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氫鍵適用于柔性傳感器的碳增強自修復材料的研制
發(fā)布時間:2021-07-15 15:26
適用于柔性傳感器的聚合物材料在軍工、醫(yī)療、制造業(yè)等領域應用廣泛,但是這些材料在使用過程中由于形變易產生微裂紋,影響材料使用壽命。將“自修復技術”引入到聚合物材料中可以使產生的裂紋自我修復,延長材料使用壽命。聚合物自修復機制有很多種,其中基于動態(tài)氫鍵的本征型自修復聚合物可實現(xiàn)快速、多次的自修復,工藝簡單,應用性強,為我們從分子設計角度構筑復合材料提供了思路和理論指導。柔性應變傳感器隨著柔性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是其反復使用可能會引起器件電學性能受損甚至失效,那么,實現(xiàn)裂紋或斷面的自修復進而修復材料的電性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制備適用于柔性傳感器件的基于氫鍵的兼顧力學性能的自修復聚合物,是本論文的研究內容。本論文利用脂肪多酸和多胺縮合的低聚物作為基礎的反應物,通過在反應體系中引入碳纖維(簡稱CFs)、碳納米管(簡稱CNTs)、氧化石墨烯(簡稱GO)三類能夠提高力學性能的碳材料制備出適用于不同應用領域的六類自修復碳復合材料,并在其中選擇適用于高拉伸強度和高拉伸應變的兩類材料進行自修復柔性應變傳感器的制備,具體研究內容如下:(一)碳纖維增強自修復材料的研制通過在低聚物與尿素的反...
【文章來源】: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4?Dry制備的樣品測試照片【351??Figure?1-4?Test?photos?of?samples?prepared?by?Dry【35】??
?1緒論???圖1-3自修復環(huán)氧涂層的光學顯微鏡圖【31】??Figure?1-3?Optical?microscope?images?of?self-healing?epoxy?coatings?[311??基于微膠囊的自修復技術可以快速、有效地對裂紋進行修復。目前,該技術在混凝??土材料和有機涂層材料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由于微膠囊在基體中分散難以做到非常??均勻,如果某一區(qū)域的微膠囊量分布較少,此區(qū)域產生較小的裂紋就很難修復,并且當??修復劑從膠囊中流出時,膠囊體本身就形成一個空隙,可能對材料的整體性能有所影??響,因此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有所局限[32]。??1.2.1.2基于中空纖維的自修復機制??基于中空纖維的自修復機制與微膠囊自修復機制的修復原理相似,在修復過程中,??利用中空纖維作為放置修復劑的微容器放于基體材料中,當材料受損進而導致微容器破??損,使得修復劑流出到達受損位置,起到修復材料的作用。在多數(shù)的研宄中,基于中空??纖維自修復機制的材料比基于微膠囊自修復機制的材料研宄的少,這可能與中空纖維的??制備工藝難度更大更繁瑣有關[33】。目前基于中空纖維的自修復機制已經由單一纖維發(fā)展??到三維中空纖維,這樣可以為修復劑提供更多的存儲空間,并且可實現(xiàn)材料的多次修??復。因此相較于微膠囊,基于中空纖維是一種應用前景更為廣闊的自修復方法,應用也??更為廣泛[34]。??1996年,Dry等[35]最先將運用在混凝土基體中的中空纖維方法應用在聚合物基體??中,其通過埋植技術把裝有單組分的氰基丙烯酸酯或者雙組分的環(huán)氧樹脂粘合劑的中空??玻璃纖維置于聚合物復合材料的基體內部,當基體材料受損后裂紋擴展使中空纖維
空纖維類自修復技術可實現(xiàn)對材料基體的修復,而且也證明了恢復的材??料性能強度很高,但是該方法只可實現(xiàn)基體同一部位單次斷裂一修復循環(huán),一旦空芯纖??維斷裂導致內容物流出,實現(xiàn)修復后,該處基體便不再具有自修復功能,需進一步改??進,因此,三維中空纖維類自修復材料開始迅速發(fā)展,其試圖模仿生物系統(tǒng)通過微血管??網絡將一種或多種修復劑輸送到受損區(qū)域的能力實現(xiàn)材料的多次修復[39]。??Toohey?KS等采用單脈管網絡首次將微脈管自修復技術引入到環(huán)氧樹脂基體中,??該類型自修復材料結構示意圖如圖1-5所示,四點彎曲試驗表明,該材料體系可達到在??同一損傷部位的7次自修復,與埋植空芯纖維的單次修復相比,微脈管結構的修復效果??顯著改善。微脈管網絡體系較空芯纖維體系具有更強的可控性,例如可以通過建立響應??體系使修復劑能自發(fā)地由含量多的脈管擴散到修復劑已被消耗的脈管中,從而實現(xiàn)修復??劑的自補充,達到更多次的修復循環(huán)。近年來,在制造微血管網絡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尤其是利用3D打印技術進行微流體裝置功能性自我修復材料和涂層的生產。G.??Postiglione等[44]通過3D打印制造了三種具有嵌入多個獨立微血管網絡的自修復聚合物??材料,確定了微通道密度和不同網絡設計對自修復效率的影響。??圖1-5具有3D微血管網絡的自修復材料結構示意圖[4()]??Figure?1-5?Schematic?diagram?of?self-healing?materials?with?the?3D?microvascular?network??基于中空纖維的自修復技術目前主要應用在瀝青材料和樹脂材料中,但是如今有關??中空纖維及微脈管自修復材料的研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異氰酸酯型微膠囊自修復涂料的研究進展[J]. 劉文俊,程原,趙本波,李治韜,鄧平. 聚氨酯工業(yè). 2020(02)
