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吡咯修飾的金屬氧族化合物的制備、碳轉化及其類酶催化性質研究
本文關鍵詞:聚吡咯修飾的金屬氧族化合物的制備、碳轉化及其類酶催化性質研究 出處:《吉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納米材料 復合材料 類過氧化物酶 催化 生物傳感器
【摘要】:自1969年C.G.Overberger等人發(fā)現(xiàn)了類酶催化反應起,幾十年來,人們合成了多種人工模擬酶。和天然酶相比,人工模擬酶具有易合成、易凈化、使用溫度范圍廣等優(yōu)勢,因此在生物傳感器、化學工業(yè)、食品加工、環(huán)境科學、生物技術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需求。目前,人工模擬酶體系主要包括環(huán)糊精、環(huán)芳烴、卟啉、蛋白質、超分子材料、無機納米材料等。其中,無機納米材料由于具有可調控的催化活性、極高的環(huán)境穩(wěn)定性以及較低的制備成本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例如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石墨化碳納米材料等都展示出優(yōu)異的類過氧化物酶催化活性。但是,無機納米材料作為類酶反應催化劑的催化活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最近人們發(fā)現(xiàn)通過優(yōu)化金屬氧化物或硫化物納米粒子的形貌、尺寸、組成以及表面裸露晶面結構能夠提高它們的類酶催化活性。尤其是將金屬氧化物或者硫化物與其他材料復合制備成異質結構更能發(fā)揮出復合材料各組分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從而顯著地增強材料的類酶催化活性。因此,本論文主要利用靜電紡絲技術結合高溫煅燒和水熱合成方法,制備了三種導電聚合物或者碳材料修飾的金屬氧化物和金屬硫化物基復合納米材料,研究了它們的類過氧化物酶催化性質,并揭示了復合材料各組分之間的協(xié)同催化效應。我們利用這三種類酶催化反應,構筑了三種高靈敏的比色傳感器,實現(xiàn)了對過氧化氫、抗壞血酸以及苯酚的精確檢測。期待本論文的工作在環(huán)境檢測、生物傳感等領域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1)通過靜電紡絲技術結合高溫煅燒和水熱合成方法,制備了TiO_2/Fe_2O_3/PPy復合納米纖維。該復合材料展示出優(yōu)異的類酶催化活性,其催化活性遠遠高于單獨的TiO_2和Fe_2O_3納米纖維,也高于TiO_2/Fe_2O_3復合納米纖維,說明TiO_2/Fe_2O_3/PPy復合納米纖維中三種組分之間存在協(xié)同作用。我們利用該復合納米纖維材料構筑了一種生物傳感器,實現(xiàn)了對低濃度的過氧化氫的檢測,檢測線性范圍為2-50μM,檢測限達到2.4μM(S/N=3)。(2)通過靜電紡絲技術結合水熱合成和高溫煅燒方法,制備了Fe_3O_4/氮摻雜碳(Fe_3O_4/N-C)復合納米纖維。由于Fe_3O_4固有的類酶催化活性以及兩種材料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Fe_3O_4/N-C復合納米纖維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類酶催化活性。我們利用該復合納米纖維材料構筑了一種生物傳感器,實現(xiàn)了對低濃度過氧化氫和抗壞血酸的檢測。其中,對過氧化氫的檢測線性范圍為0-50μM,檢測限為0.58μM(S/N=3)。對抗壞血酸的檢測線性范圍為0-50μM,檢測限為0.04μM(S/N=3)。(3)通過兩步濕化學和水熱合成方法,制備了rGO/Cu_8S_5/PPy復合納米片材料。由于硫化銅固有的類酶催化活性以及復合材料中三種組分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rGO/Cu_8S_5/PPy復合納米片材料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類酶催化活性。我們利用該復合納米片材料構筑了一種生物傳感器,實現(xiàn)了對低濃度過氧化氫和苯酚的檢測。其中,對過氧化氫的檢測線性范圍為0-20μM,檢測限為0.69μM(S/N=3)。對苯酚的檢測線性范圍為0-200μM,檢測限為1.78μM(S/N=3)。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ree kinds of composite nano - materials , such as metal oxides , metal sulfides and carbon nano - materials , have been prepared by combining high - temperature calcination and hydrothermal synthesis . ( 2 ) Fe _ 3O _ 4 / N - C composite nanofibers were prepared by electrostatic spinning combined with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high temperature calcination .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B383.1;TQ342.9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柳暢先;寧靜;俸紅梅;;固定化乳酸脫氫酶的催化性質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1期
2 郭燦雄,孫中琦,崔圣范,溫陵生,千載虎;低溫結晶氧化鈮的酸性及其催化性質[J];催化學報;1990年04期
3 鄭德水;任新民;;熱處理聚丙烯腈的催化性質(第一報)[J];化學通報;1962年04期
4 ;銀系列催化劑的表面性質和催化性質的研究[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年02期
