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擊風機葉片的躍變擊距特性與定量表征
本文選題:風機葉片 切入點:躍變擊距 出處:《電工技術學報》2017年1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風機葉片對雷電的接閃是風機防雷研究中的關鍵內(nèi)容,合理分析接閃時的擊距特性意義重大。基于雷擊過程的物理機制,將雷擊發(fā)生時上、下行先導頭部間的距離定義為躍變擊距,并分析了多上行先導競爭對風機接閃和躍變擊距的影響;谙葘鹗己桶l(fā)展理論,根據(jù)下行先導的等效模型和穩(wěn)定上行先導的判定方法建立了風機葉片接閃模型,利用該模型得到了隨雷電流幅值變化的躍變擊距公式,指出側(cè)面距離等參數(shù)對躍變擊距沒有影響,實驗和觀測結(jié)果證明了模型的正確性。最后利用接閃模型提出了考慮穩(wěn)定上行先導對周圍電場畸變作用的對地擊距公式,與其他學者計算的結(jié)果進行對比指出,現(xiàn)有對地擊距公式或不適用于風機背景的防雷計算。
[Abstract]:The lightning contact of fan blade is the key content in the research of fan lightning protec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asonably analyze the striking d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n. Based on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lightning strike process, the lightning strike occurs on the surfa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downlink pilot head is defined as jump stroke dista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multi-uplink pilot competition on blower flashover and jump stroke distance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equivalent model of downlink pilot and the method of judging stable uplink pilot, a fan blade flashover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is model, the jump stroke distance formula with the variation of lightning current amplitude is obtain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lateral distance and other parameters have no effect on the jump distance, and the experimental and observational results prov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model. Finally, a formula of ground strike distance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he stable uplink leader on the surrounding electric field distortion is proposed by using the flashover model.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calculated by other scholar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existing formula of ground strike distanc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calculation of fan background.
【作者單位】: 新能源電力系統(tǒng)國家重點實驗室(華北電力大學);The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重點合作項目資助(51420105011)
【分類號】:TM31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楊,陳喜山;風機葉片的幾何展開和程序化設計[J];青島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2 潘雄;;我國大型風機葉片用復合材料即將實現(xiàn)規(guī)模生產(chǎn)[J];功能材料信息;2010年01期
3 王欣;薛亞鵬;王晶;李青;;大型風機葉片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發(fā)展[J];玻璃鋼/復合材料;2011年03期
4 王蔓;白瑞祥;李明穎;沈亞南;;含溫濕效應的復合材料風機葉片的破壞[J];大連工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6期
5 高耀巋;吳瑞鵬;李定強;梁朋;;風機葉片涂料的類型、評價標準及評價方法[J];中國新通信;2013年19期
6 于劍昆;;漢高推出加快風機葉片粘接的新產(chǎn)品[J];化學推進劑與高分子材料;2013年06期
7 李林凌;黃其柏;;風機葉片氣固耦合特性研究[J];流體機械;2006年04期
8 ;話說風機葉片材料[J];可再生能源;2008年06期
9 ;華東理工大型風機葉片用復合材料制成[J];制冷空調(diào)與電力機械;2010年01期
10 徐興,郭乙木,沈天耀,吳松盛,蘇少卿;高速寬葉風機葉片破壞的機理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娟;;復合材料風機葉片材料及工藝進展[A];第十七屆玻璃鋼/復合材料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白瑞祥;沈亞南;;復合材料風機葉片的逐步破壞分析[A];第19屆全國結(jié)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10年
3 劉小龍;胡芳琳;盛振國;;大型風機葉片的氣動和結(jié)構性能耦合分析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第二十四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并周培源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文集(下冊)[C];2012年
4 陳淳;丁尚宗;王欣;;復合材料風機葉片發(fā)展趨勢[A];第十六屆玻璃鋼/復合材料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李晗;;復合材料在風機葉片上的應用與展望[A];第十七屆玻璃鋼/復合材料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韓學群;;大型風機葉片的設計改進[A];第十七屆玻璃鋼/復合材料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周胡;王強;萬德成;;風機葉片三維繞流場數(shù)值模擬[A];第十一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第二十四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并周培源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文集(上冊)[C];2012年
8 李東海;;風機葉片根端連接的有限元分析[A];第十八屆玻璃鋼/復合材料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謝校臻;王繼輝;;風機葉片設計制造發(fā)展趨勢[A];第十七屆玻璃鋼/復合材料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苑國強;;混流風機葉片截面參數(shù)的坐標轉(zhuǎn)換[A];中國圖學新進展2007——第一屆中國圖學大會暨第十屆華東六省一市工程圖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海通證券 葉志剛;鑫茂科技(000836) 風機葉片產(chǎn)能將快速釋放[N];中國證券報;2007年
2 記者 毛慶 通訊員 熊偉;南京地區(qū)首個1.5兆瓦風機葉片下線[N];南京日報;2009年
3 記者 李國臣 實習生 南丁;松山區(qū)風機葉片項目建設全面鋪開[N];赤峰日報;2009年
4 宋曙光 趙江澎;703所 首支3MW風機葉片下線[N];中國航天報;2012年
5 記者 海珍;航天科工六院大型風機葉片項目完成1.5MW大型葉片合模和生產(chǎn)[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8年
6 文藝 田靜 本報記者 徐云翔;千萬元稅收優(yōu)惠成就最大風機葉片[N];中國稅務報;2008年
7 王剛 張慧英;艾爾姆風機葉片項目一期工程建設收尾[N];中國工業(yè)報;2009年
8 楊世杰 陳永剛;風機葉片銷售實現(xiàn)零的突破[N];中國航天報;2010年
9 陳衛(wèi)東;大型風機葉片告別進口樹脂[N];中國技術市場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王斌;東北最大風機葉片項目建成投產(chǎn)[N];中國工業(yè)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黎少輝;風機葉片流固耦合特性分析與故障診斷[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寧;風機葉片氣動彈性分析與裂紋損傷識別[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2 康師源;風機葉片沖蝕磨損數(shù)值模擬研究[D];新疆大學;2015年
3 黎海軍;基于有限元模態(tài)分析的大型冷卻塔風機葉片故障分析及監(jiān)控方法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3年
4 張彬;風機葉片損傷特征分析[D];上海電機學院;2016年
5 郭雪怡;基于壓電陶瓷的風機葉片模型表面覆冰狀態(tài)主動監(jiān)測[D];湖南大學;2016年
6 張鑫;1.5MW風機葉片有限元建模及輕量化設計[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5年
7 趙宇;風機葉片故障診斷傳感器布置方法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6年
8 張鑫;深度學習在風機葉片結(jié)構損傷識別中的仿真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6年
9 楊俊;大型風機葉片動態(tài)分析及結(jié)構優(yōu)化[D];江南大學;2015年
10 陳坤;仿生耦合風機葉片模型降噪與增效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081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608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