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煤自燃特性及提質改性處理影響的機理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16 19:40
褐煤自燃頻發(fā)于褐煤開采、運輸和存儲等環(huán)節(jié),造成煤炭資源大量損耗,對生產(chǎn)設備與人員的安全構成巨大威脅。為了充分利用褐煤資源,防范褐煤自燃、保障存儲安全是褐煤開發(fā)利用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圍繞褐煤易自燃的現(xiàn)象,本文通過實驗手段研究了提質改性處理和阻燃劑對褐煤自燃特性的影響;采用量子化學計算分析了褐煤中活性基團的結構特征與氧化反應機理。在水熱處理后,褐煤的化學組成向高階煤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揮發(fā)分含量下降,固定碳含量升高;含氧官能團、脂肪烴的含量減少而芳香碳的相對含量增加。水熱處理對褐煤孔隙結構的影響集中在中孔區(qū)域。褐煤的比表面積、總孔容隨水熱提質溫度的升高呈現(xiàn)先迅速增大后緩慢下降的變化趨勢。水熱提質褐煤的自燃傾向性主要受提質溫度控制。當提質溫度低于260℃,比表面積與孔容大幅增加使褐煤的自燃傾向性增強。提質溫度超過260℃,化學組成和官能團分布在高溫下變化加劇,取代孔隙成為控制自燃傾向性的主要因素,導致褐煤的自燃傾向性下降。采用微波輻照對錫盟褐煤進行了短時脫水干燥處理。隨微波輻照時間的增加,褐煤的自燃傾向性呈現(xiàn)先升高后下降的變化趨勢。當微波輻照時間低于1.5min時,由于含水量顯著下降,孔隙結...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6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圖1-2?1965?2016年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1]??
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第一章緒論??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曾長期在70%以上。如圖1-2所示,2006?2016??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保持著年均5.46%的增長幅度。但自2007年起,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比重開始持續(xù)下降,煤炭消耗總量在2013年達到峰值??1969.IMtoe?(百萬噸石油當量)后也開始連續(xù)降低。20]6年,我國煤炭產(chǎn)量下??降7.9?%,消費總量下降了?1.6?%,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下降至歷史最低值6?2?%。??石油、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的占比為25.1%。除化石燃料之外,水電是??我國一次能源的最大來源。近幾年我國水電的發(fā)展速度下滑,截止2016年,水??電的占比約8.6%。相較之下,核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迎來快速增長期。??這主要得益于相關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布的孔隙結構。??1.2煤炭自燃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煤炭自燃是由煤低溫氧化引起的自然發(fā)火現(xiàn)象。圖1-4顯示了煤堆自燃的發(fā)??生過程。堆積狀態(tài)的煤與空氣接觸后氧化放熱,熱量在適宜條件下積累引起煤溫??升高,導致氧化進一步加快。如此循環(huán)直至煤溫升高至著火點,自燃發(fā)生。煤炭??自燃若是發(fā)現(xiàn)和處理不及時,將會發(fā)展為火災。??雜?|??〉y?/??_?§)?畫晉會.??t?^?散熱??0-? ̄ ̄I^?篆?°:??煤堆??圖1-4煤堆中自燃的發(fā)生過程??煤田火災就是由煤炭自燃所引起的自然災害,我國是世界上遭受煤田火災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據(jù)統(tǒng)計,我國25個主要產(chǎn)煤省區(qū)的130多個大中型礦區(qū)均不??同程度受到煤層自然發(fā)火的威脅。全國已查明的正在燃燒的煤田火區(qū)共有56處,??總面積達720km2,主要位于西北和華北地區(qū),火災密集程度從東向西逐漸增強,??集中分布于新疆、寧夏、內蒙古、甘肅、青海、陜西、山西等7。保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內蒙古烏達煤田煤火治理效果的遙感監(jiān)測與評估[J]. 李峰,梁漢東,趙小平,白江偉,崔玉坤. 國土資源遙感. 2017(03)
[2]褐煤自燃傾向測定及其低溫氧化反應過程研究[J]. 玄偉偉,王倩,張建勝. 煤炭學報. 2016(10)
[3]我國煤礦火災防治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 梁運濤,侯賢軍,羅海珠,田富超,于貴生. 煤炭科學技術. 2016(06)
[4]水在化學反應中的(助)催化作用研究進展[J]. 常春然,趙亞帆,龍波,黃正清,李雋. 中國科學:化學. 2016(01)
[5]基于交叉點溫度法煤自燃傾向性評定指標的物理內涵[J]. 王寅,王海暉. 煤炭學報. 2015(02)
[6]云南褐煤結構的FTIR分析[J]. 韓峰,張衍國,蒙愛紅,李清海. 煤炭學報. 2014(11)
[7]褐煤模型化合物中含氧官能團脫出反應的理論研究[J]. 湯海燕,趙茂爽,馮莉,曹澤星.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14(11)
[8]煤自燃中的各種基元反應及相互關系:煤氧化動力學理論及應用[J]. 王德明,辛海會,戚緒堯,竇國蘭,仲曉星. 煤炭學報. 2014(08)
[9]煤自燃模型化合物苯甲醚和苯甲醇的低溫氧化[J]. 唐一博,李增華,楊永良,馬冬娟,劉震,季淮君. 煤炭學報. 2012(12)
[10]火電廠煤場自燃的形成特征及防控方法[J]. 韓宏彬. 中國電力. 2013(04)
博士論文
[1]基于氧化特性的煤自燃阻化劑機理及性能研究[D]. 楊漪.西安科技大學 2015
[2]基于模型化合物的煤表面活性基團低溫氧化研究[D]. 唐一博.中國礦業(yè)大學 2014
[3]防治煤自燃的凝膠泡沫及特性研究[D]. 張雷林.中國礦業(yè)大學 2014
[4]添加劑對煤低中溫氧化過程的影響及其機理研究[D]. 戰(zhàn)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538716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6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圖1-2?1965?2016年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1]??
