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鈦基納米結構的制備、微結構調控及光催化性能增強研究
本文選題:TiO_2光催化 + 氟硼共摻雜。 參考:《安徽大學》2015年博士論文
【摘要】:21 世紀,環(huán)境和能源問題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半導體光催化技術,為人類提供了一種有效治理環(huán)境污染和高效利用太能能的途徑。自1972年日本科學家Fujishima 和 Honda發(fā)現TiO2作為單晶電極,在光照條件下,能將H2O分解成H2和02開始,以Ti02為代表的一系列半導體金屬氧化物受到廣泛的關注TiO2不僅具有抗腐蝕能力強、高效、無毒、價格低廉、光化學性能穩(wěn)定等諸多優(yōu)點,而且具有對環(huán)境友好、生物功能,如今被廣泛應用的光催化劑之一。然而,Ti02光催化材料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下列問題:量子效率低;光響應范圍較窄,只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光;難以回收利用等,阻礙了其商業(yè)化的發(fā)展和實際應用。本論文圍繞二氧化鈦基光催化材料的組成、結構與性能的關系,系統(tǒng)深入的開展了研究工作,在高活性二氧化鈦的微結構調控、非金屬摻雜、半導體復合、光催化性能增強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1)采用兩步水熱法制備了一種新奇的Ag@分層TiO2核-殼納米結構二氧化鈦,Ag核直徑在200 nm左右,尺寸不是很均勻,納米片組合的層狀結構作為殼緊緊地包裹Ag納米球,這種特殊結構保護了Ag納米球不被腐蝕和溶解,且增大Ag和TiO2的接觸而積;金屬Ag作為光生電子的暫時聚集地,具有及時轉移電子的功能,能高效的分離光生電子-空穴對,減緩其復合,提高載流子利用率并提高Ag@h-Ti02復合光催化劑催化性能;TiO2分層狀的結構,比表面積較大,能吸附較多的染料,且能夠增強光散射提高光的吸收幾率,從而增強催化劑的光催化性能;在模擬太陽光作用通過8個循環(huán)測試了降解甲基橙和亞甲基藍,結果表明其具有較好的光催化降解性能。(2)采用一步溶劑熱法合成氟硼共摻雜TiO:納米顆粒,以氟硼酸為氟、硼源,三氯化鈦為鈦源,通過調節(jié)兩者的比例、反應的溫度和時間等影響因素,成功制備了含有氧空位且暴露(100)晶面的TiO2納米顆粒;當HBF4與TiCl3體積比為0.5:1時,反應溫度和時間分別為200℃和12h時,制備樣品的形貌為納米片狀且直徑并不均勻.厚度較為均一,大約70nm,所暴露的(001)晶面也不是非常平滑完整的,而是存在很多凹陷和孔洞結構;相比純的TiO2,由于氟與硼的協同作用提高了Ti02的可見光光催化活性,制備的光催化劑在紫外-可見光譜范圍內對光催化降解甲基橙表現出較好的光催化活性。(3)我們以四氯化鈦和尿素為反應物、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TAB)作為模板,通過一步溶劑熱法合成金紅石相/銳鈦礦相Ti02異質結納米花;采用XRD,SEM,TEM和BET等表征手段對制備的金紅石/銳鈦礦Ti02異質結納米花進行了測試;制備的Ti02異質結納米花以金紅石相Ti02為骨架,銳鈦礦相Ti02納米晶作為催化劑負載在其表面上,由于金紅石相Ti02的能帶與銳鈦礦相Ti02之間存在差異,而且其骨架能夠成為光生載流子輸運的天然通道,由于金紅石/銳鈦礦相異質結中銳鈦礦的導帶邊能高于金紅石相,光生電子從銳鈦礦相轉移至金紅石相,而空穴則從金紅石相轉移到銳鈦礦相,導致有效的電子空穴分離,提高了光催化活性;研究了在模擬太陽光輻射下對亞甲基藍的催化效果。(4)我們以鈦酸異丙脂作為鈦源,六水硝酸鈰作為鈰源,將具有可見光吸收的窄帶隙的半導體材料Ce02復合到Ti02納米顆粒表面形成異質結構,制備了CeO2/TiO2異質結納米花,復合物的紫外-可見光吸收邊由紫外光區(qū)域拓寬到可見光區(qū)域,從而提高光響應范圍,采用X射線衍射(XRD)、掃描電鏡(SEM)、透射電鏡(TEM)、和紫外-可見光吸收(UV-vis)等表征手段對制備的樣品形貌和結構進行測試,并以甲基橙為目標污染物,測試了樣品的光催化性能;由于Ce02的導帶底電位高于Ti02的導帶底電位,因而Ce02導帶激發(fā)的電子可以由兩者的接觸面很輕松地轉移到TiO2的導帶;類似的,TiO2價帶產生的空穴可以由兩者的接觸面注入到Ce02的價帶上。這使得光生電子-空穴對能夠快速分離,有助于提高光催化活性;另外,在可見光下,Ce02激發(fā)產生電子-空穴對,光生電子可以從Ce02導帶傳到Ti02的導帶,光生空穴可以從Ti02的價帶轉移到Ce02的價帶上,有助于電子-空穴對的分離,以提高其光催化性能。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O643.36;TB383.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凌云;;無法觀賞的納米花[J];現代物理知識;2012年04期
2 李甘;朱海;池泉;趙燕熹;劉漢范;黃濤;;鉑納米花的控制合成[J];化學與生物工程;2012年05期
