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臨界水熱合成法制備聚陰離子型正極材料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鋰離子電池及材料發(fā)展前瞻——第16屆國際鋰電會議評述,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太原理工大學》 2014年
超臨界水熱合成法制備聚陰離子型正極材料的研究
王兵
【摘要】:超臨界水是介于液態(tài)水和水蒸氣之間的混合態(tài)。相比于氣態(tài)水和液態(tài)水,超臨界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如氫鍵、溶解度、粘度、擴散系數(shù)、介電常數(shù)等隨著狀態(tài)參數(shù)(溫度、壓力、密度)的改變會發(fā)生重大變化。超臨界水可以提供快的化學反應速率和晶體成核速率,以及結晶度高、顆粒尺寸小且粒徑分布窄的產(chǎn)物。通過狀態(tài)參數(shù)的微小變化就可調節(jié)產(chǎn)物的組成、形貌和顆粒尺寸。此外通過引入氧化/還原性氣體,超臨界水可以提供一個均相的氧化/還原反應環(huán)境。超臨界水熱合成法已成功應用于超細粉體材料的制備。 鋰離子電池已廣泛用作手機、筆記本電腦等便攜式微電子產(chǎn)品的電源,并有望應用于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供電系統(tǒng)。正極材料決定著鋰離子電池的實際性能。LiFePO4聚陰離子型正極材料因其廉價無毒、環(huán)境友好、放電比容量高、循環(huán)性能好等優(yōu)點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正極材料。但LiFePO4也有一些缺點:鋰離子遷移速率和電子電導率低,振實密度低、Fe(Ⅱ)易被氧化。這些缺點可以通過改進合成方法和對材料改性來改善。相比于LiFePO4正極材料,Li2MnSi04聚陰離子型正極材料具有相似的結構,且同樣具有廉價易得環(huán)境友好的優(yōu)點,工作電壓為4.0V,理論放電比容量達330mAh·g-1.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但其目前報道的實際放電容量很低,對其研究較少。Li2MnSiO4的合成一般采用Mn2+的鹽溶液作原料,但隨著錳源和硅源的不同,產(chǎn)物結構、相組成和物理化學性能相去甚遠。 本文采用超臨界水熱合成法制備了LiFePO4正極材料和一系列硅錳復合物?疾炝酥苽錀l件對LiFePO4顆粒尺寸、結晶度和形貌的影響,并解釋了相關機理?疾炝瞬煌荚吹奶及残Ч筒煌原劑的還原效果。此外,以不同錳源和不同硅源在超臨界條件下反應,制備了系列硅錳復合物。得出如下主要結論: (1)研究了以超臨界水熱合成法用間歇管式反應管合成LiFePO4的最佳工藝條件。并對在最佳制備條件下制備出的LiFePO4進行電化學測試。在制備溫度為400℃、壓力為30MPa、停留時間為120s、前驅體溶液濃度為0.5mol·L-1. n (Li):n (Fe):n (P)=3:1:1時的最優(yōu)化條件下,制備了粒徑在100nm以下、結晶度高形貌規(guī)整的LiFePO4顆粒。對此材料進行電化學測試,其在0.1C電流密度下的首次充放電比容量可分別達到125.0mAh·g-1和118.9mAh·g-1,充放電效率為95.12%。 (2)在上述最優(yōu)化條件下,通過直接向反應器內直接加入碳源(多壁碳納米管和蔗糖)和還原劑(抗壞血酸和檸檬酸)考察原位碳包覆和還原效果。結果表明,抗壞血酸和檸檬酸都可有效防止Fe(Ⅱ)的氧化,抗壞血酸的還原效果更優(yōu),最佳添加量為5wt%。多壁碳納米管具有較好的碳包覆效果,最佳碳包覆量為5wt%。蔗糖由于生成無定形碳影響了LiFePOd勺結晶度,包覆效果較差。將優(yōu)化條件下添加5wt%的多壁碳納米管和抗壞血酸制備的LiFePO4進行電化學性能測試,在0.1C電流密度下的首次充放電比容量可分別達到134.0mAh·g-1和123.0mAh.g-1,充放電效率為91.79%。 (3)在超臨界條件(400℃.30MPa、300s)下研究了不同錳的前驅體溶液(Mn(NO3)2、MnCl2、MnSO4.Mn(Ac)2)和不同的硅源(石英砂、硅溶膠、C8H20O4Si)之間的化學反應。錳鹽中的陰離子會影響產(chǎn)物的組成:無機含氧酸鹽(Mn(NO3)2和MnSO4)易氧化分解生成MnO2/SiO2和Mn203/SiO2.含配體的有機鹽(Mn(Ac)2)則通過絡合反應和配體交換反應生成Mn2Si04。SiO2上的表面羥基是其反應的活性基團,表面羥基易于與Mn2+絡合促進了SiO2與錳鹽的反應。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TM91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海增;龐文琴;;水熱晶化法在材料制備中的應用[J];功能材料;1993年04期
2 陳晉陽,鄭海飛,曾貽善;超臨界水的譜學研究進展[J];光譜實驗室;2002年03期
3 李志義,李岳,丁信偉;超臨界流體在超細粉體制備中的應用[J];化學工業(yè)與工程技術;2000年04期
4 張麗莉,陳麗,趙雪峰,于璟琳,田宜靈;超臨界水的特性及應用[J];化學工業(yè)與工程;2003年01期
5 梁風;戴永年;易惠華;熊學;;納米級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LiFePO_4[J];化學進展;2008年10期
6 蘇曉飛;張校剛;;水熱法制備LiFePO_4正極材料[J];化學進展;2011年06期
7 張建平,趙林,譚欣;水分子團簇結構的改變及其生物效應[J];化學通報;2004年04期
8 張劍波;連芳;高學平;李建剛;范麗珍;何向明;;鋰離子電池及材料發(fā)展前瞻——第16屆國際鋰電會議評述[J];中國科學:化學;2012年08期
9 段碧林;曾令可;劉平安;稅安澤;王慧;張海文;;微波輔助加熱技術的應用及現(xiàn)狀[J];陶瓷;2005年12期
