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濁度礦井水處理中混凝劑投加方式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11-15 15:24
【摘要】:針對高濁度礦井水膠粒含量大、粒徑小、體積質(zhì)量小等水質(zhì)特點,開展了混凝劑聚合氯化鋁(PAC)與聚丙烯酰胺(PAM)不同投加方式的混凝試驗研究,考察了混凝劑各投加方式下的最佳劑量及處理效果,并對PAC與PAM最佳投加間隔時間進行分析。結(jié)果表明,原水濁度為2 450 NTU,采用先投加0.5 mg/L濃度PAM,后投加100 mg/L濃度PAC及0.4 mg/L濃度PAM的混凝劑投加方式,出水濁度取得最低值4.6 NTU,總藥劑成本最低。PAC與PAM不同投加間隔時間中,PAM的投加點滯后于PAC投加點120 s時混凝效果最佳。
【圖文】:
PAC及先投加PAM后投加PAC和PAM五種混凝劑投加方式,分別以一定的攪拌轉(zhuǎn)速及時間安排混凝試驗,沉淀15min后取上清液進行3次濁度測定,并取平均值[14-15]。試驗中投加PAC的攪拌轉(zhuǎn)速及時間安排如下:以300r/min快速混合30s,100r/min快速攪拌2min,70r/min中速攪拌4min,40r/min慢速攪拌6min。試驗中投加PAM,以40r/min慢速攪拌5min。2試驗結(jié)果與分析2.1單獨投加PAM的脫濁效果以0.1mg/L等分依次投加PAM溶液,結(jié)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當PAM投加量在低于0.5mg/L時,濁度去除率變化較為明顯,此后隨著PAM投加量的增加,上清液濁度雖繼續(xù)下降,但幅度已變得很小。試驗中PAM投加量達到0.8mg/L時,上清液濁度取得最低值254NTU,此后上清液濁度呈上升趨勢。這是因為陰離子電性的PAM在與礦井水中的膠粒絮凝時,主要作用并非通過電性中和來完成,而是起著一種橋連作用。當PAM投加量逐漸提高時,膠粒表面被PAM大分子所飽和,膠粒表面的吸附空位越來越少,PAM橋連作用逐漸減弱,膠粒間因高分子的阻礙很難再次接近而產(chǎn)生聚集,膠粒重新處于穩(wěn)定分散狀態(tài)。單獨投加PAM脫濁能力有限,但控制其投加量為0.5mg/L可以取得較好的預(yù)處理效果。2.2單獨投加PAC的脫濁效果以100mg/L等分依次投加PAC溶液,結(jié)果如圖1單獨投加PAM的脫濁效果圖2所示。由圖2可知,當PAC投加量小于200mg/L時,上清液濁度下降較快,水中的膠粒與PAC充分混合,絮凝反應(yīng)隨PAC投加量的增加逐漸變得完善
荷中和到一定程度,使得膠體的ξ電位降低,增加了膠粒間的碰撞概率,再加入PAM可進一步提高膠粒吸附架橋和網(wǎng)捕卷掃作用,使被部分中和的膠粒迅速凝聚成大的絮體。因此,采用PAC與PAM聯(lián)合投加的方法不會產(chǎn)生膠體再穩(wěn)現(xiàn)象,并且聯(lián)合投加后生成的絮體大而密實。圖3先投加PAC后投加PAM的脫濁效果試驗發(fā)現(xiàn),隨著PAM投加量的提高,出水濁度在開始時隨著PAM投加量的增加逐漸降低,當PAC投加量超過150mg/L時,PAM投加量對出水濁度的影響不再明顯,這是因為水中膠體顆粒表面被過量投加的PAM水解分子覆蓋后,高分子間因相互排斥使膠體顆粒之間難以接近,不能形成聚集作用,從而發(fā)生膠粒保護現(xiàn)象。因此,PAM投加量并不是一次投加,投加量越多越好,而是應(yīng)采取分批次投加的方式,盡量降低高分子間的相互排斥作用。2.4先投加PAM后投加PAC的脫濁效果先進行單獨投加0.5mg/L濃度PAM的試驗,重復(fù)收集10cm以上上清液后,測得上清液混合后的濁度為513NTU,再以50mg/L等分依次投加PAC溶液,結(jié)果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試驗水樣在PAC投加量為200mg/L時取得出水濁度為8.2NTU的效果,不及先投加PAC后投加PAM的脫濁效果好,但優(yōu)于單獨投加PAC取得的脫濁效果。圖4先投加PAM后投加PAC的脫濁效果2.5先投加PAM后投加PAC和PAM的脫濁效果先進行單獨投加PAM試驗,重復(fù)收集10cm以上上清液后,測定上清液混合后的濁度,再依次交叉投加PAC與PAM,PAC、PAM分別按50、0.1mg/L等分依次增加,結(jié)果如圖
本文編號:2561370
【圖文】:
