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材料論文 >

原位亞微米顆粒增強Al-Mg-Si-O系復合材料及其超塑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30 14:04

  本文關(guān)鍵詞:原位亞微米顆粒增強Al-Mg-Si-O系復合材料及其超塑性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原位合成 亞微米SiO_2顆粒 顯微組織 拉伸性能


【摘要】:本文采用熔體直接反應(yīng)法結(jié)合高速剪切分散工藝,以亞微米Si02顆粒與Al-Mg-Si合金熔體反應(yīng)制備了原位亞微米顆粒增強Al-Mg-Si-O系復合材料,系統(tǒng)分析了復合材料的反應(yīng)過程及反應(yīng)產(chǎn)物,研究了Si02顆粒添加量、T6熱處理及多向鍛造(MF)變形對復合材料顯微組織及拉伸性能的影響,并通過單向高溫拉伸試驗研究了復合材料的超塑性。亞微米SiO2顆粒與Al-2.53Mg-1.47Si熔體合金原位反應(yīng)生成亞微米MgAl2O4增強顆粒,基體則由α-Al、Mg2Si及Si相組成。SiO2顆粒的添加對基體中α-Al具有細化作用。SiO2添加量較少時(≤1 vol.%), α-A1枝晶細化效果明顯,晶界處僅存在少量MgAl2O4團聚。但隨著SiO2添加量的進一步增加,晶界處MgAl2O4團聚逐漸增多,α-Al枝晶并未進一步明顯細化。添加1 vol.%SiO2所制備復合材料中α-Al枝晶尺寸較小,MgAl2O4團聚較少,顯微組織最優(yōu)。T6熱處理可有效改善復合材料中Mg2Si相的形貌。經(jīng)過T6熱處理后,晶界處網(wǎng)狀分布的Mg2Si變?yōu)榧毿∏驙、橢球狀,最大尺寸約為8μm。多向鍛造則可促使Mg2Si顆粒均勻分布于基體中,同時使晶界處亞微米MgAl2O4團聚得到一定程度改善。隨著SiOz顆粒添加量的提高,復合材料的抗拉強度增大,伸長率減小。相較于Al-2.53Mg-1.47Si合金,SiO2添加量為0.5、1、2、3 v01.%時復合材料抗拉強度依次提高了9.2%、18.4%、23.7%和26.1%,伸長率則依次降低了6.5%、12.4%、32.8%和59.5%。經(jīng)T6熱處理及多向鍛造后,添加1 vol.%SiO2所制備的復合材料伸長率可達19.83%,較鑄態(tài)時提高313.9%,斷裂方式也由鑄態(tài)時的脆韌混合斷裂轉(zhuǎn)化為完全韌性斷裂。以不同變形條件對T6+MF態(tài)1 vol.%SiO2復合材料進行高溫拉伸試驗表明:隨著溫度升高、應(yīng)變速率降低,變形最大真應(yīng)力值減小,伸長率增大。在560℃,10-4 s-1條件下復合材料的伸長率可達126%。特征參數(shù)m值隨溫度提高而增大,試驗溫度范圍內(nèi)m值均小于0.3,但進一步升高溫度,m值可能繼續(xù)增大。特征參數(shù)Q值遠大于A1的自擴散激活能,可推斷這是高溫拉伸過程中動態(tài)再結(jié)晶所引發(fā)的晶界滑動變形機制在起作用。復合材料高溫拉伸斷口主要由韌窩構(gòu)成,呈延性斷裂特征。韌窩尺寸及形貌隨溫度降低與應(yīng)變速率增大而逐漸變小變淺。斷裂過程中發(fā)生了空洞的形核、長大與連接?斩炊嘈纬捎诰Ы绮灰(guī)則處,隨著高溫變形的進行,空洞尺寸不斷增大,空洞長大機制也由擴散控制逐漸轉(zhuǎn)變?yōu)閼?yīng)變控制為主。
【關(guān)鍵詞】:原位合成 亞微米SiO_2顆粒 顯微組織 拉伸性能
【學位授予單位】:江蘇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B33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緒論11-26
  • 1.1 選題背景11-12
  • 1.2 原位PRAMCs概述12-18
  • 1.2.1 PRAMCs概述12-13
  • 1.2.2 原位PRAMCs的特點及性能13-15
  • 1.2.3 原位PRAMCs的制備工藝15-17
  • 1.2.4 原位亞微米PRAMCs的顆粒分散工藝17-18
  • 1.3 超塑性綜述18-22
  • 1.3.1 超塑性概念及特征18-20
  • 1.3.2 超塑性研究歷程20-21
  • 1.3.3 超塑性應(yīng)用與發(fā)展趨勢21-22
  • 1.4 PRAMCs超塑性22-25
  • 1.4.1 PRAMCs超塑性研究進展22-23
  • 1.4.2 PRAMCs超塑性變形機制23-24
  • 1.4.3 PRAMCs超塑性發(fā)展方向24-25
  • 1.5 課題研究內(nèi)容25-26
  • 第二章 試驗材料及試驗方法26-33
  • 2.1 試驗材料及反應(yīng)體系設(shè)計26-28
  • 2.1.1 基體材料26-27
  • 2.1.2 增強體材料27-28
  • 2.2 試驗主要設(shè)備28-30
  • 2.2.1 熔煉及輔助設(shè)備28-29
  • 2.2.2 粉末預處理設(shè)備29
  • 2.2.3 鍛造及熱處理設(shè)備29-30
  • 2.2.4 高溫拉伸設(shè)備30
  • 2.3 材料分析測試方法30-33
  • 2.3.1 金相組織分析(OM)30
  • 2.3.2 掃描電鏡(SEM)及能譜分析(EDS)30-31
  • 2.3.3 X射線衍射分析31
  • 2.3.4 常溫拉伸試驗31
  • 2.3.5 單向高溫拉伸試驗31-33
  • 第三章 復合材料組織及性能33-50
  • 3.1 引言33
  • 3.2 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加工藝33-36
  • 3.2.1 亞微米SiO_2粉末預處理33-34
  • 3.2.2 熔體直接反應(yīng)結(jié)合刀片高速剪切工藝34-35
  • 3.2.3 熱處理及鍛造工藝35-36
  • 3.3 復合材料相組成及反應(yīng)過程熱力學分析36-39
  • 3.4 復合材料微觀組織研究39-43
  • 3.4.1 SiO_2顆粒添加量對鑄態(tài)復合材料微觀組織的影響39-41
  • 3.4.2 T6熱處理對復合材料微觀組織的影響41-42
  • 3.4.3 多向鍛造對復合材料微觀組織的影響42-43
  • 3.5 復合材料常溫拉伸性能研究43-48
  • 3.5.1 SiO_2顆粒添加量對鑄態(tài)復合材料常溫拉伸性能的影響43-45
  • 3.5.2 T6熱處理及鍛造對復合材料常溫拉伸性能的影響45-46
  • 3.5.3 SiO_2顆粒添加量對鑄態(tài)復合材料拉伸斷口形貌的影響46-47
  • 3.5.4 T6熱處理及多向鍛造對復合材料斷口形貌的影響47-48
  • 3.6 本章小結(jié)48-50
  • 第四章 復合材料超塑性研究50-62
  • 4.1 引言50
  • 4.2 高溫拉伸真實應(yīng)力-應(yīng)變曲線特征分析50-54
  • 4.3 特征參數(shù)m值分析54-56
  • 4.4 特征參數(shù)Q值分析56-57
  • 4.5 高溫拉伸斷口形貌及斷裂機制分析57-60
  • 4.6 本章小結(jié)60-62
  • 第五章 主要結(jié)論62-64
  • 參考文獻64-70
  • 致謝70-71
  •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7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在;蘇中地;張洪軍;黃震;;香煙燃燒產(chǎn)生的亞微米顆粒物動態(tài)粒徑譜特征[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8年02期

