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與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的復合
本文關鍵詞:石墨烯與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的復合 出處:《天津工業(yè)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與傳統(tǒng)的二次電池如鉛酸、鎳鉻、鎳氫等電池相比,鋰離子電池有很多優(yōu)點,目前在手機以及手提電動等小型電器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鋰離子電池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正負極材料的性能,因此,在降低材料成本的同時提高材料性能是目前鋰離子電池面臨的重要問題。相較于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對電池容量的影響更大,而目前商業(yè)化的負極材料主要為碳負極材料。但是在充放電過程中產生的SEI膜,使鋰離子有較大的不可逆損失,影響電池的容量。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因其普遍具有較高的理論比容量,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二氧化鈦作為一種重要的無機半導體材料,與傳統(tǒng)的石墨負極相比,具有較高的工作平臺電壓,良好的循環(huán)性能和較高的理論比容量。Fe2O3口Sn02因其具有成本低、環(huán)保無污染、振實密度較大,較高的充放電平臺電壓以及出色的理論比容量(約為1007mAh/g)等優(yōu)點,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研究。但是金屬氧化物材料普遍存在的不足是材料充放電過程中體積變化較大以及材料的電子和離子導電率很低,為了減輕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變化,提高材料的導電能力,降低材料的不可逆容量損失,提高材料的循環(huán)性能,將金屬氧化物與導電性能良好,比表面積較大的層狀石墨烯復合。1、本文通過改進的Hummers法合成了氧化石墨烯,對材料進行了表征,結果顯示層狀氧化石墨烯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2、在不加任何活性物質和模板的情況下將二氧化鈦與石墨烯復合,并對材料的形貌進行了表征,測試了材料用于鋰離子電池的電化學性能。結果顯示,與GO復合后的材料性能較TiO2增加,當GO的重量比為5%時,復合材料的電化學性能最好,在電流密度為0.1C (C=150mA/g)下,充放電循環(huán)50個周期后,樣品的放電比容量仍保持在186.7mAh/g,循環(huán)保持率為55%。3、采用水熱法合成了Fe2O3/SnO2/rGO復合材料,比較了復合材料與未摻雜石墨烯的材料的電化學性能,結果顯示,與GO復合后材料的電化學性能較未復合的材料增加,復合材料在電流密度為01C (C=400mA/g)下,充放電循環(huán)50個周期后的放電比容量為303mAh/g,循環(huán)保持率為23%。
[Abstract]:With the two traditional secondary batteries such as lead-acid, nickel metal hydride, compared to batteries, lithium ion batteries have many advantages, at present in the mobile phone and portable electric and other small applianc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performance of lithium ion battery cathode materials is, therefore, to reduce the material cost and improve materials performance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facing the current lithium ion battery. Compared to the cathode material, anode material influence on the battery capacity is bigger, and the current commercial anode material is mainly carbon anode materials. But in the SEI membrane charge discharge generated in the process, the lithium ion has a larger irreversible loss, affecting the capacity of the battery metal oxide anode materials. Because of its generally has 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s a kind of inorganic titanium dioxide important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nd the traditional graphite anode Compared with high voltage platform, good cycle performance and 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Fe2O3 Sn02 due to its low cost, n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ap density, high voltage discharge platform and excellent theoretical capacity (about 1007mAh/g) has been studied more and more. But the lack of metal oxide materials is the material charge and discharge process of the large volume change of material and the electronic and ionic conductivity is very low, in order to reduce the volume change of materials during the charge discharge process, the conductivity of materials, reduce the material loss of irreversible capacity, improve the cycle performance, will and conductive properties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metal oxide, layered graphene composite.1 is larger, the graphene oxide was synthesized by the improved Hummers method, the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The results show layered The graphene oxide is larger than the surface area of.2, without any active substance and the template of TiO2 and graphene composite, and the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materials for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erties of GO materials and composite was higher than TiO2, when the weight ratio of GO is 5%,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is best, when the current density is 0.1C (C=150mA/g), 50 charge discharge cycles, the discharge specific capacity of samples remained at 186.7mAh/g, cyclic retention rate is 55%.3, Fe2O3/SnO2/rGO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The comparison of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undoped graphene materials showed that the compound with GO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the material is composite material increases, composite materials in the current density of 01C (C=400mA/g), charge discharge cycle for 50 weeks The discharge specific capacity after the period is 303mAh/g, and the cycle retention rate is 23%.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M912;TB3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軍;;硅基負極材料研究開發(fā)與產業(yè)化進展[J];精細與專用化學品;2012年04期