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第一章緒論??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曾長期在70%以上。如圖1-2所示,2006?2016??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保持著年均5.46%的增長幅度。但自2007年起,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比重開始持續(xù)下降,煤炭消耗總量在2013年達到峰值??1969.IMtoe?(百萬噸石油當量)后也開始連續(xù)降低。20]6年,我國煤炭產(chǎn)量下??降7.9?%,消費總量下降了?1.6?%,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下降至歷史最低值6?2?%。??石油、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的占比為25.1%。除化石燃料之外,水電是??我國一次能源的最大來源。近幾年我國水電的發(fā)展速度下滑,截止2016年,水??電的占比約8.6%。相較之下,核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迎來快速增長期。??這主要得益于相關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布的孔隙結構。??1.2煤炭自燃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煤炭自燃是由煤低溫氧化引起的自然發(fā)火現(xiàn)象。圖1-4顯示了煤堆自燃的發(fā)??生過程。堆積狀態(tài)的煤與空氣接觸后氧化放熱,熱量在適宜條件下積累引起煤溫??升高,導致氧化進一步加快。如此循環(huán)直至煤溫升高至著火點,自燃發(fā)生。煤炭??自燃若是發(fā)現(xiàn)和處理不及時,將會發(fā)展為火災。??雜?|??〉y?/??_?§)?畫晉會.??t?^?散熱??0-? ̄ ̄I^?篆?°:??煤堆??圖1-4煤堆中自燃的發(fā)生過程??煤田火災就是由煤炭自燃所引起的自然災害,我國是世界上遭受煤田火災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據(jù)統(tǒng)計,我國25個主要產(chǎn)煤省區(qū)的130多個大中型礦區(qū)均不??同程度受到煤層自然發(fā)火的威脅。全國已查明的正在燃燒的煤田火區(qū)共有56處,??總面積達720km2,主要位于西北和華北地區(qū),火災密集程度從東向西逐漸增強,??集中分布于新疆、寧夏、內蒙古、甘肅、青海、陜西、山西等7。保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內蒙古烏達煤田煤火治理效果的遙感監(jiān)測與評估[J]. 李峰,梁漢東,趙小平,白江偉,崔玉坤. 國土資源遙感. 2017(03)
[2]褐煤自燃傾向測定及其低溫氧化反應過程研究[J]. 玄偉偉,王倩,張建勝. 煤炭學報. 2016(10)
[3]我國煤礦火災防治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 梁運濤,侯賢軍,羅海珠,田富超,于貴生. 煤炭科學技術. 2016(06)
[4]水在化學反應中的(助)催化作用研究進展[J]. 常春然,趙亞帆,龍波,黃正清,李雋. 中國科學:化學. 2016(01)
[5]基于交叉點溫度法煤自燃傾向性評定指標的物理內涵[J]. 王寅,王海暉. 煤炭學報. 2015(02)
[6]云南褐煤結構的FTIR分析[J]. 韓峰,張衍國,蒙愛紅,李清海. 煤炭學報. 2014(11)
[7]褐煤模型化合物中含氧官能團脫出反應的理論研究[J]. 湯海燕,趙茂爽,馮莉,曹澤星.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14(11)
[8]煤自燃中的各種基元反應及相互關系:煤氧化動力學理論及應用[J]. 王德明,辛海會,戚緒堯,竇國蘭,仲曉星. 煤炭學報. 2014(08)
[9]煤自燃模型化合物苯甲醚和苯甲醇的低溫氧化[J]. 唐一博,李增華,楊永良,馬冬娟,劉震,季淮君. 煤炭學報. 2012(12)
[10]火電廠煤場自燃的形成特征及防控方法[J]. 韓宏彬. 中國電力. 2013(04)
博士論文
[1]基于氧化特性的煤自燃阻化劑機理及性能研究[D]. 楊漪.西安科技大學 2015
[2]基于模型化合物的煤表面活性基團低溫氧化研究[D]. 唐一博.中國礦業(yè)大學 2014
[3]防治煤自燃的凝膠泡沫及特性研究[D]. 張雷林.中國礦業(yè)大學 2014
[4]添加劑對煤低中溫氧化過程的影響及其機理研究[D]. 戰(zhàn)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5387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538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