PAC及先投加PAM后投加PAC和PAM五種混凝劑投加方式,分別以一定的攪拌轉(zhuǎn)速及時間安排混凝試驗,沉淀15min后取上清液進行3次濁度測定,并取平均值[14-15]。試驗中投加PAC的攪拌轉(zhuǎn)速及時間安排如下:以300r/min快速混合30s,100r/min快速攪拌2min,70r/min中速攪拌4min,40r/min慢速攪拌6min。試驗中投加PAM,以40r/min慢速攪拌5min。2試驗結(jié)果與分析2.1單獨投加PAM的脫濁效果以0.1mg/L等分依次投加PAM溶液,結(jié)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當PAM投加量在低于0.5mg/L時,濁度去除率變化較為明顯,此后隨著PAM投加量的增加,上清液濁度雖繼續(xù)下降,但幅度已變得很小。試驗中PAM投加量達到0.8mg/L時,上清液濁度取得最低值254NTU,此后上清液濁度呈上升趨勢。這是因為陰離子電性的PAM在與礦井水中的膠粒絮凝時,主要作用并非通過電性中和來完成,而是起著一種橋連作用。當PAM投加量逐漸提高時,膠粒表面被PAM大分子所飽和,膠粒表面的吸附空位越來越少,PAM橋連作用逐漸減弱,膠粒間因高分子的阻礙很難再次接近而產(chǎn)生聚集,膠粒重新處于穩(wěn)定分散狀態(tài)。單獨投加PAM脫濁能力有限,但控制其投加量為0.5mg/L可以取得較好的預(yù)處理效果。2.2單獨投加PAC的脫濁效果以100mg/L等分依次投加PAC溶液,結(jié)果如圖1單獨投加PAM的脫濁效果圖2所示。由圖2可知,當PAC投加量小于200mg/L時,上清液濁度下降較快,水中的膠粒與PAC充分混合,絮凝反應(yīng)隨PAC投加量的增加逐漸變得完善
荷中和到一定程度,使得膠體的ξ電位降低,增加了膠粒間的碰撞概率,再加入PAM可進一步提高膠粒吸附架橋和網(wǎng)捕卷掃作用,使被部分中和的膠粒迅速凝聚成大的絮體。因此,采用PAC與PAM聯(lián)合投加的方法不會產(chǎn)生膠體再穩(wěn)現(xiàn)象,并且聯(lián)合投加后生成的絮體大而密實。圖3先投加PAC后投加PAM的脫濁效果試驗發(fā)現(xiàn),隨著PAM投加量的提高,出水濁度在開始時隨著PAM投加量的增加逐漸降低,當PAC投加量超過150mg/L時,PAM投加量對出水濁度的影響不再明顯,這是因為水中膠體顆粒表面被過量投加的PAM水解分子覆蓋后,高分子間因相互排斥使膠體顆粒之間難以接近,不能形成聚集作用,從而發(fā)生膠粒保護現(xiàn)象。因此,PAM投加量并不是一次投加,投加量越多越好,而是應(yīng)采取分批次投加的方式,盡量降低高分子間的相互排斥作用。2.4先投加PAM后投加PAC的脫濁效果先進行單獨投加0.5mg/L濃度PAM的試驗,重復(fù)收集10cm以上上清液后,測得上清液混合后的濁度為513NTU,再以50mg/L等分依次投加PAC溶液,結(jié)果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試驗水樣在PAC投加量為200mg/L時取得出水濁度為8.2NTU的效果,不及先投加PAC后投加PAM的脫濁效果好,但優(yōu)于單獨投加PAC取得的脫濁效果。圖4先投加PAM后投加PAC的脫濁效果2.5先投加PAM后投加PAC和PAM的脫濁效果先進行單獨投加PAM試驗,重復(fù)收集10cm以上上清液后,測定上清液混合后的濁度,再依次交叉投加PAC與PAM,PAC、PAM分別按50、0.1mg/L等分依次增加,結(jié)果如圖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蓉芳;田燁;施春紅;周北海;顧軍農(nóng);張春雷;;臭氧接觸池臭氧投加方式的優(yōu)化[J];環(huán)境科學(xué)研究;2013年09期
2 陶穎;楊曉瑞;朱建良;陳曉曄;支秋霞;;酸堿調(diào)控及底物濃度對木糖發(fā)酵產(chǎn)酸特性的影響[J];環(huán)境工程學(xué)報;2013年05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小峰;;論談鐵路給水中消毒劑的投加方式[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中部地區(qū)物流產(chǎn)業(yè)體系建設(shè)論壇專輯[C];2008年
2 蔣金;安娜;張義;李玨;楚文海;高乃云;;臭氧的不同投加方式對典型嗅味物質(zhì)IBMP的去除效果[A];中國土木工程學(xué)會水工業(yè)分會給水深度處理研究會2012年年會論文集[C];2012年
3 李瀟瀟;黃文健;張躍軍;趙曉蕾;高娜娜;;投加方式對PDM助凝PAC處理太湖原水效果的影響[A];第五屆全國水處理化學(xué)品行業(yè)年會論文集[C];2009年
,本文編號:25613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6137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