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波-雙氧水聯(lián)合氧化處理連續(xù)碳纖維表面的研究
本文選題:超聲波 + 雙氧水。 參考:《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6期
【摘要】:使用超聲波聯(lián)合雙氧水的方法對連續(xù)碳纖維(CCF)進行不同時間的表面氧化處理,再以聚酰胺(PA)為基體,熱壓制備連續(xù)碳纖維增強聚酰胺樹脂復合材料。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PS)和X-射線衍射儀(XRD)對聯(lián)合氧化后的連續(xù)碳纖維表面進行分析表征,利用萬能實驗機對復合材料進行力學性能測試,結(jié)果表明:不同時間的超聲波-雙氧水聯(lián)合氧化處理都能增加連續(xù)碳纖維表面的粗糙程度和活性官能團數(shù)量,其中聯(lián)合氧化20 min后表面刻蝕效果比較顯著,羥基、羰基等含氧官能團質(zhì)量分數(shù)比未處理時提高79%和82%;連續(xù)碳纖維增強聚酰胺樹脂復合材料的層間剪切強度比未經(jīng)表面聯(lián)合氧化處理提高36.8%。綜合各項表征結(jié)果,20 min聯(lián)合氧化后的碳纖維綜合性能最優(yōu)。
[Abstract]:Continuous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amide resin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hot pressing with polyamide (PAA) as the matrix and continuous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amide resin (CCF) was oxidized by ultrasonic wave combined with hydrogen peroxide at different tim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RD)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characterize the surface of continuous carbon fiber after combined oxidati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were tested by 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roughness and the number of active functional groups of continuous carbon fiber can be increased by ultrasonic combined oxidation with hydrogen peroxide at different time. The surface etching effect is obvious after 20 min of combined oxidation. The mass frac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such as carbonyl group was increased by 79% and 822% than that of untreated polyamide resin composites, and the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of continuous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amide resin composites was 36.8% higher than that of untreated polyamide resin composites. The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 after combined oxidation of 20 min were optimized.
【作者單位】: 北京化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216203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573017/21174015)
【分類號】:TB306;TQ342.74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賀福,趙建國,王潤娥;回顧與展望我國的碳纖維工業(yè)[J];化工進展;2000年05期
2 沃西源;國內(nèi)外幾種碳纖維性能比較及初步分析[J];高科技纖維與應用;2000年02期
3 錢水林;;碳纖維表面處理技術(shù)探討[J];合成纖維;2008年11期
4 魯學林;王鈞;徐任信;張聯(lián)盟;;碳纖維導電紙及其復合材料的開發(fā)與應用[J];高科技纖維與應用;2008年04期
5 馬剛峰;徐澤夕;常青;王新欣;劉書鋮;;碳纖維上漿劑的開發(fā)和研究進展[J];現(xiàn)代紡織技術(shù);2012年05期
6 周軍鋒;姜術(shù)丹;司彥斌;鄒鑫;張穎;劉文;;造紙用碳纖維專利技術(shù)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國際造紙;2012年05期
7 李一;聶俊輝;李楠;柳學全;賈成廠;;鎳覆膜碳纖維的制備與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2年13期
8 李艷;徐衛(wèi)平;張興龍;;碳纖維表面處理的研究進展[J];化纖與紡織技術(shù);2013年03期
9 鄭遠;碳纖維生產(chǎn)技術(shù)和工業(yè)應用[J];蘭化科技;1995年04期
10 賀福,趙建國;我國碳纖維工業(yè)需要大投入和大產(chǎn)出[J];新型碳材料;199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姚江薇;于偉東;;碳纖維斷面結(jié)構(gòu)觀察[A];復合材料——基礎(chǔ)、創(chuàng)新、高效:第十四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上)[C];2006年
2 于偉東;姚江薇;;碳纖維的表面處理及其時間效應[A];復合材料——基礎(chǔ)、創(chuàng)新、高效:第十四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上)[C];2006年
3 冀克儉;張以河;汪信;張復濤;張銀生;;碳纖維的臭氧表面處理及其XPS表征[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4 齊志軍;孫浩;李健卓;;碳纖維氣相表面處理的方法[A];低碳經(jīng)濟與科學發(fā)展——吉林省第六屆科學技術(shù)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張美云;鐘林新;劉正偉;;碳纖維表面氧化改性的研究[A];中國造紙學會第十三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08年
6 馬金瑞;趙龍;李敏;張佐光;;幾種碳纖維表面能差異性研究[A];第17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shù)會議(納米復合材料與界面分論壇)論文集[C];2012年
7 王慧;林群芳;周曉東;;可針對不同性質(zhì)基體自適應構(gòu)建強相互作用的碳纖維表面改性方法[A];2012年全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研討會學術(shù)論文集(下冊)[C];2012年
8 陳淙潔;張明;王春紅;馬崇啟;;四種碳纖維表面理化特性研究[A];第十九屆玻璃鋼/復合材料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9 陳發(fā)橋;王繼輝;冀運東;張彥文;;碳纖維表面處理對聚合物基復合材料電性能的影響[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一)[C];2007年
10 臧真娟;王源升;鄧欽沂;王思亮;何特;;碳纖維表面的電子束輻射接枝改性[A];2012年全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研討會學術(shù)論文集(下冊)[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大鵬;臨界條件下碳纖維表面清洗及氧化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2 劉志高;氯化鋅活化木材液化物碳纖維孔形成歷程與吸附特性[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6年
3 王宇威;重氮反應修飾碳纖維表面及其復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4 武光順;碳纖維表面納米結(jié)構(gòu)修飾及其MPSR復合材料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5 馬麗春;碳纖維表面化學修飾及其復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6 吳波;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的表面修飾及復合性能研究[D];天津工業(yè)大學;2017年
7 郭慧;碳纖維表面能、表面粗糙度及化學組成的表征[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張建輝;竹材液化物碳纖維的制備、結(jié)構(gòu)與性能表征[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9 喻冬秀;包覆型短碳纖維的制備和電磁性能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07年
10 田艷紅;硼催化法制備高模碳纖維工藝及機理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199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興來;高溫高壓氨水改性碳纖維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2 范大鵬;超臨界二氧化碳對碳纖維的表面處理[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3 林楓;缺陷損傷對碳纖維的強度以及模量的影響[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4 莊嚴;碳纖維表面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5 陳麗;碳纖維微觀結(jié)構(gòu)表征與性能分析[D];西南科技大學;2015年
6 趙亮;硼系催化劑對碳纖維結(jié)構(gòu)和性能的影響[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7 姜祁;碳纖維表面性能與好氧生物膜關(guān)聯(lián)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8 鄧曦;含碳納米管上漿劑對碳纖維/環(huán)氧樹脂復合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9 趙永華;碳纖維多尺度增強體的制備及其結(jié)構(gòu)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10 秦小康;基于巰基—烯點擊化學制備碳納米管接枝碳纖維多尺度增強體及其增強機理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9605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960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