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事故下大功率壓水堆IVR-ERVC有效性MELCOR研究
本文關鍵詞:嚴重事故下大功率壓水堆IVR-ERVC有效性MELCOR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通過壓力容器外部冷卻(ERVC)以實現(xiàn)堆內熔融物滯留(IVR)作為反應堆嚴重事故管理的一項重要舉措一直以來廣泛受到國內外研究人員關注,并且在該領域已進行大量研究工作,對該問題有了一定的理論和實驗基礎。然而,之前的相關研究工作通;谝环N假設的最終穩(wěn)態(tài)熔池模型,重點針對于相對低功率和中等功率反應堆,如AP600、AP1000等;而且大部分工作在進行IVR-ERVC有效性評價分析時未能考慮到壓力容器內外情況的耦合。本文基于嚴重事故分析程序MELCOR,對1700MW級大功率先進壓水堆進行了瞬態(tài)IVR-ERVC研究,同時考慮到壓力容器內外的耦合特征。論文首先采用MELCOR程序建立起核電廠分析模型并對其建模的有效性進行了穩(wěn)態(tài)計算驗證。然后利用該模型進行了瞬態(tài)事故的計算和分析,重點關注了堆芯熔毀和重新定位,熔池形成、生長及其傳熱過程,并且對壓力容器外部冷卻的有效性進行了評估。下封頭熱流密度分布的MELCOR瞬態(tài)計算結果與下封頭局部臨界熱流密度(CHF)值的比較和分析表明,當1700MW級大功率壓水堆發(fā)生嚴重事故時,采用IVR-ERVC措施能夠保證壓力容器的完整性,即,,IVR-ERVC能夠有效帶出下封頭熔融物和堆芯材料的衰變熱量,從而緩解嚴重事故后果。最后,論文對大功率壓水堆的設計參數(shù)和MELCOR計算中關鍵參數(shù)和相關模型進行了分析,考察了其對嚴重事故行為和計算結果的影響,并據(jù)此為核電廠的設計提出若干改進建議。
【關鍵詞】:1700MW級大功率壓水堆 嚴重事故 熔池演化 IVR-ERVC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TL364.4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圖錄11-13
- 表錄13-14
- 第一章 緒論14-21
-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14-15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5-20
- 1.3 本文主要內容和研究思路20-21
- 第二章 大功率壓水堆 MELCOR 建模21-45
- 2.1 嚴重事故分析程序 MELCOR 簡介21-22
- 2.2 1700MWe 大功率壓水堆電廠設計22-23
- 2.3 1700MWe 核電廠系統(tǒng)模型23-27
- 2.4 1700MWe 核電廠堆芯及下封頭模型27-33
- 2.5 1700MWe 核電廠安全殼模型33-35
- 2.6 MELCOR 熔池結構及傳熱模型35-40
- 2.7 1700MWe 核電廠壓力容器外部冷卻流道 MELCOR 模型40-44
- 2.8 本章小結44-45
- 第三章 穩(wěn)態(tài)計算結果45-51
- 3.1 穩(wěn)態(tài)關鍵參數(shù)45-49
- 3.2 穩(wěn)態(tài)結果分析49-50
- 3.3 本章小結50-51
- 第四章 瞬態(tài)事故分析結果51-82
- 4.1 事故序列選擇及事故進程51-53
- 4.2 瞬態(tài)事故進程及堆芯坍塌熔毀53-65
- 4.2.1 瞬態(tài)事故進程53-58
- 4.2.2 堆芯坍塌熔毀及重新定位過程58-65
- 4.3 下封頭熱流密度分布及 IVR-ERVC 有效性評價65-75
- 4.4 關鍵參數(shù)及模型對 IVR-ERVC 有效性的影響75-81
- 4.4.1 金屬層熔池質量對熱流密度分布的影響76-78
- 4.4.2 氧化物熔池換熱模型對熱流密度分布的影響78-79
- 4.4.3 金屬層熔池換熱模型對熱流密度分布的影響79-81
- 4.5 本章小結81-82
-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82-84
- 5.1 本文主要工作82
- 5.2 主要結論82-83
- 5.3 創(chuàng)新點83
- 5.4 后續(xù)研究工作83-84
- 參考文獻84-87
- 致謝87-88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已發(fā)表或錄用的論文8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舒睿,許川;秦山核電二期工程嚴重事故研究[J];核動力工程;2003年S1期
2 丁亮;曹欣榮;林原勝;;核電廠嚴重事故仿真熱工流體模型研究[J];能源技術;2005年06期
3 丁亮;周輝;曹欣榮;林原勝;;嚴重事故仿真兩相流模型研究[J];能源技術;2006年05期
4 張松;莊文翠;臧希年;;壓水堆核電廠嚴重事故對策[J];核動力工程;2007年06期
5 炊曉東;;壓水堆核電廠嚴重事故與對策淺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13年23期
6 唐鋼,張森如,江光明,傅霄華;壓水堆核電站嚴重事故緊湊型仿真機開發(fā)[J];核動力工程;2001年01期
7 齊盼進;肖岷;孫吉良;張世順;;大亞灣核電站全廠斷電誘發(fā)的嚴重事故過程研究[J];核動力工程;2005年S1期
8 張龍飛;張大發(fā);王少明;;壓水堆核電站完全喪失給水引發(fā)的嚴重事故研究[J];原子能科學技術;2007年02期
9 楊忠勤;;核電設備嚴重事故鑒定標準建設[J];核標準計量與質量;2011年04期
10 張龍飛;舒禮偉;陸古兵;;小型壓水堆完全喪失電源引發(fā)的嚴重事故研究[J];原子能科學技術;2012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劉寶亭;任俊生;王榮忠;林繼銘;;翻版改進型核電站嚴重事故對策的初步研究[A];21世紀初輻射防護論壇第三次會議暨21世紀初核安全論壇第一次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陳耀東;;國產(chǎn)二代加核電站嚴重事故對策[A];第七屆中國核學會“三核”論壇中國放射醫(yī)學教育五十年暨中國毒理學會放射毒理委員會第八次全國會議論文集[C];2010年
3 陳艷芳;單福昌;;壓水堆嚴重事故過程中堆內氫氣源項分析[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中國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第2冊)[C];2009年
4 季松濤;張應超;;用ICARE2程序模擬秦山核電廠熔渣床的形成[A];第三屆北京核學會核應用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鄧堅;大型干式安全殼嚴重事故條件下氫氣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郭峰;嚴重事故放射性核素遷移仿真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2 尹峰;秦山二期擴建工程嚴重事故下安全殼內消氫措施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3 劉明章;秦山核電二期擴建工程嚴重事故對策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4 吳鵬;基于比較和參數(shù)敏感性分析的壓水堆嚴重事故模型評價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5 丁亮;核電廠嚴重事故實時仿真兩相流模型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年
6 薛潤澤;嚴重事故下安全殼噴淋系統(tǒng)仿真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7 鮑晗;嚴重事故中下封頭熔池傳熱計算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8 傅孝良;核電廠IVR評價的嚴重事故序列及堆芯熔融過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嚴重事故下大功率壓水堆IVR-ERVC有效性MELCOR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301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430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