10 施爾畏,夏長泰,王步國,仲維卓;水熱法的應用與發(fā)展[J];無機材料學報;1996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莉,褚道葆;酸度對偏鈦酸水熱法合成納米TiO_2的影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1期
2 李慧;盧茜;吳子景;吳曉京;;無酸水熱法制備多孔硅及其PⅢ表面改性[J];半導體技術;2008年06期
3 王念榕;劉曉林;閆濤;周蓉;陳建峰;;化學沉淀法制備納米鈦酸鎂粉體[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6期
4 王輝;徐建梅;沈上越;;水熱法工藝對合成陶瓷粉體性能的影響[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4期
5 鄭成成;成海鷗;高秀華;俞鵬飛;崔斌;;水熱前驅體法低溫合成Pb(Mg_(1/2)W_(1/2))O_3-PbTiO_3(英文)[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1期
6 楊潤田;王志鋒;張海峰;程樂明;畢繼誠;;超臨界水的應用及其環(huán)境中材料腐蝕的研究[J];表面技術;2007年05期
7 侯樹慧;潘桂蘭;王英;陳曉東;;堿性離子水與健康關系的研究進展[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8 田俊峰,詹自力,蔣登高;尖晶石型復合氧化物納米氣敏材料研究進展[J];傳感器世界;2004年06期
9 姚志通;夏枚生;張紅梅;胡彩虹;;電氣石對硝化菌生長和生物膜形成、熟化的影響[J];水產(chǎn)科學;2007年08期
10 曹光群;陳健;方云;趙權;;水滑石及其納米插層材料的制備和應用[J];日用化學工業(yè);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祥寧;劉軍;陳彩風;陳萍;;水熱法制備NBBT無鉛壓電陶瓷粉體的研究[A];第三屆全國壓電和聲波理論及器件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胡寶群;呂古賢;王方正;孫占學;李滿根;;水的相變在熱液成礦作用中的意義[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中國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第1冊)[C];2009年
3 張靜;黃可龍;趙裕鑫;;水熱法合成LiFePO_4及其電化學性能研究[A];第十二屆中國固態(tài)離子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陳云霞;趙修建;何鑫;;溶膠-水熱法制備M_xO_y-TiO_2(M=In,Al,Zn)復合納米膜光陽極材料及其表征[A];中國硅酸鹽學會特種玻璃分會第三屆全國特種玻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雷霆;羅鳳蘭;唐光明;薄新維;;水熱法制備納米鎳鐵氧體[A];第四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6 王燕;陳文;周靜;徐慶;李月明;孫華君;廖梅松;;鈦酸鉍鈉的水熱合成與表征[A];第五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Ⅲ[C];2004年
7 吳孟強;周旺;梁逵;陳艾;;水熱晶化法制備TiO_2晶須的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新進展(上)——2000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8 陳易明;張海燕;朱燕娟;鄧淑華;楊樹沖;何艷陽;陳玉蓮;易雙萍;李順華;梁遠博;;水熱法合成氧化鎳催化劑制備碳納米管[A];2002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新進展(上)——2002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李璐;傳秀云;;電氣石的結構、性能和應用開發(fā)[A];中國硅酸鹽學會非金屬礦分會非金屬礦產(chǎn)資源高效利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9年
10 何勇;肖鳴;聶俊;;一種新型聚合方法——超臨界光聚合[A];2005年中國科協(xié)學術年會論文集第8分會場光固化與數(shù)字成像技術及其應用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傳慧;堿式硫酸鎂晶須的合成及表面改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許彩虹;大豆球蛋白糖基化接枝改性及其熱聚集行為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劉述忠;納米摻銻氧化錫(ATO)粉體制備及其漿料穩(wěn)定性[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4 劉海霞;ZnO半導體材料的形貌、微結構調控及其性能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石文堂;低品位鎳紅土礦硫酸浸出及浸出渣綜合利用理論及工藝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6 彭春麗;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LiFePO_4與Li_2FeSiO_4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7 黃堅;硫鐵礦燒渣制備軟磁用α-Fe_2O_3和磁記錄材料γ-Fe_2O_3工藝及基礎理論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8 劉善斌;新型過渡金屬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應用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9 孔凡海;鐵基納米吸附劑煙氣脫汞實驗及機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來佑磊;不同形貌的納米ZnO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書廷,趙娜紅,尹艷紅,董紅玉,岳紅云,楊金鑫;PAM軟模板法合成LiFePO_4/C納米共生物[J];電池;2005年04期