2 隋建才;杜云貴;劉藝;張金倫;尹光志;;100MW鍋爐NaOH顆粒生成的數(shù)值模擬[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09年07期

3 屈成銳;徐斌;吳健;劉建新;王學濤;;O_2/CO_2氣氛下O_2濃度對燃煤PM_(2.5)形成的影響[J];燃料化學學報;2013年03期

4 隋建才;徐明厚;杜云貴;劉藝;;燃煤過程中亞微米顆粒生成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熱能動力工程;2008年03期

5 趙毅;沈艷梅;;燃煤過程中亞微米顆粒物形成及防治的研究進展[J];潔凈煤技術(shù);2008年05期

6 羅銳;劉石;;應(yīng)用顯微全息方法對微槽流動中亞微米顆粒的追蹤(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12年02期

7 黎春梅;柳朝暉;鄭楚光;;燃煤過程亞微米顆粒形成過程的模擬[J];燃燒科學與技術(shù);2007年06期

8 孫在;黃震;王嘉松;;亞微米顆粒物的沉積與凝并的模擬與實驗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7年10期

9 王春芬;黃寧康;張海峰;張永輝;;CuCl~+注入α-Al_2O_3晶體退火后表面亞微米顆粒的形成情況研究[J];材料開發(fā)與應(yīng)用;2008年06期

10 汪應(yīng)紅;王群英;付曉恒;;燃煤過程礦物質(zhì)形態(tài)對亞微米顆粒釋放的影響[J];煤炭轉(zhuǎn)化;201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孫在;黃震;王嘉松;;室內(nèi)ETS亞微米顆粒物的數(shù)量粒徑譜與質(zhì)量粒徑譜演變[A];第九屆全國氣溶膠會議暨第三屆海峽兩岸氣溶膠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記者 張興剛;表層過濾高效分離亞微米顆粒[N];中國化工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魏鳳;燃煤亞微米顆粒的形成和團聚機制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2 隋建才;燃煤過程中亞微米顆粒形成與排放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3 孟韻;煤燃燒過程中有害元素和亞微米顆粒物排放與控制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郭亮;準東煤粉燃燒過程顆粒物生成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2 王浩;原位亞微米顆粒增強Al-Mg-Si-O系復合材料及其超塑性研究[D];江蘇大學;2016年

3 占中華;礦物特性對燃煤亞微米顆粒物排放特性影響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鄒紅果;燃煤過程中亞微米顆粒形成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5 魏麗君;燃煤過程中亞微米顆粒凝并過程矩方法模擬[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6 李洋;霧霾排放源亞微米顆粒物熱泳沉積機理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2年

7 張佳晨;上海、杭州大氣亞微米顆粒物的吸濕性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8 曾磊峗;生物質(zhì)渦旋燃燒飛灰顆粒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

本文編號:59453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59453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893d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