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井下避難硐室系統(tǒng)的構建與應用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4-16 19:14
為進一步減少煤礦事故發(fā)生后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在分析國內外煤礦井下避難系統(tǒng)發(fā)展的基礎上,以何家塔煤礦井下避難硐室系統(tǒng)的構建設計與應用為例,詳細介紹了井下避難硐室系統(tǒng)的分類、結構構成、功能需求和配套設施等,并通過緊急避險疏散時間的校驗計算,提出避難硐室距離采掘工作面以不超過1 000 m為宜,且應按照"地面最安全,先逃生后避險"原則進行避險救援,為國內其他礦井避難硐室的構建應用和相關標準的制定提供了參考。
【文章來源】:能源與環(huán)保. 2020,42(02)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井下永久避難硐室平面布置
永久避難硐室主要施工斷面如圖2所示。其中,1-1斷面為直墻半圓拱形,長16.8 m,掘進斷面寬4.6 m、高3.7 m,基礎深度250 mm,采用現(xiàn)澆C30混凝土砌碹支護,砌碹厚度300 mm,底板混凝土硬化厚度200 mm;2-2斷面為矩形,長38.6 m,掘進斷面寬4.2 m、高3.3 m,基礎深度200 mm,采用錨網噴支護方式,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混凝土添加BR-2型防水劑,抗?jié)B等級不小于P6;底板混凝土硬化厚度為200 mm,施工完畢后硐室內部采用阻燃、抗靜電、耐高溫、耐腐蝕聚酯材料整體裝修。2.1.3 避難硐室系統(tǒng)組成
根據煤礦安全避險“六大系統(tǒng)”的要求,結合何家塔煤礦采掘工作面實際情況,設計利用井下的4個盤區(qū)巷道聯(lián)絡巷作為臨時避難硐室,每個臨時避難硐室設計容納20人,臨時避難硐室里各系統(tǒng)與永久避難硐室基本一致。臨時避難硐室設計為矩形巷道,硐室全長20m,斷面高5.2 m、寬3.2 m,頂板、幫部采用錨網噴支護,底板采用混凝土硬化。防護密閉門周邊掏槽深600 mm,墻體混凝土澆筑,錨桿采用?20 mm×2 200 mm左旋無縱筋螺紋鋼錨桿,間排距均為1 m。采用鋼筋網護頂護幫,樹脂加長錨固;頂板采用?22mm×6 300 mm錨索加長錨固補強支護,錨索呈“三花”布置,間排距均為2 m;巷道表層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添加防水劑,噴射厚度為100 mm;用強度等級C30的混凝土進行底板硬化,硬化厚度為200 mm。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煤礦井下避難硐室的設計及位置優(yōu)化的研究[J]. 藺斌斌. 山東煤炭科技. 2019(04)
[2]基于多參數(shù)的煤礦井下避難硐室傳感器設計[J]. 莫志剛,李軍,梁光清,張遠征. 自動化儀表. 2018(03)
[3]深孔預裂爆破與水力壓裂技術的工業(yè)性對比試驗[J]. 胡濱,梁小興,王有發(fā),蔚文忠,吳小衛(wèi). 煤礦安全. 2017(02)
[4]何家塔淺埋深礦井地應力測試及應用[J]. 胡濱. 山東煤炭科技. 2015(06)
[5]救生艙內氧含量舒適度研究[J]. 栗婧,金龍哲,汪聲. 煤炭學報. 2013(12)
[6]常村煤礦N3采區(qū)永久避難硐室構建研究與試驗[J]. 高娜,韓海榮,馬德祥. 煤炭學報. 2013(12)
[7]井下緊急避險系統(tǒng)避難硐室建設方法與技術[J]. 孫繼平. 煤炭科學技術. 2013(09)
[8]布爾臺煤礦2-2煤永久避難硐室的構建及緊急避險系統(tǒng)建設問題研究[J]. 王磊,金龍哲,高娜,尤飛. 中國礦業(yè). 2013(01)
[9]煤礦井下避難硐室的選址及其關鍵技術[J]. 李芳瑋,金龍哲,韓海榮,黃志凌,張娜.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5)
