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紅外探測領域,碲鎘汞(HgCdTe)紅外探測器因為其高性能的特點而一直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大規(guī)模、高性能和低成本為代表的現(xiàn)代先進HgCdTe紅外焦平面技術,對HgCdTe材料制備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大規(guī)模HgCdTe紅外焦平面技術需要大面積的HgCdTe外延材料支撐;高性能器件需要通過提高HgCdTe材料的少子壽命來抑制探測器的暗電流,需要在對晶體缺陷深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材料的晶體質量;而低成本器件的制作則希望找到工藝制造成本低、成品率高、可靠性好和工作溫度高的新的工藝技術路線。n+-on-p是工藝成熟度較高的一種技術路線,問題是如何解決p型HgCdTe材料少子壽命低的困擾,Au摻雜是提高p型材料少子壽命的一種途徑,但仍存在著Au摻雜原子不穩(wěn)定的問題。針對上述需求和問題,本論文圍繞大面積高性能Au摻雜p型HgCdTe材料的制備技術和性能展開了系統(tǒng)的研究。主要研究內(nèi)容和取得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大面積HgCdTe液相外延技術,獲得了50mm×50mm高性能HgCdTe外延材料。通過改進樣品架的設計和使用襯底背面保護技術,將外延材料的尺寸從40mm×30mm提高到了50mm×50mm,單片材料面積提高了一倍,單輪次生長的外延材料總面積提高了50%。材料的位錯腐蝕坑密度能夠做到小于1×105 cm-2,材料的X光雙晶半峰寬(FWHM)達到了27.36??,X光形貌像顯示材料晶體結構的均勻性好,表面缺陷密度低。單片材料的組分均方差為0.0004,厚度均方差為0.4?m,組分和厚度均勻性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該技術為增大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的規(guī)模和產(chǎn)能奠定了材料供片基礎。2.研究了HgCdTe液相外延的Au原子原位摻雜技術。借助精確的SIMS測試技術,并通過對測量結果的分析,獲得了準確測定Au原子分凝系數(shù)的方法,得到了Au在長波HgCdTe富Te液相外延過程中的分凝系數(shù)為0.0085,實現(xiàn)了HgCdTe材料Au摻雜濃度的精確控制。3.研究了不同的退火技術對Au原子分布的影響,分析得到了Au原子的遷移擴散機理,并找到了調(diào)節(jié)Au摻雜原子分布的退火技術。研究表明,在平衡狀態(tài)下,Au摻雜HgCdTe材料中的Au原子濃度與Hg空位濃度成正比例關系。而在非平衡態(tài)下,由于Au原子的擴散遠快于Hg空位,兩者之間的關系能夠保持動態(tài)平衡,Au原子濃度的變化完全依賴于Hg空位濃度的變化;贏u原子與Hg空位之間的依賴關系,解釋了Au原子在HgCdTe外延材料中發(fā)生遷移的規(guī)律,如退火將Au原子遷移到襯底中,B+離子注入產(chǎn)生的Hg填隙導致Au原子在成結的后續(xù)退火過程中發(fā)生遷移的規(guī)律。研究還發(fā)現(xiàn),采用不同的退火技術,如富Hg退火、富Te退火和復合退火(富Hg加富Te退火),可以使得材料中Au原子濃度的縱向分布分別呈正梯度、均勻和負梯度分布,該技術為Au摻雜p型HgCdTe材料的應用提供了更多的選擇。4.基于Au原子在HgCdTe材料中發(fā)生遷移的規(guī)律,對富Hg退火后Au摻雜樣品的Hall系數(shù)為負的機理給出了合理的解釋,經(jīng)富Hg退火后,樣品表層Au原子隨Hg空位一起消失,使得表層轉化為以剩余施主導電為主的n型材料,在熱處理時間不充分的條件下,外延材料內(nèi)部仍然保留p型性質,由于電子遷移率遠高于空穴,材料整體的Hall系數(shù)仍為負;富Te退火和復合退火獲得的材料以Hg空位和Au原子受主產(chǎn)生的空穴導電為主,其Hall參數(shù)隨溫度和磁場的變化規(guī)律與非摻雜的p型Hg空位材料相同,兩者的差異僅體現(xiàn)在低溫下載流子凍結的激活能上。Au摻雜材料的等效受主能級為13.3meV,而單純Hg空位摻雜材料的受主能級為19.9meV。5.系統(tǒng)地研究了晶格失配對HgCdTe液相外延材料性能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晶格失配在外延層中引入的應力將導致失配位錯的產(chǎn)生,并影響材料表面的精細形貌。在≤0.004%和≥0.04%的失配度范圍,晶格失配將導致X光貌相和表面形貌呈現(xiàn)三重對稱的cross-hatch形貌,在失配度≥0.08%后,X光貌相顯示的cross-hatch形貌變得很明顯。深入的研究表明,cross-hatch現(xiàn)象源于平行于材料表面的110失配位錯。6.隨著失配度的進一步增大,X光的cross-hatch形貌將向mosaic形貌轉變,當失配度超出0.02%~0.11%的范圍后,失配位錯的聚集將引起特定晶向的小平面生長,導致大量宏觀缺陷的產(chǎn)生,并在表面形成大量的微觀孔洞,材料表面呈現(xiàn)出粗糙結構,其線粗糙度值大于0.2?m。研究結果表明,控制晶格失配度在合適的范圍內(nèi),能夠消除這種表面缺陷。7.制備了實驗型Au摻雜n+-on-p器件,給出了器件性能測試結果。測試結果表明77K下14.3?m截止波長器件的R0A值達到了0.1Ωcm2,超過了Hg空位摻雜器件的水平,顯示了Au摻雜技術的優(yōu)越性。
