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山鐵礦露天轉地下開采礦井涌水量預計與突水危險性評價
本文關鍵詞:眼前山鐵礦露天轉地下開采礦井涌水量預計與突水危險性評價
更多相關文章: 露天轉地下 水化學特征 礦井涌水量 突水危險性
【摘要】:眼前山鐵礦目前正處于露天掛幫礦開采階段,掛幫礦體開采結束后將進行深部礦體井工開采,受特殊的地形地貌與水文地質特征的影響,,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礦井水防治措施,水害問題將是困擾眼前山鐵礦井下開采的突出問題。本文通過水文地質調查、勘探、水位觀測以及分析礦區(qū)不同位置的地下水與地表水水化學特征等手段查明礦區(qū)水文地質特征;采用“地下水動力學法”預計礦井不同開采水平可能的涌水量;建立礦區(qū)三維地質模型評價未來地下開采礦井突水危險性,為礦井水害防治提供依據(jù): (1)眼前山鐵礦礦區(qū)水文地質特征研究 開展礦區(qū)水文地質單元內地表水系現(xiàn)場調查,進行礦區(qū)內部礦坑及井下水文地質調查,宏觀掌握了礦區(qū)地下水補-徑-排特征及水力聯(lián)系規(guī)律;采集礦區(qū)內部及周邊補給區(qū)、排泄區(qū)的河流、水井、礦井、巷道、礦坑等28個具有代表性的位置點處的地表水及地下水進行水質分析,評價地下水化學類型,查明地下水化學特征,進一步定量評判深部圍巖的內部水力聯(lián)系;結合礦區(qū)礦產儲量勘探及專門水文地質鉆探初步查明了礦區(qū)含水層空間結構、地下水系統(tǒng)邊界、地下水補-徑-排條件等特征,為礦井涌水量計算、礦井突水危險性評價提供依據(jù)。 (2)考慮礦井不同開采水平的地下水涌水量預計 結合礦井水文地質特征,考慮礦井開采遠期規(guī)劃,依據(jù)礦井開采階段,采用“地下水動力學法(大井法)”分層預測未來地下開采過程中的礦井涌水量,并通過礦井排水水量實測值對計算結果的準確性進行驗證。 (3)礦井突水危險性評價 在收集井下出水狀況資料,以及在建的工作豎井及地下交通巷道施工過程出水狀況及排水資料的基礎上,對井下出水點現(xiàn)狀調查;結合礦區(qū)地質資料采用多種三維地質建模軟件建立“礦區(qū)三維地質模型”,將所建立的三維可視化模型與巷道掘進編錄信息、出水及節(jié)理統(tǒng)計信息相結合,對礦區(qū)斷層導水性進行評價,對礦區(qū)各個區(qū)域進行突水危險性評價,從而為礦井水害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露天轉地下 水化學特征 礦井涌水量 突水危險性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D745;P641.4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緒論10-17
- 1.1 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10-11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1-15
- 1.2.1 基巖裂隙水國內外研究概況11-12
- 1.2.2 礦井涌水量預計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2-14
- 1.2.3 礦井突水預測與水害防治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4-15
- 1.3 本文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15-17
- 第2章 礦區(qū)地質背景與開采概況17-22
- 2.1 地理位置與交通17
- 2.2 地形地貌17-18
- 2.3 礦區(qū)地質概況18-20
- 2.3.1 地層18-19
- 2.3.2 構造19-20
- 2.3.3 礦床地質特征20
- 2.4 礦區(qū)開采概況20-22
- 2.4.1 礦坑形態(tài)20-21
- 2.4.2 礦區(qū)開采階段劃分21-22
- 第3章 礦區(qū)水文地質特征研究22-36
- 3.1 查明地表水系分布特征22-23
- 3.2 礦區(qū)地表水及礦井地下水化學特征研究23-32
- 3.2.1 水化學試驗23-24
- 3.2.2 水樣命名與分類24-30
- 3.2.3 離子成分分析30-32
- 3.3 地下含水層結構的劃分32-33
- 3.3.1 主要含水層32
- 3.3.2 主要隔水層32-33
- 3.4 地下水位動態(tài)特征的研究33-34
- 3.5 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的分析34-36
- 第4章 礦井涌水量的預計36-50
- 4.1 “大井法”計算基巖裂隙水涌水量37-46
- 4.1.1 計算方法概述37
- 4.1.2 公式選用37-38
- 4.1.3 參數(shù)選取38-41
- 4.1.4 “大井法”計算過程及結果41-42
- 4.1.5 計算結果驗證42-46
- 4.2 礦坑及地表塌陷區(qū)入滲水量計算46-48
- 4.3 礦井涌水總量計算結果分析48-50
- 第5章 礦井突水危險性評價50-68
- 5.1 評價方法概述50-51
- 5.2 建立礦區(qū)三維地質模型51-55
- 5.2.1 三維地質建模的目的與意義51-52
- 5.2.2 建模范圍52
- 5.2.3 所用數(shù)據(jù)及處理過程52-53
- 5.2.4 建模過程53-55
- 5.3 節(jié)理裂隙及出水點統(tǒng)計55-56
- 5.4 礦區(qū)斷層導水性評價56-63
- 5.5 礦井突水危險性評價63-68
- 5.5.1 突水危險性影響因素分析63
- 5.5.2 突水危險性評估及區(qū)域劃分63-68
- 第6章 結論與展望68-71
- 6.1 結論68-69
- 6.2 展望69-71
- 致謝71-72
- 參考文獻72-7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丁萬濤;李術才;徐幫樹;李樹忱;;隧道涌水量解析公式在海底隧道工程應用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8年04期
2 張美靜;萬力;王芳;王旭升;胡伏生;;隔水邊界附近圍巖滲透性變化時隧道涌水的滲流模型[J];長江科學院院報;2008年05期
3 郭牡丹;王述紅;榮曉洋;楊昊;;基于流固耦合理論的隧道涌水量預測[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5期
4 黎春林;繆林昌;;盾構施工滲流場有限元模擬及其對臨近土層的影響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5期
5 許增榮;;用地下徑流模數(shù)法預測山嶺隧道涌水量的局限性分析與改進[J];地下水;2010年01期
6 錢孝星;;關于裂隙水流的數(shù)學模型和數(shù)值方法[J];工程勘察;1990年01期
7 張雷;趙劍;張和平;;隧道涌水量預測的計算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技術;2007年01期
8 陶玉敬;彭金田;陶炳勛;;隧道涌水量預測方法及其分析[J];四川建筑;2007年06期
9 劉建;劉丹;;基于時間序列模型的隧道涌水量反演與預測[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9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舒繼森;露天煤礦邊坡穩(wěn)定關鍵影響因素及邊坡治理與采礦一體化方法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8243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82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