[10]基于井下避難硐室系統(tǒng)的煤礦應急救援體系探討[J]. 李隆庭. 安全與環(huán)境工程. 2012(02)
博士論文
[1]煤礦井下避難硐室位置優(yōu)化及應用研究[D]. 黃軍利.中國礦業(yè)大學 2018
本文編號:3142013
【文章來源】:能源與環(huán)保. 2020,42(02)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井下永久避難硐室平面布置
永久避難硐室主要施工斷面如圖2所示。其中,1-1斷面為直墻半圓拱形,長16.8 m,掘進斷面寬4.6 m、高3.7 m,基礎深度250 mm,采用現(xiàn)澆C30混凝土砌碹支護,砌碹厚度300 mm,底板混凝土硬化厚度200 mm;2-2斷面為矩形,長38.6 m,掘進斷面寬4.2 m、高3.3 m,基礎深度200 mm,采用錨網噴支護方式,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混凝土添加BR-2型防水劑,抗?jié)B等級不小于P6;底板混凝土硬化厚度為200 mm,施工完畢后硐室內部采用阻燃、抗靜電、耐高溫、耐腐蝕聚酯材料整體裝修。2.1.3 避難硐室系統(tǒng)組成
根據煤礦安全避險“六大系統(tǒng)”的要求,結合何家塔煤礦采掘工作面實際情況,設計利用井下的4個盤區(qū)巷道聯(lián)絡巷作為臨時避難硐室,每個臨時避難硐室設計容納20人,臨時避難硐室里各系統(tǒng)與永久避難硐室基本一致。臨時避難硐室設計為矩形巷道,硐室全長20m,斷面高5.2 m、寬3.2 m,頂板、幫部采用錨網噴支護,底板采用混凝土硬化。防護密閉門周邊掏槽深600 mm,墻體混凝土澆筑,錨桿采用?20 mm×2 200 mm左旋無縱筋螺紋鋼錨桿,間排距均為1 m。采用鋼筋網護頂護幫,樹脂加長錨固;頂板采用?22mm×6 300 mm錨索加長錨固補強支護,錨索呈“三花”布置,間排距均為2 m;巷道表層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添加防水劑,噴射厚度為100 mm;用強度等級C30的混凝土進行底板硬化,硬化厚度為200 mm。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煤礦井下避難硐室的設計及位置優(yōu)化的研究[J]. 藺斌斌. 山東煤炭科技. 2019(04)
[2]基于多參數(shù)的煤礦井下避難硐室傳感器設計[J]. 莫志剛,李軍,梁光清,張遠征. 自動化儀表. 2018(03)
[3]深孔預裂爆破與水力壓裂技術的工業(yè)性對比試驗[J]. 胡濱,梁小興,王有發(fā),蔚文忠,吳小衛(wèi). 煤礦安全. 2017(02)
[4]何家塔淺埋深礦井地應力測試及應用[J]. 胡濱. 山東煤炭科技. 2015(06)
[5]救生艙內氧含量舒適度研究[J]. 栗婧,金龍哲,汪聲. 煤炭學報. 2013(12)
[6]常村煤礦N3采區(qū)永久避難硐室構建研究與試驗[J]. 高娜,韓海榮,馬德祥. 煤炭學報. 2013(12)
[7]井下緊急避險系統(tǒng)避難硐室建設方法與技術[J]. 孫繼平. 煤炭科學技術. 2013(09)
[8]布爾臺煤礦2-2煤永久避難硐室的構建及緊急避險系統(tǒng)建設問題研究[J]. 王磊,金龍哲,高娜,尤飛. 中國礦業(yè). 2013(01)
[9]煤礦井下避難硐室的選址及其關鍵技術[J]. 李芳瑋,金龍哲,韓海榮,黃志凌,張娜.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5)
[10]基于井下避難硐室系統(tǒng)的煤礦應急救援體系探討[J]. 李隆庭. 安全與環(huán)境工程. 2012(02)
博士論文
[1]煤礦井下避難硐室位置優(yōu)化及應用研究[D]. 黃軍利.中國礦業(yè)大學 2018
本文編號:31420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14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