范圍內(nèi)的磁性離子自旋平行。當孤立的??<)??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梅,劉秀琳,徐紅燕,崔得良,任燕,孫海燕,陶緒堂,蔣民華;水和辛胺對ZnO多孔納米塊體孔道結(jié)構(gòu)的影響[J];化學學報;2005年16期
2 甘小燕;李效民;高相東;于偉東;諸葛福偉;;電化學沉積法制備納米多孔ZnO/曙紅復合薄膜[J];無機材料學報;2009年01期
3 胡創(chuàng);李滬萍;羅康碧;王博一;;四針狀ZnO晶須制備及應(yīng)用的研究現(xiàn)狀[J];化工科技;2009年05期
4 林微;趙蓮花;;絡(luò)合劑對ZnO薄膜的結(jié)構(gòu)及其光催化性能的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5期
5 魏昂;李維維;熊莉;王釗;黃維;;溶液法制備p型ZnO的研究進展[J];硅酸鹽學報;2012年03期
6 劉長友;王金芳;孫曉燕;王澤溫;介萬奇;;Zn基柱狀ZnO取向生長機制[J];無機材料學報;2013年03期
7 王艷坤;張建民;蘭夢;;溫度對ZnO薄膜電沉積的影響[J];物理化學學報;2009年10期
8 王丹紅;趙小如;謝海燕;劉金銘;白曉軍;陳長樂;;ZnO緩沖層退火溫度對TiO_2∶Eu/ZnO薄膜光致發(fā)光性能的影響[J];材料導報;2011年22期
9 徐玉東;張正勇;孔繼烈;李國棟;熊煥明;;聚甲基丙烯酰胺包覆的ZnO發(fā)光量子點及其在細胞成像中的應(yīng)用[J];高等學;瘜W學報;2013年07期
10 李抒智;周圣明;劉紅霞;杭寅;夏長泰;徐軍;顧書林;張榮;;高度c軸取向的ZnO膜的低溫水熱法制備[J];無機化學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永哲;摻雜ZnO光學性質(zhì)及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2 李璠;硅基ZnO薄膜的生長及ZnO:H薄膜的特性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3 毛啟楠;基于ZnO薄膜電阻存儲器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4 張凌云;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ZnO陽極的修飾與光電性能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5 段理;ZnO薄膜的光電性質(zhì)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6年
6 楊義發(fā);脈沖激光沉積ZnO薄膜及其性質(zhì)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7 塞亞德;半導體ZnO新型納米結(jié)構(gòu)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8 陳韜;ZnO薄膜的制備及其晶體管性能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9 蔣杰;ZnO基合金薄膜及ZnCdO/ZnO量子阱的結(jié)構(gòu)與光學性能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10 馮夏;ZnO基半導體—金屬異質(zhì)納米結(jié)構(gòu)[D];廈門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雪平;ZnO基薄膜阻變存儲器的可靠性研究[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2 李天翔;ZnO基復合電極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制備[D];北京交通大學;2012年
3 門英倩;基于溶液路線在Zn箔上生長ZnO、ZnS、ZnO/ZnS復合納/微米陣列及其發(fā)光性質(zhì)[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4 占會云;電沉積ZnO納米陣列膜和ZnO/汞溴紅雜化膜及其光學和光電特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5 賈迎飛;Zn緩沖層對ZnO薄膜的結(jié)構(gòu)和光學特性的影響[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岳小玲;ZnO超細納米線的合成及其光電性能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7 孫繼偉;ZnO基薄膜的制備及其紫外光電導特性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8 張瑞捷;硅基ZnO系薄膜及其發(fā)光器件[D];浙江大學;2010年
9 劉長珍;片狀ZnO單晶的制備及工業(yè)生產(chǎn)可行性論證[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9年
10 韓麗麗;ZnO量子點的可見發(fā)光機制及巰基類有機物修飾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8560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85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