【圖文】:
HgCdTe探測器的發(fā)展歷史[3]

- 2 -圖 1-2 HgCdTe 紅外探測器的演變時間軸及與其相關的關鍵技術工藝[3]最早發(fā)展的是 HgCdTe 材料的光導器件,1964 年德州儀器公司采用Bridgeman 工藝生長的晶體材料率先研制出了 HgCdTe 光導器件。1965 年,Verie等人通過把 Hg 擴散進 Hg 空位摻雜的 p 型材料制成了光伏型探測器,但只是用于 CO2激光器的激光輻射高速探測[6,7]。1960 年代到 1970 年代早期是第一代HgCdTe 探測器的發(fā)展時期,,主流探測器是 n 型材料制備的光導器件,器件規(guī)模為單元或多元線列。在 1969 年,Bartlett 等人報道了工作在 77K 的長波紅外光導探測器達到了背景限性能[8]。到 1980 年代初期的時候,光導器件趨于成熟,代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N21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景佐國;多片多層液相外延新方法[J];國外發(fā)光與電光;1979年Z1期
2 少川;;液相外延碲敄鉛[J];激光與紅外;1980年10期
3 蔡開清;蒸汽壓控制溫差液相外延法[J];半導體光電;1981年01期
4 王皎;液相外延系統(tǒng)的密封與設備制作[J];光通信研究;1987年02期
5 劉新升;;“液相外延推舟裝置”通過鑒定[J];北京郵電學院學報;1987年01期
6 王金義,常米,陳萬熙,周立慶,朱建慧,吳人齊;相平衡形成母液法生長碲鎘汞液相外延膜[J];半導體雜志;1999年04期
7 ;摻N磷化鎵的液相外延工藝[J];上海有色金屬;1976年06期
8 ;液相外延用數(shù)模式恒速降溫儀[J];上海有色金屬;1977年01期
9 D.J.Lawrence;王家源;;砷化鎵液相外延的電流控制生長及摻雜調(diào)制[J];半導體情報;1976年Z2期
10 江林元;;硅外延的新工藝——低溫液相外延[J];上海金屬.有色分冊;198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曾新華;姚忻;秦奮;;液相外延法制備弛豫鐵電PZNT膜[A];2004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2 崔寶雙;魏彥鋒;孫權志;楊建榮;;液相外延HgCdTe薄膜組分均勻性對器件響應光譜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光電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3 楊青慧;張懷武;劉穎力;文岐業(yè);姬洪;;液相外延單晶釔鐵石榴石薄膜晶格匹配度的XRD研究[A];中國晶體學會第四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8年
4 韓和相;汪兆平;李國華;趙學恕;向賢碧;;摻氧液相外延GaAs的喇曼光譜[A];第二屆全國光散射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1983年
5 刁鵬;侯群超;張琦;;Au納米粒子在微電極表面的電化學區(qū)域化組裝[A];第十三次全國電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6 林莉莉;裴祖奎;汪宏;謝兆雄;;方酸在Au(111)面上的自組裝[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4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7 曾新華;姚忻;秦奮;;液相外延法制備弛豫鐵電PZNT膜[A];2004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新進展[C];2004年
8 李麗君;王作新;;HgCdTe晶體Hg空位的正電子壽命[A];第五屆華北、東北地區(qū)理化會議論文集[C];1993年
9 林菊芳;蔣勵;王玫;劉榮;溫中偉;鹿心鑫;朱通華;;Au活化箔在組合材料上活化反應率研究[A];第十四屆全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10 劉佩芳;陶芝勇;;電沉積Au和Pt納米顆粒對外球反應的粒度效應[A];第十三次全國電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本報通訊員 陳鎩〈藿
本文編號:25226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522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