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面微納結(jié)構(gòu)的靜電誘導成形原理與工藝研究
【學位單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TN305.7
【部分圖文】:
第 1 章 緒論技術(shù)奠定了微電子技術(shù)的發(fā)展,是迄今為止精至納米量級的工藝技術(shù),涉及到微觀領(lǐng)域術(shù)。微納米加工技術(shù)可以搭建人類進入微世界的工具[1]。本文主要研究靜電誘導光導圖案化技術(shù)和微結(jié)構(gòu)模板的靜電誘導圖陳述。電誘導圖案化技術(shù)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曲面微納結(jié)構(gòu)的靜電誘導成形原理與工藝研究1999 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 Stephon. Chou 報道了一種新型的納米加工技,即光刻誘導自組裝 LISA (Lithographically induced self-assembly)[2]。其實驗藝流程如圖 1.1 所示:通過旋涂的方法在硅基基片上涂覆一層約 95nm 厚的熱性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薄膜,然后將另一硅基模板放在聚合物膜的上方,為了控制二者之間的間距,需要在硅基模板上沉積厚度為 260nm氧化硅沉積層作為間隔器。將該系統(tǒng)置于 150 度(高于 PMMA 的玻璃化轉(zhuǎn)變度)的高溫環(huán)境下進行淬火處理,然后自然冷卻到室溫使聚合物固化成形。這聚合物薄膜會自組裝形成了周期性六邊形排列的微柱狀結(jié)構(gòu),如圖 1.2 所示,個柱狀結(jié)構(gòu)的直徑為 2.7μm,周期為 3.4μm。
與 Chou 等人的實驗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在基底和模板之間提供了外電壓。圖 1.3(a)為膜厚為 93nm 的 PS 薄膜在較大的空氣間隙下,利用靜電誘導光刻技術(shù)得到的微小起伏的微結(jié)構(gòu);圖1.3(b)為膜厚93nm的PS薄膜在較小的空氣間隙下,利用靜電誘導光刻技術(shù)得到的不規(guī)則排列的微柱狀結(jié)構(gòu);圖 1.3(c)為膜厚為193nm 的 PS 薄膜利用靜電誘導光刻技術(shù)獲得的六角密排的周期性柱狀微結(jié)構(gòu)圖;圖 1.3(d)為 193nm 厚的 PS 薄膜,利用靜電誘導光刻技術(shù)獲得的中心成核,邊緣環(huán)狀分布的柱狀微結(jié)構(gòu)。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仕智,曹莊琪,王峰,沈啟舜,楊艷芳;聚合物薄膜厚度和極化工藝對二次諧波的影響[J];光電工程;2004年04期
2 譚靜,李愛東,劉文超,范希智,王慧田,吳迪,閔乃本;主客體摻雜的偶氮類聚合物薄膜的制備和全光極化特性[J];電子器件;2004年03期
3 秦志輝,房昌水,潘奇?zhèn)?程秀鳳,顧慶天,余金中;偶氮類電光聚合物薄膜非線性定量研究[J];光電子·激光;2002年10期
4 徐建東,張雷,李淳飛,楊春才,王化濱,景遐斌;交聯(lián)型極化聚合物二階非線性光學特性研究[J];應用激光;1994年04期
5 王晨;周建華;;聚合物薄膜極化方法的研究現(xiàn)狀[J];光電技術(shù)應用;2006年02期
6 任詮,王志剛,劉學敏,郭世義,牟曉東,許東,尚淑霞;測量聚合物薄膜厚度的一種簡便方法[J];光電子·激光;1998年01期
7 雷張源;黃金堂;吳思;張其錦;王克逸;;高穩(wěn)定性的偶氮聚合物薄膜光致取向與弛豫的研究[J];紅外與激光工程;2011年08期
8 Hiroaki Odai ;周陳洪;;應用聚合物遲滯膜作STN-LCD的光學補償[J];光電子學技術(shù);1989年03期
9 周建華,游佰強,陳振興,肖磊,王靜;橢偏法測試聚合物薄膜折射率的研究[J];光電子技術(shù)與信息;2005年05期
10 王良御,劉永清,趙慧敏;液晶/聚合物復合顯示膜電-光性質(zhì)研究[J];儀器儀表學報;198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湯啟云;胡文兵;;聚合物超薄膜結(jié)構(gòu)松弛的分子模擬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第5分會:膠體與界面化學中的理論問題[C];2013年
2 董小寧;張俊彥;卞鳳玲;程錦春;;耐溶劑聚合物薄膜的制備及其表征[A];甘肅省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年會、第七屆甘肅省中學化學教學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3 賀耀龍;胡宏玖;張俊乾;李達開;朱文書;周沙敘;趙峰;;聚合物薄膜物理老化中的尺度效應[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shù)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曾雪鋒;岳瑞峰;吳建剛;胡歡;董良;劉理天;;一種新型厭水性碳氟聚合物薄膜的制備[A];第二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4年
5 溫建忠;謝耩;汪國平;王建波;;聚合物薄膜表面大面積金屬納米顆粒的均勻沉積及其應用[A];大珩先生九十華誕文集暨中國光學學會2004年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04年
