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煤層群雙重卸壓應力時空演化規(guī)律研究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essure relie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first mining cover and the secondary mining protection layer in the process of mining the protective layer of the composite coal seam group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ouble pressure relief, similar material experiments and computer numerical simulation are use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acture in the double pressure relief overburden roc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stress distribution show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econdary protective layer mining, some cracks of overburden rock undergo secondary expansion, compaction, coincidence, and some cracks develop deep in space. The height range of fracture zone increases. The stress is redistribut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first mining protection layer, and five stress distribution areas are formed with the mining process, which are the leading stress concentration area, the relief zone, the compaction area and the rear stress concentration area of the goaf, respectively. Original rock stress zone. Under double pressure relief, the pressure relief effect of both ends of goaf is more remarkable,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mining protection layer, the compaction speed of goaf is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mining protection layer, and the pressure relief degree and range of protected layer increase significantly.
【作者單位】: 湖南工學院安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礦業(yè)大學安全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資助項目(2011CB201205)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NCET-12-0959) 安全工程教育部第一類特色專業(yè)建設點資助項目(TS12328)
【分類號】:TD712.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本華;;濟三礦大直徑鉆孔卸壓措施的研究與應用[J];山東煤炭科技;2007年05期
2 邱德廣;閆海豐;周紀輝;;卸壓區(qū)淺孔抽放在高突工作面的應用研究[J];中州煤炭;2009年01期
3 吳海進;林柏泉;楊威;姚倩;翟成;;初始應力對縫槽卸壓效果影響的數(shù)值分析[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09年02期
4 杜春志;劉衛(wèi)群;;煤層鉆孔卸壓效果影響因素分析[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4期
5 溫穎遠;牟宗龍;蔡武;王浩;;基于正交試驗的煤層卸壓鉆孔參數(shù)優(yōu)化分析[J];煤礦安全;2013年05期
6 齊黎明,林柏泉,支曉偉;上山掘進時卸壓區(qū)應力及防突長度分析[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7 陳玉峰;;卸壓區(qū)淺孔抽放技術在平煤四礦的研究與應用[J];水力采煤與管道運輸;2009年01期
8 胡勝勇;周福寶;夏同強;劉應科;;超前頂板巷卸壓消突技術的試驗及應用研究[J];中國煤炭;2010年03期
9 季文博;齊慶新;李宏艷;張浪;徐子杰;程志恒;;卸壓煤體滲透率變化規(guī)律與聲發(fā)射特征實驗研究[J];煤炭工程;2014年02期
10 林錦鋒;;鉆孔擴孔對煤體卸壓效果影響的數(shù)值分析[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王東;張鳳磊;李延才;;卸壓孔與小孔徑爆破卸壓效果應用實踐[A];全國煤礦千米深井開采技術[C];2013年
2 蔣金泉;韓繼勝;徐方軍;;傾斜地層大深度硐室群頂部卸壓保護機理與效應[A];第一屆海峽兩岸隧道與地下工程學術與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1999年
3 陳壽峰;劉殿書;高全臣;王樹仁;馮貴文;;卸壓控制爆破設計方法研究[A];第七屆全國工程爆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4 劉振嶺;陳明泉;夏保慶;;卸壓區(qū)淺孔抽放鉆孔在突出工作面的應用[A];探索建立煤礦區(qū)煤層氣立體抽采與經(jīng)濟利用產(chǎn)業(yè)化體系,推動煤礦瓦斯治理、立體抽采技術示范與煤層氣資源綜合利用——全國煤礦瓦斯抽采利用與通風安全技術現(xiàn)場會煤礦瓦斯抽采與通風安全論文集[C];2013年
5 高全臣;王剛;呂俊志;魯冰;;高應力巖巷卸壓控制爆破技術試驗研究[A];第十一屆中國煤炭學會爆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6 葉青;林柏泉;張建國;;工作面卸壓區(qū)淺孔瓦斯抽放機理及其影響因素分析[A];煤層氣勘探開發(fā)理論與實踐[C];2007年
7 李樹剛;林海飛;成連華;;采動覆巖卸壓范圍及裂隙場的特征研究[A];煤炭資源高效綠色開采與數(shù)字礦山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8 王悅漢;王彩根;康紅普;;采用圍巖卸壓法維護軟巖硐室的模擬研究[A];第一屆華東巖土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199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吳仁倫;煤層群開采瓦斯卸壓抽采“三帶”范圍的理論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2 吳海進;高瓦斯低透氣性煤層卸壓增透理論與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9年
3 宋常勝;超遠距離下保護層開采卸壓裂隙演化及滲流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2年
4 王亮;巨厚火成巖下遠程卸壓煤巖體裂隙演化與滲流特征及在瓦斯抽采中的應用[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9年
5 徐乃忠;低透氣性富含瓦斯煤層群卸壓開采機理及應用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6 劉林;下保護層合理保護范圍及在卸壓瓦斯抽采中的應用[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元春;卸壓爆破在深部金屬礦山開采中的研究[D];廣西大學;2014年
2 李高帥;突出煤層走向長壁工作面卸壓區(qū)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3 蘇磊;潘二礦3煤卸壓開采瓦斯治理技術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5年
4 程勃;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卸壓開采的光彈實驗與模擬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1年
5 張兆民;大直徑鉆孔卸壓機理及其合理參數(shù)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6 孫力;上行卸壓開采厚硬巖組破斷演化與卸壓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5年
7 梁海汀;下保護層開采卸壓效應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3年
8 樊海亮;近距離煤層群卸壓區(qū)回采工作面開采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9 郭良經(jīng);火成巖下上保護層開采底板煤巖體卸壓保護范圍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2年
10 楊增強;煤體高壓射流鉆割卸壓原理及其防沖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2915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29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