3 孫爽;汪廣進;張悅;潘牧;;納米花結構制備方法及應用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2013年11期
4 吳全德;雪花·冰花·納米花——小康人要喝堿性小分子水[J];綠色中國;2005年04期
5 ;具有良好磁性的三維鈷納米花[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年10期
6 陳昱;羅凌虹;吳也凡;程亮;石紀軍;邵由俊;;納米花狀材料的合成方法及應用[J];中國陶瓷;2013年05期
7 任月萍;徐程程;方云;;聚乙烯吡咯烷酮堿性水溶液中金納米花的簡易合成[J];物理化學學報;2011年05期
8 翟英嬌;李金華;陳新影;宋星慧;任航;方鉉;方芳;楚學影;魏志鵬;王曉華;;鎘摻雜氧化鋅納米花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活性[J];中國光學;2014年01期
9 杜雨晴;許佳麗;王健;黃承志;;三維結構金納米花的快速可控合成及其分析應用研究[J];分析測試學報;2012年09期
10 劉國棟;;納米花狀In_2O_3級次納米結構的制備、表征及光學性質[J];濟寧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琦;江媛媛;吳雪軍;徐東升;;單個金納米花的表面增強拉曼效應[A];2011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蘇靜韻;蔣亞琪;謝兆雄;;銠納米花的合成及表征[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33分會:納米材料合成與組裝[C];2014年
3 王成祥;尹龍衛(wèi);;二氧化鈦納米花的制備與氣敏性能[A];第七屆全國材料科學與圖像科技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王敏;陳晨;徐杰;;自組裝氫氧化鈷納米花的合成[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4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5 劉斌;宋玉哲;陳昊;韓根亮;徐進章;劉國漢;李工農;;水熱法制備納米花狀氧化鋅及其性能表征[A];2009中國功能材料科技與產業(yè)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9年
6 趙麗麗;紀小會;孫雪嬌;李軍;楊文勝;;金納米花合成機理及其穩(wěn)定性研究:粒子內的熟化作用[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4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7 杜玉扣;張紅梅;;電化學沉積Pt納米花對一氧化碳的電催化氧化[A];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田國輝;陳亞杰;孟祥影;周娟;曹芯蕊;付宏剛;;分級結構多功能銳鈦礦TiO_2納米花陣列的制備[A];第十三屆全國太陽能光化學與光催化學術會議學術論文集[C];2012年
9 陳慧梅;黃加樂;孫道華;李清彪;;菌體與表面活性劑協同作用制備金鈀納米花[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33分會:納米材料合成與組裝[C];2014年
10 王譯瑩;李慶;聶明;黎雪蓮;林華;李元;張宇;;水浴法制備δ-MnO_2納米花狀球及其電化學性能研究[A];2011中國功能材料科技與產業(yè)高層論壇論文集(第二卷)[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本報記者 韓義雷;納米花開百姓家[N];科技日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趙麗麗;氯離子對金、銀納米粒子形貌調控的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許海峰;二氧化鈦基納米結構的制備、微結構調控及光催化性能增強研究[D];安徽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祁彬;“納米花”結構二氧化鈦光催化薄膜[D];浙江大學;2008年
2 孫燕麗;MoS_2納米花的合成、表征和性能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 呂忱;基于pH調控的金納米花快速合成及其分析應用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4 黎華玲;具有特殊形貌的鈀納米花的合成及基于鈀納米花特殊形貌核殼結構低鉑催化劑的制備[D];華南理工大學;2014年
5 龔雪雁;利用ZnOHF中間體制備ZnO納米花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7412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74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