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MS法測定添食金屬納米顆粒后家蠶組織中的金屬含量
本文選題:家蠶 +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zhì)譜(ICP-MS); 參考:《質(zhì)譜學報》2017年02期
【摘要】:為研究添食金屬或金屬氧化物納米顆粒后家蠶體內(nèi)金屬元素含量的變化規(guī)律,建立了微波消解結(jié)合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zhì)譜(ICP-MS)測定家蠶血液、中腸和絲腺中Cu和Ti元素含量的方法。實驗中分別給5齡3天家蠶喂食濃度為500.00mg/L納米Cu和納米TiO2懸浮液;72h后,剪破家蠶腹足收集家蠶血淋巴,并解剖收集中腸和絲腺。實驗發(fā)現(xiàn),Cu和Ti元素的標準曲線呈良好的線性關(guān)系,相關(guān)系數(shù)分別為0.999 95和0.999 89,兩種元素的加標回收率均在96.6%~105.4%之間,相對標準偏差RSD小于3.7%。結(jié)果表明,對于納米TiO2實驗組,家蠶血液和絲腺中的Ti元素含量與空白組相比變化不大,而中腸的Ti元素含量明顯增加為(181.46±9.58)μg/g,約為空白組含量(63.39±6.44)μg/g的3倍(p0.05);在納米Cu組中,家蠶血液中的Cu元素含量有輕微的變化,而中腸和絲腺中的含量增加較多,分別為(82.73±1.72)μg/g和(3.88±0.17)μg/g,約為空白組含量(11.68±0.46)μg/g和(1.77±0.26)μg/g的7和2倍(p0.05)。該方法可準確地檢測喂食納米顆粒后,家蠶組織中的金屬元素含量及其變化,可為進一步研究家蠶的納米生物效應提供有力支持。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metal element content in silkworm after feeding metal or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microwave digestion combined with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ilkworm blood. Methods for the content of Cu and Ti in midgut and silk gland. In the experiment, the silkworm was fed with 500.00mg / L nano-Cu and nano-TiO2 suspension for 72 hours, and the hemolymph of silkworm was collected by cutting the abdominal foot of silkworm, and dissecting the midgut and silk gl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andard curves of Cu and Ti were linear,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999 95 and 0.999 89, respectively. The recoveries of the two elements were between 96. 6% and 105. 4%, an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was less than 3. 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Ti in blood and silk gland of silkworm showed little chang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content of Ti in midgu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 (181.46 鹵9.58) 渭 g / g, which was about 3 times of that in the blank group (63.39 鹵6.44) 渭 g / g (p0.05). The contents of Cu in the blood of silkworm were slightly changed, but the contents in midgut and silk gland were (82.73 鹵1.72) 渭 g / g and (3.88 鹵0.17) 渭 g / g,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7 and 2 times of those in the blank group (11.68 鹵0.46) 渭 g / g and (1.77 鹵0.26) 渭 g / g (p0.05) respectively. This method can accurately detect the contents and changes of metal elements in silkworm tissues after feeding nanoparticles, which can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silkworm nanoparticles.