2 何向明;李建剛;王莉;任建國;;鋰離子電池發(fā)展的前瞻——第14屆國際鋰電池會議評述[J];電池;2008年04期
3 施志聰,李晨,楊勇;LiFePO_4新型正極材料電化學性能的研究[J];電化學;2003年01期
4 周公度;淺談水的結構化學[J];大學化學;2002年01期
5 蘇根利,謝鴻森,丁東業(yè),張月明,郭捷;超臨界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及意義[J];地質地球化學;1998年02期
6 易健宏,唐新文,羅述東,李麗婭,彭元東;微波燒結技術的進展及展望[J];粉末冶金技術;2003年06期
7 施爾畏,夏長泰,,仲維卓,華素坤,殷之文;水熱條件下鈦酸鋇粉體晶粒形成機理[J];硅酸鹽學報;1996年01期
8 翁克難,肖萬,生張惠之,汪本善;石墨、菱鐵礦與超臨界水反應的實驗研究[J];高壓物理學報;1996年04期
9 ;從IMLB2010看鋰電池技術發(fā)展[J];電源技術;2010年09期
10 王濤,楊明,向波濤,沈忠耀;超臨界水氧化法去除廢水有機氮的工藝和動力學研究[J];化工學報;1997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王水利;葛嶺梅;趙世永;;熔融-水熱合成法制備超微4A沸石[J];粉煤灰綜合利用;2007年02期
2 劉興勇;劉應剛;張利;;粉煤灰沸石的合成及應用研究進展[J];無機鹽工業(yè);2010年01期
3 張巖;高平強;;新型分子篩CeAPO-5的合成及表征(英文)[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1年06期
4 史建公;盧冠忠;曹鋼;;MWW族分子篩的合成工藝及性質研究進展[J];中外能源;2010年12期
5 張榮欣;;用水熱合成法制造六鈦酸鉀長纖維[J];建材工業(yè)信息;1990年03期
6 馬琰華;李繼文;魏世忠;徐流杰;宮方方;趙晶晶;;水熱合成法制備稀土摻雜Mo粉的工藝研究[J];稀有金屬與硬質合金;2013年05期
7 鄧慧;郭暢;畢欣;;粉煤灰沸石水熱合成方法的影響因素研究[J];粉煤灰綜合利用;2014年03期
8 沈軍;王生釗;王曉棟;張志華;周斌;吳廣明;;水熱合成法制備HfO_2薄膜(英文)[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10年S2期
9 韓建軍;周竹君;徐峰;;介孔玻璃粉末的制備及其與空穴基板復合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胡學軍;溫婷婷;李煥榮;;L型沸石的合成及表征[A];第十二屆固態(tài)化學與無機合成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2 茆卉;劉大亮;宋溪明;王策;;水熱合成法制備聚3,4-乙撐二氧噻吩納米纖維及其對碘離子的電催化性能的研究[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K:先進纖維[C];2013年
3 于洪梅;劉建振;李紅霞;董榮芬;孫鵬;;水熱合成法制備鏈狀納米硫化銅[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33分會:納米材料合成與組裝[C];2014年
4 王東新;鐘景明;孫本雙;BAO X;張建榮;;水熱合成法對納米氧化錫粉體粒徑和形貌的控制研究[A];2009全國粉末冶金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康自華;Sn-Beta分子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建青;SAPO-34分子篩合成工藝的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2 安潔;NiSAPO-101和FeSAPO-101分子篩的合成及表征[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濤;NaY分子篩的合成及其應用性能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3年
4 蔣劼;超細球形四氧化三鈷的制備及其性能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5 鄭玉婷;鈦硅分子篩TS-1合成新方法及其應用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兵;超臨界水熱合成法制備聚陰離子型正極材料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4年
7 李欣;二硫化錫基復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東北大學;2011年
8 張立興;鈦硅分子篩的合成及母液循環(huán)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9 楊娟;基于三角形配體的新型配合物的合成、結構與性質研究[D];西南大學;2014年
10 趙勇;新型介孔鈦硅納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探索[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鋰離子電池及材料發(fā)展前瞻——第16屆國際鋰電會議評述,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52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7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