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Ag納米線電極的后處理優(yōu)化及性能
本文關鍵詞:透明Ag納米線電極的后處理優(yōu)化及性能
更多相關文章: 銀納米線 透明電極 后處理優(yōu)化 場發(fā)射
【摘要】:采用優(yōu)化的多元醇制備工藝,以乙二醇為溶劑和還原劑,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為表面活性劑,CuCl_2為控制劑,合成了超長的Ag納米線。利用旋涂工藝在玻璃基板上制作了透明的Ag納米線薄膜電極,系統(tǒng)研究了退火溫度和模壓力對Ag納米線電極透過率及導電性的影響。結果表明,當退火溫度為200℃、壓力5 MPa時,Ag納米線在保持光線透過率損失很小的條件下薄膜阻值由3200Ω/□可優(yōu)化至17Ω/□。薄膜電極導電能力的提高主要源于在較高退火溫度和壓力雙重作用下納米線外層包裹的PVP層的去除,實現(xiàn)了納米線交叉點互焊與互聯(lián)。研究了未處理和預處理工藝對Ag納米線電極上沉積的ZnO納米棒的形貌和場發(fā)射特性的影響。結果顯示:經預處理的透明電極表面沉積的ZnO呈有序棒狀排列,而未處理的樣品展現(xiàn)出無序形貌;場發(fā)射測量顯示納米線電極預處理方法可有效降低ZnO納米棒開啟場強。
【作者單位】: 福建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福州大學光電技術研究所;
【關鍵詞】: 銀納米線 透明電極 后處理優(yōu)化 場發(fā)射
【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2J01185) 福州市科技局項目(2014-G-81)
【分類號】:TB383.1
【正文快照】: 透明電極作為光電器件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已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14。在透明電極材料中最常采用的是磁控濺射工藝制備的氧化銦錫(ITO)薄膜,其在可見光波段透過率超過90%,方阻僅為10 ~ 30 ft/□。但IT0導電薄膜有公認的缺點:①采用溉射制備ITO薄膜需要高溫,使得器件襯底選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建平,郁祖湛,姚文華;氧化還原循環(huán)對Ag/γ-吡啶甲酸體系表面增強喇曼散射效應的影響[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年03期
2 黃天荃,劉新民,鮑培諦,伍鐵橋,周仲璧,劉世貴;草原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包涵體在Ag膠中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1992年04期
3 宋慶平;丁純梅;;殼聚糖Ag微球配合物抑菌性能的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1期
4 臧泠,劉春艷,任新民;陰離子吸附對Ag溶膠光學性質和表面增強拉曼散射的影響[J];化學學報;1994年06期
5 安然;用Ag/4A分子篩脫除天然氣中汞[J];工業(yè)催化;1995年03期
6 王晨;魏子章;呂永康;邢斌;王貴昌;;苯乙烯在Ag(111)和Ag(110)表面環(huán)氧化反應結構敏感性的理論研究(英文)[J];物理化學學報;2013年04期
7 董永平,黃碧霞,岳軍;Ag~+在照相明膠不同分子量組分中的分布[J];化學物理學報;2003年01期
8 胡金山;王歡;劉利;崔文權;梁英華;;高效Ag@ AgBr等離子體光催化劑的制備及可見光活性研究[J];分子催化;2013年05期
9 楊劍瑜,胡望宇;Ag低指數(shù)表面非諧效應的分子動力學模擬[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5年11期
10 李東芹,黃碧霞,岳軍,周濤;明膠與Ag~+相互作用的XPS研究[J];感光科學與光化學;200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斌;陶濤;劉前前;黃偉;游效曾;;線性和V型噻吩基-2-三氮唑橋連配體的Ag配合物的固體電導率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8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2 牟德海;閆世平;舒永紅;宋海青;;~(110m)Ag在大亞灣表層沉積物上的吸附和解吸[A];全國放射性流出物和環(huán)境監(jiān)測與評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3 曹靖;謝華;馬成海;郭端燕;尚可霞;劉家成;;新型三氮唑類Ag配合物的自組裝結構[A];全國第十四屆大環(huán)化學暨第六屆超分子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專輯[C];2008年
4 蔣昌忠;;Ag和Ni離子注入石英玻璃形成納米晶體的比較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核物理大會論文集[C];2000年
5 賈淑果;劉平;任鳳章;田保紅;鄭茂盛;周根樹;;微量Ag對Cu-Cr合金時效性能的影響[A];2006年全國功能材料學術年會專輯[C];2006年
6 李群祥;楊金龍;李永慶;汪克林;;C_(60)在Ag(111)表面的STM圖像理論模擬[A];第五屆全國STM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8年
7 黃儉根;王銀鋒;李佳;周光培;;Ag(Ⅰ)、Cu(Ⅰ)氮氧自由基配合物鐵磁性偶合作用的理論研究[A];中國化學會2013年中西部地區(qū)無機化學化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8 朱超;張遠芳;;Ag功能性混合溶膠薄膜的抗紅外隔熱性能[A];2007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7年
9 趙東林;鄭重;李霞;;Ag納米粒子及Ag納米線在碳納米管上的沉積和填充[A];2006年全國功能材料學術年會專輯[C];2006年
10 范麗恒;王珂;倪忠斌;劉曉亞;陳明清;;特殊形態(tài)微球原位固載Ag納米粒子[A];2007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姚麗艷;哈航集團與美國AG公司簽訂合作協(xié)議[N];中國航空報;2005年
2 張小巍;哈航集團與美國AG公司合作結碩果[N];中國航空報;2006年
3 吳靜淼;攜手香格里拉及AG 嘉里建設重啟天津項目[N];中國房地產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楊春杰;Ag納米粒子與溶致液晶構建無機/有機雜合體的分子模擬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陳亞杰;Ag(Au)納米粒子在分級結構氧化物半導體上的沉積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3 李尚禹;PAN納米纖維膜及其載Ag復合物性能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4 王麗娜;Ag摻雜ZnO薄膜及納米結構的Raman特性[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霍華杰;Ag助劑對鐵基費托催化劑相變及催化性能的影響[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2 鄭雪姣;AG職業(yè)技術學院輔導員激勵管理研究[D];安徽大學;2013年
3 楊菊華;吡啶基膦配體與Ag(Ⅰ)配合物的設計合成及其性質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4 王旭恒;不同載體負載聚苯胺吸附還原銀離子(Ag~+)的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4年
5 游維順;AG公司生產和運輸綜合成本優(yōu)化[D];華東理工大學;2014年
6 智麗麗;Ag原子和水分子吸附在二氧化硅團簇上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7 陸丁;Ag原子在TiO_2(11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8 梁艷;雙吡啶吡咯三齒配體雙和三核Ag(Ⅰ)配合物合成及結構表征[D];中南大學;2013年
9 王博琳;正面半球型Ag納米粒子對硅薄膜光吸收效率影響的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4年
10 張巍;噻唑雙硫醚配體的Ag~I配位化學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9600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960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