【作者單位】: 江蘇科技大學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蠶業(yè)研究所農(nóng)業(yè)部蠶桑產(chǎn)品及食用昆蟲質(zhì)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
【基金】:江蘇特聘教授科研基金(蘇教師[2012]27)資助
【分類號】:Q5-33;TB383.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尚志遠,梁昭燕;聲致生物學效應[J];物理;1992年03期
2 郭慶功,馬雪蓮;影響瞬態(tài)電磁生物效應實驗重復性的要素[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1期
3 郭鷂;漫談電磁輻射生物效應[J];疾病控制雜志;2002年S1期
4 廖小麗;毫米波生物效應的水分子諧振機理[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5 張術(shù);儲智勇;雷呈祥;欒潔;;輻射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生物效應的研究進展[J];中國輻射衛(wèi)生;2009年02期
6 Лев Арамович Пирузян;高文義;毛學春;;生物效應的預測[J];世界科學;1981年05期
7 李惠慶,邵耀椿,王志躍,韓玖榮,劉新,戴國俊,田兆斌,殷實;激光對雞蛋的生物效應的實驗研究[J];激光雜志;1988年06期
8 譚輝玲;“神燈”輻射材料光譜特征及生物效應[J];自然雜志;1990年08期
9 孫家美,殷鎖敖,婁明連;磁場對育珠河蚌的生物效應初探[J];自然雜志;1991年01期
10 楊志煥;唐承功;王正國;姚德勝;劉正邦;陳田;;空氣沖擊波重復作用的生物效應[J];爆炸與沖擊;199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賈立立;徐波;馬淑梅;劉曉冬;;低劑量輻射生物效應[A];中國核科學技術(shù)進展報告(第二卷)——中國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8冊(輻射研究與應用分卷、同位素分卷、核農(nóng)學分卷)[C];2011年
2 王振中;殷志康;袁仕取;任耀輝;王勤;馮郁芬;黃麗清;;聚焦超聲輻照在體兔肝的生物效應Ⅱ——超微結(jié)耕變化[A];第四次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1986年
3 龐小峰;;微波的非熱生物效應的機理及特性[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4 常媛媛;;電磁生物效應及安全防護標準[A];2006北京地區(qū)高校研究生學術(shù)交流會——通信與信息技術(shù)會議論文集(上)[C];2006年
5 倪兵;李恭楚;李佳琦;壽文德;霍彥明;;超聲波對魏氏擬尾柱蟲的生物效應初探[A];動物學專輯——上海市動物學會1999年年會論文集[C];1999年
6 袁世斌;衛(wèi)增泉;蔡喜臣;梁劍平;陳衛(wèi)強;李強;李文建;黨秉榮;周光明;頡紅梅;王菊芳;溫小瓊;李興林;馮巖;馬秋峰;郝冀芳;高清祥;;重離子束輻照生物、藥物分子和細胞的質(zhì)量沉積效應[A];第十一屆全國核物理大會論文集[C];2000年
7 周宏余;劉少華;謝立青;鄧富國;丁曉紀;陸挺;;中低能離子在生物等效材料中的吸收計量研究[A];第一屆中國核技術(shù)及應用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摘要文集[C];2006年
8 居家奇;陳枕流;梁榮慶;陳大華;;使用光劑量評價照明的非視覺生物效應[A];中國科協(xié)第249次青年科學家論壇——照明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的量化觀測與評價報告文集[C];2012年
9 江丕棟;羅志勇;李兵;赫榮喬;;低磁場和微重力環(huán)境的生物效應[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16屆空間生命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劉義;蔣風雷;賴璐;;量子點不同層次生物效應[A];中國化學會成立80周年第十六屆全國化學熱力學和熱分析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王雪飛;揭開“離子生物效應”之謎[N];山西科技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羅容;枳實降血脂藥效組分生物效應評價方法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2 尹美強;磁化弧光等離子體對種子生物效應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嘉彬;基于生理體征的光生物效應照明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羅達;LED照明對人眼瞳孔和脈搏非視覺生物效應的影響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3 趙俊博;面向生物效應的紫外線燈電子鎮(zhèn)流技術(shù)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4 余彬彬;LED照明下的生物效應的研究[D];中國計量大學;2016年
5 谷運紅;低能離子生物效應生理、生化特性的若干研究[D];鄭州大學;2000年
6 王毓舒;Y公司紅外生物效應治療儀項目開發(fā)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年
7 匡玉標;脈沖微波輻照對大鼠海馬影響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皓楠;磁療用永磁磁源的定量分析與生物效應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9 陳慧黠;低頻電磁輻射對大鼠血液學方面的影響[D];電子科技大學;2006年
10 唐全民;硒和碲對螺旋藻的生物效應及其機制的光譜學研究方法初探[D];暨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1145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11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