6 盧迎習;孫俊奇;呂男;沈家驄;;層狀組裝聚合物薄膜的室溫納米壓印[A];2005年全國高分子學術(shù)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高學喜;王文軍;劉云龍;;偶氮聚合物薄膜的吸收譜和二次諧波產(chǎn)生的溫度特性[A];中國光學學會2006年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盧甜;蔡雪刁;;含噻吩的共聚物有序薄膜的制備及電性能測試[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shù)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G:光電功能高分子[C];2013年
9 郝聚民;邱玲;沈玉全;楊艷芳;沈啟舜;曹莊琪;韓梅娟;朱傳鳳;萬立駿;;光學質(zhì)量電光聚合物薄膜的制備及其電光調(diào)制性能[A];第五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Ⅰ[C];2004年
10 方菲;張明志;張?zhí)斓?單繁立;;數(shù)字散斑相關(guān)方法在聚偏氟乙烯壓電聚合物薄膜力學性能測試中的應用[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shù)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上)[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梓樺;聚合物薄膜修復破裂血管[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3年
2 本報編輯部編譯;光通信開創(chuàng)真正的寬帶時代[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5年
3 高飛;聚合物電極材料成功應用于電容器[N];科技日報;2007年
4 記者 馮衛(wèi)東;新型凝膠可隨環(huán)境變色[N];科技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鐵風;介電高彈聚合物力電行為研究與器件設(shè)計[D];浙江大學;2012年
2 劉惠;復雜聚合物薄膜體系的去潤濕動力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3 張慶輝;聚合物能帶的調(diào)控及其在光伏器件中的應用[D];浙江大學;2006年
4 費旭;聚合物光波導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應用[D];吉林大學;2008年
5 王寶燕;水溶性熒光聚合物的設(shè)計、合成與熒光性質(zhì)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6 李琳;含磷酰膽堿功能基團聚合物的制備與生物相容性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7 賈彬彬;聚合物—聚合物配副的摩擦學性能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8 徐曉峰;帶親水基團的有機共軛材料的合成及其對聚合物發(fā)光二極管和光伏電池的界面調(diào)控[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9 陳開盛;光漂白對聚合物二次諧波和熱光效應的影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10 王昭一;刺激—響應性聚合物復合薄膜的制備和性質(zhì)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佳民;含二噻吩稠環(huán)單元窄帶隙聚合物的設(shè)計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湘潭大學;2012年
2 高怡;極化聚合物復合薄膜的光學與電光性能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3 錢維仙;雙層聚合物薄膜的有序褶皺行為[D];吉林大學;2007年
4 李艷紅;以PMMA為基體的光折變聚合物的合成及成份分析[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7年
5 陳程;彈性聚合物薄膜的力電大變形及失效模式分析[D];蘭州理工大學;2010年
6 潘宵;聚合物光電器件中金屬/聚合物界面結(jié)構(gòu)與性質(zhì)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5年
7 高瑞;聚合物薄膜的受激輻射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8 李梅;極化聚合物的電光特性研究及其應用[D];吉林大學;2008年
9 張敏;丙二酸二芘酯類聚合物LB膜的制備及其光刻性質(zhì)[D];鄭州大學;2011年
10 蘇萬里;極化聚合物功能薄膜的制備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8218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82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