[2]碳纖維增強水泥基復合材料的制備及熱電性能研究[J]. 謝金,楊偉軍. 功能材料. 2020(04)
[3]碳納米管纖維及其傳感器力電性能實驗研究[J]. 萬山秀,王紅艷,楊慶生. 應用力學學報. 2020(02)
[4]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吸附材料的研究進展[J]. 王建坤,蔣曉東,郭晶,楊連賀. 紡織學報. 2020(04)
[5]柔性可穿戴電子應變傳感器的研究現(xiàn)狀與應用[J]. 彭軍,李津,李偉,常勝男,劉皓. 化工新型材料. 2020(01)
[6]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在主要應用領域的突破方向與技術進展[J]. 羅益鋒. 高科技纖維與應用. 2019(06)
[7]彈性敏感材料與傳感器件[J]. 李法利,李晟斌,曹晉瑋,劉宜偉,尚杰,李潤偉. 材料導報. 2020(01)
[8]環(huán)氧樹脂/氧化石墨烯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性能[J]. 趙玉真,趙陽,郭準. 現(xiàn)代塑料加工應用. 2019(06)
[9]用于電阻式柔性應變傳感器的導電聚合物復合材料研究進展[J]. 任秦博,王景平,楊立,李翔,王學川. 材料導報. 2020(01)
[10]鈣釩青銅/碳納米管復合材料的制備及電化學性能[J]. 劉建,杜海會,孫田將,年慶舜,李海霞,陶占良. 高等學;瘜W學報. 2019(12)
博士論文
[1]高力學強度自修復聚合物材料的構筑及功能[D]. 王曉晗.吉林大學 2019
[2]芳綸/氮化硼增強自修復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 邢麗欣.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6
[3]氧化石墨烯含氧官能團的催化性能和化學修飾[D]. 張光輝.天津大學 2015
[4]含納米組元界面相對碳纖維/環(huán)氧復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響[D]. 趙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基于多重可逆作用自修復彈性體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 程波.華南理工大學 2019
[2]碳納米管/天然橡膠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 郭昌.青島科技大學 2018
[3]基于石墨烯微膠囊的瀝青自修復復合材料研究[D]. 韓珊.天津工業(yè)大學 2018
[4]乙烯基酯樹脂/改性碳纖維復合材料制備及性能研究[D]. 張修平.長春工業(yè)大學 2016
[5]碳納米管的表面修飾及氣敏性研究[D]. 楊穎.黑龍江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285970
【文章來源】: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4?Dry制備的樣品測試照片【351??Figure?1-4?Test?photos?of?samples?prepared?by?Dry【35】??
?1緒論???圖1-3自修復環(huán)氧涂層的光學顯微鏡圖【31】??Figure?1-3?Optical?microscope?images?of?self-healing?epoxy?coatings?[311??基于微膠囊的自修復技術可以快速、有效地對裂紋進行修復。目前,該技術在混凝??土材料和有機涂層材料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由于微膠囊在基體中分散難以做到非常??均勻,如果某一區(qū)域的微膠囊量分布較少,此區(qū)域產生較小的裂紋就很難修復,并且當??修復劑從膠囊中流出時,膠囊體本身就形成一個空隙,可能對材料的整體性能有所影??響,因此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有所局限[32]。??1.2.1.2基于中空纖維的自修復機制??基于中空纖維的自修復機制與微膠囊自修復機制的修復原理相似,在修復過程中,??利用中空纖維作為放置修復劑的微容器放于基體材料中,當材料受損進而導致微容器破??損,使得修復劑流出到達受損位置,起到修復材料的作用。在多數(shù)的研宄中,基于中空??纖維自修復機制的材料比基于微膠囊自修復機制的材料研宄的少,這可能與中空纖維的??制備工藝難度更大更繁瑣有關[33】。目前基于中空纖維的自修復機制已經由單一纖維發(fā)展??到三維中空纖維,這樣可以為修復劑提供更多的存儲空間,并且可實現(xiàn)材料的多次修??復。因此相較于微膠囊,基于中空纖維是一種應用前景更為廣闊的自修復方法,應用也??更為廣泛[34]。??1996年,Dry等[35]最先將運用在混凝土基體中的中空纖維方法應用在聚合物基體??中,其通過埋植技術把裝有單組分的氰基丙烯酸酯或者雙組分的環(huán)氧樹脂粘合劑的中空??玻璃纖維置于聚合物復合材料的基體內部,當基體材料受損后裂紋擴展使中空纖維