2 劉元剛;唐致遠;陳玉紅;徐強;;商品化石墨作為聚合物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性能表征[J];材料熱處理學報;2007年02期
3 羅益鋒;碳纖維制的鋰電池負極材料[J];高科技纖維與應用;1996年Z1期
4 池汝安;陳志偉;路莎莎;;負極材料四氧化三鈷的液相沉淀法制備及其性能[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4年04期
5 張強;艾常春;劉洋;胡意;張睿;田琦峰;;四氧化三鈷負極材料合成方法研究進展[J];無機鹽工業(yè);2014年03期
6 趙敏;;一種可彎折電池負極材料及其制造方法[J];橡膠工業(yè);2009年09期
7 張力;;日本將量產新型鋰電池負極材料[J];現(xiàn)代化工;2012年08期
8 王紅強;李慶余;顏志雄;張安娜;代啟發(fā);;鋰在負極材料中的擴散行為對其大倍率充放電性能的影響[J];應用化工;2007年07期
9 ;索尼新型鋰電池采用錫類負極材料使容量增加25%[J];粘接;2011年09期
10 劉先龍,宋懷河,陳曉紅;鋰離子電池用石墨類炭負極材料的改性[J];炭素技術;200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辛星;姚霞銀;許曉雄;劉兆平;;高性能硅碳復合負極材料的研究[A];第29屆全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宰建陶;陶立奇;錢雪峰;;具有多級微納結構的石墨烯基鋰電池負極材料的設計合成[A];第十二屆固態(tài)化學與無機合成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3 吳玉祥;;鋰電池之負極材料技術[A];推進節(jié)能環(huán)保,,給力綠色崛起——海南省機械工程學會、海南省機械工業(yè)質量管理協(xié)會2012年海南機械科技學術報告會特邀專題報告集[C];2012年
4 羅飛;褚賡;李俊杰;李泓;陳立泉;;鋰離子電池納米硅/碳復合負極材料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24分會:化學電源[C];2014年
5 楊軍;王可;文鐘晟;解晶瑩;劉宇;王保峰;;高容量二次鋰電池負極材料[A];2002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新進展(上)——2002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楊揚;范少夫;陳橋;吳剛;;基于多面體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復合負極材料[A];2012年全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研討會學術論文集(上冊)[C];2012年
7 唐好慶;唐致遠;;負極材料Li_2ZnTi_3O_8/C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能研究[A];第30屆全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8 馮雪嬌;楊軍;苗榮榮;王久林;努麗燕娜;;硅基負極材料結構設計及電化學研究[A];中國固態(tài)離子學暨電池材料青年學術論壇——論文摘要集[C];2013年
9 付麗君;張濤;吳宇平;吳浩青;;鋰離子電池碳包覆負極材料的研究[A];慶祝中國硅酸鹽學會成立六十周年固態(tài)離子學分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左朋建;尹鴿平;郝雪峰;;鋰離子電池硅銅復合負極材料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國電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李東周;鋰電負極材料開發(fā)亟須多樣化[N];中國化工報;2012年
2 本報記者 錢卓 本報通訊員 張德杰 李培強;平度將建全球最大鋰電池負極材料生產基地[N];青島日報;2010年
3 王芳 姜木金;科捷項目建設爭分奪秒[N];鎮(zhèn)江日報;2010年
4 錢卓 許偉軍;平度加快建全球最大鋰電池負極材料生產基地[N];青島日報;2011年
5 萬紅波 謝燕婷 胡玉連;鋰電池碳負極材料專利申請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3年
6 徐海 明山 兆軍;低溫鎳-氫電池研制成功[N];科技日報;2001年
7 ;金屬貯氫/鎳電池用無鈷負極材料及制備方法[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5年
8 黃正 首席記者 彭文輝;正拓新能源公司簽約投資我市鋰能產業(yè)[N];宜春日報;2011年
9 李玉峰;建北方最大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區(qū)[N];天津日報;2006年
10 記者解廣軍;北汽集團投資雞西的鋰離子動力電池負極材料及石墨深加工項目奠基[N];雞西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洪嶺;鋰離子電池用錫基、鐵基負極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
2 肖涵;過渡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及其儲鋰性能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王偉;鈦氧化物作為鋰/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基礎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6年
4 夏青;鋰離子電池氧化物負極材料的制備與電化學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5年
5 湯紅;鋰離子電池硅/rGO復合負極材料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能[D];浙江大學;2015年
6 沈飛;用于鈉離子電池的碳基負極材料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7 李維漢;高性能鋰(鈉)離子電池碳基及合金類負極材料的制備及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8 吳昊;硅/鍺基納米材料的制備及作為鋰/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應用[D];浙江大學;2016年
9 任文鋒;鋰離子電池硅碳復合負極材料的合成及電化學性能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過程工程研究所);2016年
10 李永妮;生物模板法合成鋰/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TiO_2/C及其性能研究[D];廣西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柴鳳蓮;錫基鋰/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能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6年
2 趙百丹;水基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NaTi_2(PO_4)_3的制備與電化學機理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年
3 劉洪兵;鋰離子電池多孔硅/碳納米管復合負極材料的研究[D];東北電力大學;2016年
4 劉戀;鋰離子電池錫基負極材料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能研究[D];東北大學;2014年
5 陳永堅;超快速充放電Li_4Ti_5O_(12)負極材料的制備及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6年
6 徐孟豪;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NaTi_2(PO_4)_3的研究與改性[D];北京理工大學;2016年
7 付從龍;基于石墨烯改性的金屬氧化物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8 王妍;稻殼原位制備鋰離子電池用硅/碳復合負極材料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9 班慶初;鋰離子電池硅/鋁系負極材料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能表征[D];吉林大學;2016年
10 張?zhí)K;靜電紡絲法設計和制備微米金屬硅鋰電池負極材料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4179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417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