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質螺旋包層大模場單模光纖的設計、制備與性能研究
【圖文】:
圖 1.1 傳統(tǒng)階躍折射率光纖是多孔微結構光纖,又被稱為光規(guī)律分布的空氣孔陣列,通過進,以及空氣孔的形狀等,能夠獲有波長下,光纖均可以滿足只傳的情況下,設計出更大尺寸的光馮素雅等人已經成功制備出了m 波長下能夠實現(xiàn)準單模傳輸[然難以進行工業(yè)化生產,導致無階段。
研究生學位論文 V ,因此,從公式(1.1)可以看出的模場面積,則必須同時要減小光纖的前的制備工藝,光纖的數(shù)值孔徑能夠再就會大大增大制備難度,,同時數(shù)值孔徑在10 年,廖素英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將纖芯或的折射率差值將會減小,從而能夠獲得模場面積的進一步增大[17]。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郵電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N25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學民;;用近場圖法測量單模光纖的模場半徑[J];光纖與電纜及其應用技術;1987年01期
2 白愛民;單模光纖模場半徑譜的測量和色散的計算[J];光通信技術;1988年04期
3 張曉娟;;一種大模場光子晶體光纖的傳輸特性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5期
4 易昌申;張培晴;戴世勛;王訓四;許銀生;徐鐵峰;聶秋華;;大模場光子晶體光纖研究進展[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12年10期
5 廖素英;;大模場光纖模場大小提升能力分析[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10年12期
6 徐廣成;;無源光器件的傳播模場分析[J];光學與光電技術;2007年06期
7 廖素英;鞏馬理;;大模場光纖直彎過渡中的模場演變分析[J];中國激光;2013年03期
8 王海林;黃蔚村;洪新華;;1550nm單模錐形光纖模場的演化特性[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2年05期
9 陳偉;李詩愈;王彥亮;雷道玉;;國產化大模場摻鐿光子晶體光纖的設計與制備[J];光通信研究;2009年02期
10 劉安玲,方卯發(fā);原子運動和模場結構對模場量子統(tǒng)計性質的影響[J];量子電子學報;200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蔣建;王執(zhí)山;李曉芹;毛慶和;;工作波長失配對單模光纖模場特性的影響[A];光子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化——長三角光子科技創(chuàng)新論壇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范植開;劉慶想;;2π/3模場中渡越時間效應機理[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1)[C];2001年
3 李登科;李雪;韓志剛;朱日宏;;大模場雙包層光纖熔接的功率對準技術研究[A];第十六屆全國光學測試學術交流會摘要集[C];2016年
4 李晶;景峰;鄧穎;王建軍;;光纖彎曲纏繞方式對模式激發(fā)的影響[A];中國光學學會2010年光學大會論文集[C];2010年
5 涂震江;朱家毅;李孟熹;吳娉婷;;以加強式現(xiàn)地生物技術修復含氯污染場址之模場試驗成效[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五卷)[C];2013年
6 仲琦;張舒怡;錢小石;徐飛;陸延青;;光子晶體光纖中的模式干涉[A];2009年先進光學技術及其應用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7 安俊明;李俊一;吳遠大;李健光;王紅杰;胡雄偉;;基于SOI AWG的單纖三向器研制[A];全國第十三次光纖通信暨第十四屆集成光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8 韓瑞玲;楊沖;;靈武養(yǎng)羊園區(qū)(規(guī)模場)的調查[A];2010中國羊業(yè)進展[C];2010年
9 趙楚軍;范滇元;;一種四層大平頂模光纖的設計與分析[A];中國光學學會2006年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馬天;王麗莉;;微結構聚合物太赫茲纖維的結構設計與特性研究[A];第十屆全國光電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記者 黃辛;大模場光子晶體光纖研制成功[N];中國科學報;2017年
2 張金輝;秋季豬價有望反彈[N];湖南科技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紹朔;抗彎曲大模場面積少模光纖及少模光纖激光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9年
2 王鑫;面向高功率激光應用的大模場面積微結構光纖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3 李晶;高功率大模場光纖的光傳輸放大特性研究[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11年
4 楊四剛;光子晶體光纖色散與非線性特性的研究[D];清華大學;2007年
5 譚曉玲;大模場光纖波導特性的理論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6 鄭晶晶;大模場面積單模摻鉺非均勻布拉格光纖及其器件的研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7 汪相如;大模場反折射率增益導引光纖激光器件的理論及實驗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8 周恩宇;增益導引—折射率反導引大模場光纖的設計、模擬及實驗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沈驍;增益—折射率復合導引大模場光纖的設計、制備與增益特性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6年
10 鄒快盛;新型大模場光纖激光材料的設計與制備[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霍加磊;異質螺旋包層大模場單模光纖的設計、制備與性能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9年
2 劉詩男;抗彎曲大模場少模瓣狀光纖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9年
3 佟月;基于耦合作用的大模場面積單模多溝槽光纖的仿真設計與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9年
4 劉倩;大模場多模光纖的傳輸動力學特性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9年
5 洪志坤;全光纖型模場旋轉操控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7年
6 李遠;摻銩大模場光纖設計及其放大特性分析[D];北京交通大學;2018年
7 王偉能;增益導引在大模場光纖設計中的應用及彎曲特性分析[D];天津大學;2008年
8 易昌申;硫系大模場光子晶體光纖的設計、制備及性能研究[D];寧波大學;2014年
9 田晨光;抗彎曲大模場面積光纖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8年
10 周旋風;光纖模場適配器的制作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6578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657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