空纖維類自修復技術可實現(xiàn)對材料基體的修復,而且也證明了恢復的材??料性能強度很高,但是該方法只可實現(xiàn)基體同一部位單次斷裂一修復循環(huán),一旦空芯纖??維斷裂導致內容物流出,實現(xiàn)修復后,該處基體便不再具有自修復功能,需進一步改??進,因此,三維中空纖維類自修復材料開始迅速發(fā)展,其試圖模仿生物系統(tǒng)通過微血管??網絡將一種或多種修復劑輸送到受損區(qū)域的能力實現(xiàn)材料的多次修復[39]。??Toohey?KS等采用單脈管網絡首次將微脈管自修復技術引入到環(huán)氧樹脂基體中,??該類型自修復材料結構示意圖如圖1-5所示,四點彎曲試驗表明,該材料體系可達到在??同一損傷部位的7次自修復,與埋植空芯纖維的單次修復相比,微脈管結構的修復效果??顯著改善。微脈管網絡體系較空芯纖維體系具有更強的可控性,例如可以通過建立響應??體系使修復劑能自發(fā)地由含量多的脈管擴散到修復劑已被消耗的脈管中,從而實現(xiàn)修復??劑的自補充,達到更多次的修復循環(huán)。近年來,在制造微血管網絡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尤其是利用3D打印技術進行微流體裝置功能性自我修復材料和涂層的生產。G.??Postiglione等[44]通過3D打印制造了三種具有嵌入多個獨立微血管網絡的自修復聚合物??材料,確定了微通道密度和不同網絡設計對自修復效率的影響。??圖1-5具有3D微血管網絡的自修復材料結構示意圖[4()]??Figure?1-5?Schematic?diagram?of?self-healing?materials?with?the?3D?microvascular?network??基于中空纖維的自修復技術目前主要應用在瀝青材料和樹脂材料中,但是如今有關??中空纖維及微脈管自修復材料的研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異氰酸酯型微膠囊自修復涂料的研究進展[J]. 劉文俊,程原,趙本波,李治韜,鄧平. 聚氨酯工業(yè). 2020(02)
[2]碳纖維增強水泥基復合材料的制備及熱電性能研究[J]. 謝金,楊偉軍. 功能材料. 2020(04)
[3]碳納米管纖維及其傳感器力電性能實驗研究[J]. 萬山秀,王紅艷,楊慶生. 應用力學學報. 2020(02)
[4]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吸附材料的研究進展[J]. 王建坤,蔣曉東,郭晶,楊連賀. 紡織學報. 2020(04)
[5]柔性可穿戴電子應變傳感器的研究現(xiàn)狀與應用[J]. 彭軍,李津,李偉,常勝男,劉皓. 化工新型材料. 2020(01)
[6]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在主要應用領域的突破方向與技術進展[J]. 羅益鋒. 高科技纖維與應用. 2019(06)
[7]彈性敏感材料與傳感器件[J]. 李法利,李晟斌,曹晉瑋,劉宜偉,尚杰,李潤偉. 材料導報. 2020(01)
[8]環(huán)氧樹脂/氧化石墨烯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性能[J]. 趙玉真,趙陽,郭準. 現(xiàn)代塑料加工應用. 2019(06)
[9]用于電阻式柔性應變傳感器的導電聚合物復合材料研究進展[J]. 任秦博,王景平,楊立,李翔,王學川. 材料導報. 2020(01)
[10]鈣釩青銅/碳納米管復合材料的制備及電化學性能[J]. 劉建,杜海會,孫田將,年慶舜,李海霞,陶占良. 高等學;瘜W學報. 2019(12)
博士論文
[1]高力學強度自修復聚合物材料的構筑及功能[D]. 王曉晗.吉林大學 2019
[2]芳綸/氮化硼增強自修復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 邢麗欣.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6
[3]氧化石墨烯含氧官能團的催化性能和化學修飾[D]. 張光輝.天津大學 2015
[4]含納米組元界面相對碳纖維/環(huán)氧復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響[D]. 趙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基于多重可逆作用自修復彈性體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 程波.華南理工大學 2019
[2]碳納米管/天然橡膠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 郭昌.青島科技大學 2018
[3]基于石墨烯微膠囊的瀝青自修復復合材料研究[D]. 韓珊.天津工業(yè)大學 2018
[4]乙烯基酯樹脂/改性碳纖維復合材料制備及性能研究[D]. 張修平.長春工業(yè)大學 2016
[5]碳納米管的表面修飾及氣敏性研究[D]. 楊穎.黑龍江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2859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28597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