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纖維增強復合泡沫彈性性能數(shù)值模擬
本文選題:復合泡沫材料 + 碳纖維; 參考:《復合材料學報》2017年02期
【摘要】:采用二元模型對短纖維增強復合泡沫(SFRSF)材料進行了簡化模擬,考慮了纖維在空間中分布的隨機性,并分別采用不同單元類型在不考慮網(wǎng)格匹配的情況下對纖維和基體單獨進行網(wǎng)格劃分。之后,采用改進的單元嵌入技術(EET)耦合纖維與基體的自由度,并引入桿單元模擬界面相,描述了材料內(nèi)部纖維與基體的傳載機制,從而建立了能反映材料細觀結構的有限元數(shù)值模型。在此基礎上,研究了碳纖維含量和長度以及空心微珠含量和壁厚對SFRSF楊氏模量的影響規(guī)律。結果表明,該數(shù)值模型對SFRSF楊氏模量的預測與實驗值吻合較好。增加碳纖維的含量和纖維長度能夠有效提高SFRSF材料的楊氏模量,適當增加空心微珠壁厚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其楊氏模量。
[Abstract]:The simplified simulation of short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foamed SFRSFs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binary model, and the randomness of fiber distribution in space was considered. The fiber and matrix were meshed separately by different element types without considering mesh matching. Then, an improved element embedding technique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load transfer mechanism between fiber and matrix by introducing the bar element to simulate the interface phase of fiber and matrix, and the degree of freedom of coupling fiber and matrix is introduced. Thus, a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model which can reflect the mesoscopic structure of materials is established. On this basis, the effects of carbon fiber content and length, hollow bead content and wall thickness on the Young's modulus of SFRSF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 of SFRSF Young's modulus by the numerical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carbon fiber and the length of fiber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Young's modulus of SFRSF material and increase the Young's modulus of SFRSF material to a certain extent by properly increasing the wall thickness of hollow microbeads.
【作者單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固體力學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472025,11272030)
【分類號】:TB33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立泉;蔣云;郭洪偉;匡寧;周光明;董偉鋒;;2.5D編織復合材料彈性性能的分析和實驗驗證[J];玻璃纖維;2006年04期
2 侯善芹;劉書田;;顆粒增強復合材料彈性性能的統(tǒng)計特征分析[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8年15期
3 董偉鋒;張建鐘;肖軍;;2.5D機織復合材料彈性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材料工程;2009年S2期
4 龔俊杰;;第一屆彈性性能測試技術研討會簡介[J];材料導報;1988年14期
5 楊慶生;陳浩然;;夾雜問題中的自洽有限元法和復合材料的平均彈性性能[J];復合材料學報;1992年01期
6 區(qū)煥文,徐穩(wěn)林,冼定國;等效介質(zhì)理論用于單向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彈性性能的數(shù)值計算[J];復合材料學報;1994年03期
7 梁仕飛;矯桂瓊;王波;;三維機織C/C-SiC復合材料彈性性能預測[J];復合材料學報;2011年01期
8 區(qū)煥文,徐穩(wěn)林,冼定國;等效介質(zhì)理論在各向同性復合材料的彈性性能上的應用[J];復合材料學報;1994年01期
9 白江波;熊峻江;高軍鵬;益小蘇;;間隙率對三軸向機織復合材料彈性性能的影響[J];材料工程;2014年03期
10 孫穎,李嘉祿,亢一瀾;二步法三維編織復合材料彈性性能的有限元法預報[J];復合材料學報;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蘇洲;盧子興;;含傾角2.5維機織復合材料的彈性性能研究[A];北京力學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馬文鎖;張建中;蘇冰;馮偉;;基于可變微單元模型的三維編織復合材料管彈性性能預報[A];第六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9)[C];2007年
3 鄭錫濤;張建鋒;李慶利;;縫合復合材料彈性性能分析細觀模型[A];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C];2007年
4 趙穎華;;界面損傷對顆粒增強復合材料彈性性能的影響[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5 王新峰;周光明;周宏;趙謙;;三維機織彎交復合材料細觀結構研究及彈性性能分析[A];中國硅酸鹽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玻璃纖維材料論文集[C];2003年
6 燕瑛;韓鳳宇;楊東升;劉兵山;;縫合復合材料彈性性能的三維有限元細觀分析與試驗驗證[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7 王新峰;周光明;周宏;趙謙;;三維機織彎交復合材料細觀結構研究及彈性性能分析[A];中國硅酸鹽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8 劉書田;程耿東;顧元憲;鄭新廣;;特定彈性性能材料優(yōu)化設計的形狀優(yōu)化方法[A];計算力學研究與進展——中國力學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9年
9 曾東;燕瑛;;基于幾何非線性梁理論的縫合復合材料彈性性能分析[A];中國復合材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許英杰;張衛(wèi)紅;;2D C/SiC復合材料氧化環(huán)境下的微結構建模及等效彈性性能預測[A];中國計算力學大會'2010(CCCM2010)暨第八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會議(SCCM8)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波;三維編織復合材料力學行為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3年
2 李旭;輪胎膠料在較大變形范圍內(nèi)超彈性性能與填充和共混的相關性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紹偉;微點陣材料等效彈性性能及其尺寸效應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2 舒樂華;聚合物基復合材料粘彈性性能預測[D];湘潭大學;2010年
3 鄒志明;二維機織復合材料彈性性能預測及模態(tài)分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4 王連生;細觀力學有限元法預測微米短纖維復合材料的有效彈性性能[D];中北大學;2009年
5 常崇義;復合材料粘彈性性能預測的多尺度算法與數(shù)值模擬[D];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
6 田玲玲;三維角聯(lián)鎖結構復合材料彈性性能預測[D];天津工業(yè)大學;2006年
7 胡國棟;含裂紋固體的彈性性能預測[D];蘭州理工大學;2007年
8 李遠峰;人體皮膚摩擦和彈性性能的試驗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9 婁利飛;三維編織C/SiC復合材料的彈性性能預報[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3年
10 趙沙斐;Al_4RE和Al_2REZn_2(RE=La,Ce)彈性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廣西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7892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78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