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撓電性介電薄膜的褶皺與俘能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N03;TB383.2
【圖文】:
程、生物醫(yī)學等重要領域[1]。這些電子元器件通常作為傳感節(jié)點,來構成龐大的數(shù)據(jù)采集網(wǎng)絡,并承擔信息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反饋工作。對這些傳感節(jié)點穩(wěn)定地供能,是一個極具挑戰(zhàn)的技術難點問題。一方面,有線供能無法適用于高度分散的網(wǎng)絡節(jié)點;另一方面,電池供電方式的維護成本十分高昂,特別對于在惡劣環(huán)境中進行更換電池的作業(yè),往往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實時的俘能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1-4]。實時的俘能技術是從電子器件的服役環(huán)境中獲得電能的技術,其優(yōu)勢在于依托環(huán)境進行能量供給,不需要消耗任何燃料或物質,是一種綠色環(huán)保的供能技術;同時,由于實現(xiàn)了電子器件能量的長期自給自足,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電子器件在服役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環(huán)境中可供轉化為電能的能量有很多,如機械運動能、振動能、人體動能、波浪能、風能等。圖 1 - 1 較為全面地概括了各種可供轉化的環(huán)境能量的范圍,其中機械能由于來源極其廣泛,因此成為主要的能量俘獲對象。人們常利用一些具有力電耦合效應的特殊材料,將環(huán)境機械能轉換為電能,并供給微型電子元器件使用。
electricity)和撓電性(flexoelectricity),兩者作用機理各異。壓電性的材料通常被稱為壓電材料,常為離子非中心對稱的晶體。壓兩種效應:外力使材料電極化稱為正壓電效應,而外電場使材料發(fā)生效應。正壓電效應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從而實現(xiàn)俘能。如圖 1 - 2縮荷載作用下,材料的表面將出現(xiàn)異號電荷。若荷載為交變的循環(huán)互出現(xiàn)的電荷,從而輸出交流電,并供給電子器件使用。材料具有許多優(yōu)點,例如較高的輸出電壓,簡單的機理和較長的壽電陶瓷材料亦存在一些缺點。首先,壓電效應僅僅存在于幾類具有特材料中,如常見的壓電陶瓷。另外,壓電材料需要在高溫高壓環(huán)境中能顯現(xiàn)壓電性,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存在退極化和老化現(xiàn)象。除此著材料尺度下降而大大減弱,尤其是在小尺度以下[7]。這些問題都造料選擇和應用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克勤;顧志華;高瑞亭;侯振德;;力電效應對骨重建和修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6年29期
2 劉尚合;胡小鋒;原青云;謝喜寧;;航天器充放電效應與防護研究進展[J];高電壓技術;2019年07期
3 武曉剛;陳維毅;;骨的力 電效應研究方法與進展[J];力學進展;2010年05期
4 ;力電效應[J];傳感器技術;1990年05期
5 蒙志成;孫永衛(wèi);原青云;劉浩;;航天器充放電效應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軍械工程學院學報;2015年03期
6 卜亞輝;錢程;韓文瓊;張國浩;;動電效應在生產(chǎn)測井中的應用方法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2年31期
7 王春陽;;力電效應機敏碳纖維混凝土梁模型[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8 邵昌儀,何其敏;大白鼠的肝電探測及肝電效應[J];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2期
9 盧建豐,楊友春,陳剛,相秉仁,安登魁;一種腦電效應計算機分析系統(tǒng)的設計及其應用[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1997年04期
10 郭萬林;費雯雯;;固液界面動電效應的研究進展[J];振動.測試與診斷;201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趙隆茂;閻慶榮;楊桂通;;高應變率下骨的力一電效應的實驗研究[A];Hopkinson桿實驗技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秦曉剛;陳益峰;楊生勝;李得天;柳青;湯道坦;史亮;王俊;;電推進產(chǎn)生等離子體充放電效應研究[A];靜電放電:從地面新技術應用到空間衛(wèi)星安全防護—中國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全國靜電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5年
3 沈自才;劉業(yè)楠;王松;丁義剛;白羽;王志浩;唐小金;張超;;航天器靜電放電標準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方向[A];靜電放電:從地面新技術應用到空間衛(wèi)星安全防護—中國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全國靜電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5年
4 張旭方;邱鵬來;;基于板結構的撓電能量采集研究[A];2018年全國固體力學學術會議摘要集(下)[C];2018年
5 馬立;姚明輝;張偉;;雙穩(wěn)態(tài)直梁與雙穩(wěn)態(tài)L型梁發(fā)電效應與動力學響應的對比實驗研究[A];第十屆動力學與控制學術會議摘要集[C];2016年
6 劉楊;王磊;張偉;胥國華;呂旭東;張北江;;脈沖電流對GH4169合金拉伸性能及變形行為的影響[A];第十二屆中國高溫合金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胡恒山;王軍;尹誠剛;;巖樣動電耦合系數(shù)的實驗測量[A];2011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電磁學專業(yè)委員會換屆暨學術研討會摘要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余凱;中期底部逐漸形成 油電效應值得關注[N];上海證券報;2008年
2 證券時報記者 李坤;煤電效應開始向下游傳導[N];證券時報;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蘇盛開;基于撓電性介電薄膜的褶皺與俘能[D];華南理工大學;2019年
2 徐穎;空間粒子輻射對航天器充放電效應的分析與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2010年
3 謝鵬敏;基于空間充放電效應的航天器功率傳輸結構電場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4 王宇;碳纖維水泥基復合材料受彎構件的力電效應研究[D];東北大學;2008年
5 李小江;空間等離子體環(huán)境對電子設備的充放電效應[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7156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715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