5 肖繁花;鄧景發(fā);董樹忠;;銀-鉑合金的催化性質和表面性質的研究[J];科技通報;1988年01期
6 任新民;;有機半導體的催化性質[J];化學通報;1962年08期
7 孟中岳,周日新,鮑書林,須沁華;沸石的表面酸性與催化性質[J];催化學報;1980年02期
8 溫朗友;陶克毅;;沸石的堿性與催化性質[J];石油化工;1992年01期
9 薛順興;試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催化性質[J];新疆石油學院學報;1994年00期
10 王皓南;齊殿鵬;趙曉杰;馬任平;于景生;呂男;;銀納米樹的選擇性沉積及其催化性質[J];高等學;瘜W學報;2010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魯嘉;徐虹;范偉平;;來自Bacillus subtilis NX-2的γ-谷氨酰轉肽酶的催化性質[A];第一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論文摘要集(下)[C];2004年
2 何偉偉;張軻;劉劍波;胡曉娜;吳曉春;;雙組分金屬納米結構的可控制備及可調的光學和催化性質[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4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3 王新芳;陳寶寬;黃現(xiàn)強;遲瑛楠;胡長文;;多釩氧簇的設計及其催化性質研究[A];2012年中西部地區(qū)無機化學化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4 王雪;匡勤;謝兆雄;;CeO_2的立方體和削角八面體的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質[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4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5 趙越;范樓珍;鐘海政;李永舫;;鉑納米顆粒在多壁碳納米管上電沉積及其電催化性質[A];第十三次全國電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6 畢立華;孟瑞奇;索琳;吳立新;;夾心型鎢砷酸鹽的合成、結構及其催化性質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五屆全國多酸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7 祝艷;劉福萍;郭學鋒;丁維平;陳懿;;非晶合金納米管的催化性質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劉自成;付琛;郭水良;許俊杰;溫庭斌;;半夾心型含硼雜環(huán)釕配合物的金屬有機化學和催化性質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6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9 吳杰;張雪;姚同杰;張皓;楊柏;;聚吡咯包覆金納米簇核殼微球的制備及其催化性質的研究[A];2009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9年
10 陳應華;張杰;周錫庚;;稀土硅胺基化合物的的固載及其催化性質考察[A];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金屬有機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孫尚梅;過渡金屬氧化物的合成與催化性質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焦艷清;基于鎢酸鹽的晶態(tài)功能村料的合成及性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3 何小珊;負載型鈦基納米氧化物的制備及電催化性質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慧群;血紅素的催化性質以及抗氧化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2 姜玖彤;低維碳材料催化性質及二硫化鉬電子性質研究[D];濟南大學;2015年
3 婁杰;基于Ag_3PO_4復合體系的可見光催化性質[D];河南大學;2015年
4 趙文奇;砷鉬基多陰離子修飾的無機—有機雜化材料的合成與性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年
5 劉慧;酸堿雙功能化MIL-101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制備及催化性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6 姜顏洲;聚吡咯修飾的金屬氧族化合物的制備、碳轉化及其類酶催化性質研究[D];吉林大學;2017年
7 張晴晴;含氨基酸衍生物的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質研究[D];常州大學;2014年
8 徐濤;微—介孔多級孔道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制備、儲氫與催化性質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9 史婧;含Tab鎳(Ⅱ)配合物的合成、結構及催化性質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10 孫揚;各向異性銅功能材料的制備與催化性質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3819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38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