鈷—雜原子摻雜碳復合氧還原納米電催化劑的設計與構筑
【學位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O643.36;TB383.1
【部分圖文】:
鋰空氣和鋅空氣電池是目前研究的主流。其中,Li-air 電池是討論最多也最負爭議。鋰很活潑,很容易與空氣或水的反應,點燃易燃有機電解質。另一方面有限的鋰資源只分布在澳大利亞和智利特殊的天然礦藏中[28],增加了 Li-air 電池的成本。因此,即便具有極高的理論比能量密度(~5200Whkg-1)[29],安全和經濟問題極大地限制了 Li-air 電池大規(guī)模的實際商業(yè)化。即使理論能量密度(~1084Wh·kg-1)低于 Li-air 電池,但是礦藏量大,安全性高,平衡電位低,放電電壓平穩(wěn),使用壽命長等優(yōu)點進一步保證了鋅空氣電池的蓬勃發(fā)展,并為能源需求提供巨大的市場。
圖 1-2 PEMFC 的結構組成示意圖。Figure 1-2.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PEMFC. PEMFC 商業(yè)化進程中,遇到了很多挑戰(zhàn),特別是與陽極的 HOR 相慢速率的的 ORR 動力學,是提升 PEMFC 效率急需攻克的最大壁們對于氧氣的電化學催化的控制能力仍然受到限制。這種緩慢的 要由于在電極表面的對于 O2的吸附,O-O 鍵的活化、斷裂以及去氧化物[41],而 O-O 的鍵能很大,計算結果表明 O2的解離所需的能為了提高 ORR 的動力學,一種方法是貴金屬的催化劑(例如 Pt)負增加了能量轉換裝置的成本。美國能源部(DOE)2007 年的研究基催化劑層占燃料電池堆成本的 56%。因此,必須改進催化劑的 弱對貴金屬的依賴性。另一方面,在腐蝕性環(huán)境下的長期穩(wěn)定性依,運行過程中鉑金屬顆粒團聚、碳基體的氧化、脫落引起的快速老題,仍然困擾著學者們。據(jù)美國能源部測試,燃料電池汽車陰極上為 0.4 mgPtcm2,甚至更多,令人失望的是,催化劑的穩(wěn)定性仍然
帶有親水、疏水兩性官能團的分子,以表面活性劑以及嵌段共聚物為代用于合成有序多孔碳納米結構有效的的軟模板。到目前為止,通過使用-嵌段-聚(環(huán)氧乙烷)(PS-b-PEO),聚異丁烯-嵌段-PEO(PIB-b-PEO-聚(4-乙烯基吡啶)(PS-b-P4VP)PEO-嵌段-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A)等高分子嵌段共聚物[50]作為軟模板,已經成功制備出孔徑為 10介孔材料。但是,這些模板主要用于制備微米級別的薄膜或不規(guī)則形狀由于制備過程都基于溶劑蒸發(fā),并不適用于制備中孔碳球。Yamauchi[51]通過使用高分子量嵌段聚合物 PS-b-PEO 的膠束作為模板種用于制備具有大中孔尺寸(高達 16nm)的 N 摻雜中孔碳球(NMC方法。合成的關鍵是使用在反應溶液中穩(wěn)定的多巴胺/聚苯乙烯-嵌段-烷)(DA/PS-b-PEO)復合膠束。多巴胺分子的聚合并且進一步與 PS-的共組裝形成 PDA/PS-b-PEO 復合球體,隨后在碳化過程中除去模板兼 PS-b-PEO 膠束,使中孔留在碳球中。這種相互聯(lián)通的多孔網絡結構,分子在催化劑表面吸附,加快反應物的擴散、促進電解質離子的運輸MCs 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 ORR 活性和穩(wěn)定性。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麗娟;在石墨及聚酞菁化合物電極上氧還原的電催化[J];催化學報;1988年01期
2 吳智遠;周運鴻;高榮;;二氧化錳對氧還原的電催化行為[J];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年03期
3 郝佳瑜;劉易斯;李文章;李潔;;形貌可控的鉑類貴金屬氧還原電催化劑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2019年01期
4 杜誠;高小惠;陳衛(wèi);;銅基非貴金屬氧還原電催化劑的研究進展(英文)[J];催化學報;2016年07期
5 王瀛;張麗敏;胡天軍;;金屬空氣電池陰極氧還原催化劑研究進展[J];化學學報;2015年04期
6 黃幼菊;李偉善;黃青丹;李偉;張慶龍;蔣臘生;;氫鉬青銅對鉑催化氧還原反應的促進作用[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07年05期
7 余希立;李平;鄭俊生;吳云霞;周興貴;;不同微結構納米碳纖維電極的氧還原性能[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6期
8 苗鶴;薛業(yè)建;周旭峰;劉兆平;;石墨烯基氧還原催化劑在金屬空氣電池中的應用[J];化學進展;2015年07期
9 陳潔;高建民;;摻雜碳材料用于氧還原反應中的研究進展[J];廣州化工;2015年21期
10 楊偉;陳勝洲;鄒漢波;林維明;;氮摻雜非貴金屬氧還原催化劑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2010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柏辰;氮摻雜碳氧還原催化劑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8年
2 鄧怡杰;高性能碳基非貴金屬催化劑的制備及氧還原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8年
3 張曉華;非貴金屬氧還原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氧還原歷程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2018年
4 曾黎明;基于氧還原和析出反應的金屬復合催化劑設計和制備[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2018年
5 趙宇;新型碳基無金屬氧還原電催化劑的制備及其作用機理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6 Syed Shoaib Ahmad Shah;金屬有機框架(MOF)衍生的非貴金屬氧還原催化劑的研究[D];重慶大學;2018年
7 艾可龍;非貴金屬氧還原反應催化劑的可控制備及催化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8年
8 王海濤;鈷、鐵改性氮摻雜碳基氧還原電催化劑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8年
9 張雙雙;非鉑類高效氧還原催化劑設計及性能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10 崔超男;電化學二氧化碳還原和氧還原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天津大學;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小利;生物質基碳材料的制備及其氧還原的研究[D];重慶大學;2018年
2 袁慧;鈷酸鎳納米材料的制備及氧還原反應性能的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8年
3 劉少君;鈷—雜原子摻雜碳復合氧還原納米電催化劑的設計與構筑[D];武漢理工大學;2018年
4 陳思聰;共價三嗪框架負載過渡金屬氧化物在氧還原反應中的應用[D];天津大學;2018年
5 彭祥鳳;等離子體可控制備金屬氧化物及氧還原性能研究[D];天津大學;2018年
6 蒙紫薇;自負載Fe-N-C氧還原電催化劑的設計制備及性能研究[D];北方民族大學;2019年
7 王書敬;多元金屬/碳納米管復合材料的制備及電催化性能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7年
8 嚴萍;Fe_3C(Co)/N摻雜碳復合物的制備與電催化氧還原的性能研究[D];安徽大學;2019年
9 鐘文華;基于甲殼素的高性能氧還原電催化劑的制備與性能研究[D];深圳大學;2018年
10 張向春;含氮高分子的設計合成及其構建氧還原催化劑的研究[D];深圳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8751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75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