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煤階構造變形煤納米級孔隙結構及其對甲烷吸附能力的影響
本文選題:中-高煤階 + 構造變形煤; 參考:《煤礦安全》2015年12期
【摘要】:通過鏡質(zhì)組反射率測試、顯微組分測定、液氮吸附和等溫吸附實驗等,對河南中北部典型礦區(qū)6種中-高煤階構造變形煤納米級孔隙結構和吸附特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中-高煤階構造變形煤納米級孔體積主要以過渡孔(10~100 nm)為主,而比表面積由微孔(1.5~10 nm)控制。納米級孔體積、比表面積和過渡孔孔容從脆性變形碎裂煤、碎粒煤到韌性變形糜棱煤逐漸增大;中-高煤階構造變形煤Langmuir體積與納米級孔體積和比表面積之間呈線性正相關;過渡孔和微孔的分布關系對煤層氣解吸特征產(chǎn)生重要影響,且過渡孔體積越大,甲烷解吸越容易。
[Abstract]:By means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measurement, maceral determination, liquid nitrogen adsorption and isothermal adsorption experiments, the pore structure and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ix types of medium-high rank deformed coals in typical mining areas of central and northern Hena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olume of nanocrystalline pore is dominated by transition pore (10nm), an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is controlled by micropore (1.510nm). Nanometer pore volum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ransition pore volume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brittle deformed fragmentation coal to ductile textured surfaced coal, and Langmuir volume of medium-high rank tectonic deformed coal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anometer pore volum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The distribution of transition pore and micropore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d methane, and the larger the volume of transition pore, the easier the methane desorption.
【作者單位】: 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中原經(jīng)濟區(qū)煤層(頁巖)氣河南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1372161,41072153) 河南省高?萍紕(chuàng)新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13HASTIT030)
【分類號】:TD712;TQ5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琚宜文,姜波,侯泉林,王桂梁,方愛民;華北南部構造煤納米級孔隙結構演化特征及作用機理[J];地質(zhì)學報;2005年02期
2 ;Microcosmic analysis of ductile shearing zones of coal seams of brittle deformation domain in superficial lithosphere[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4年05期
3 張玉貴;張子敏;曹運興;;構造煤結構與瓦斯突出[J];煤炭學報;2007年03期
4 李小詩;琚宜文;侯泉林;林紅;;不同變形機制構造煤大分子結構演化的譜學響應[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2年11期
5 周龍剛;吳財芳;;黔西比德-三塘盆地主采煤層孔隙特征[J];煤炭學報;2012年11期
6 趙艷青;潘結南;白何領;王海超;姚利萍;;沁水盆地南部煤層氣儲層納米級孔隙特征研究[J];煤礦安全;2013年12期
7 張曉輝;要惠芳;李偉;王秀娟;閻紀偉;;韓城礦區(qū)構造煤納米級孔隙結構的分形特征[J];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2014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琚宜文;林紅;李小詩;范俊佳;;煤巖構造變形與動力變質(zhì)作用[J];地學前緣;2009年01期
2 范俊佳;琚宜文;侯泉林;譚靜強;衛(wèi)明明;;不同變質(zhì)變形煤儲層孔隙特征與煤層氣可采性[J];地學前緣;2010年05期
3 秦勇;熊孟輝;易同生;楊兆彪;吳財芳;;論多層疊置獨立含煤層氣系統(tǒng)——以貴州織金—納雍煤田水公河向斜為例[J];地質(zhì)論評;2008年01期
4 秦勇;姜波;王繼堯;吳財芳;傅雪海;韋重韜;侯泉林;琚宜文;;沁水盆地煤層氣構造動力條件耦合控藏效應[J];地質(zhì)學報;2008年10期
5 張士誠;牟善波;張勁;王雷;;煤巖對壓裂裂縫長期導流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J];地質(zhì)學報;2008年10期
6 王向浩;王延斌;高莎莎;洪鵬飛;張美娟;;構造煤與原生結構煤的孔隙結構及吸附性差異[J];高校地質(zhì)學報;2012年03期
7 于冰;周蕊;盧兆林;于紅麗;路瑤;;煤巖樣品TEM超薄切片制備方法研究[J];電子顯微學報;2014年02期
8 師慶民;屈爭輝;馮樂;竇魯星;江煜波;趙迪斐;;煤鏡質(zhì)組反射率的定向特征及其應力指示意義——以淮北礦區(qū)為例[J];地質(zhì)論評;2014年05期
9 簡闊;傅雪海;王可新;張玉貴;;中國長焰煤物性特征及其煤層氣資源潛力[J];地球科學進展;2014年09期
10 賈天讓;王蔚;閆江偉;唐春安;;貴州省煤礦瓦斯賦存構造控制規(guī)律與分帶劃分[J];地學前緣;2014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建樓;聲波作用下煤體瓦斯解吸與放散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0年
2 陶云奇;含瓦斯煤THM耦合模型及煤與瓦斯突出模擬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3 鄭茂杰;煤與瓦斯突出預測及應急響應機制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09年
4 康志勤;油頁巖熱解特性及原位注熱開采油氣的模擬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8年
5 謝雄剛;石門揭煤過程煤與瓦斯突出的注液凍結防治理論及技術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6 李曉泉;含瓦斯煤力學特性及煤與瓦斯延期突出機理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7 王猛;河北省煤礦區(qū)瓦斯賦存的構造逐級控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2年
8 劉彥偉;煤粒瓦斯放散規(guī)律、機理與動力學模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1年
9 竇新釗;黔西地區(qū)構造演化及其對煤層氣成藏的控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2年
10 宋志敏;變形煤物理模擬與吸附—解吸規(guī)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翁成敏 ,潘治貴;峰峰煤田煤的X射線衍射分析[J];地球科學;1981年01期
2 唐修義;有關煤成烴的基本認識[J];地學前緣;1999年S1期
3 曹運興;彭立世;侯泉林;;順煤層斷層的基本特征及其地質(zhì)意義[J];地質(zhì)論評;1993年06期
4 趙峰華,任德貽;應用高分辨率透射電鏡研究煤顯微組分的結構[J];地質(zhì)論評;1995年06期
5 琚宜文,王桂梁;煤層流變及其與煤礦瓦斯突出的關系——以淮北海孜煤礦為例[J];地質(zhì)論評;2002年01期
6 曹代勇,張守仁,任德貽;構造變形對煤化作用進程的影響——以大別造山帶北麓地區(qū)石炭紀含煤巖系為例[J];地質(zhì)論評;2002年03期
7 王桂梁,姜波,曹代勇,鄒海,金維浚;徐州—宿州弧形雙沖—疊瓦扇逆沖斷層系統(tǒng)[J];地質(zhì)學報;1998年03期
8 琚宜文,姜波,侯泉林,王桂梁,方愛民;華北南部構造煤納米級孔隙結構演化特征及作用機理[J];地質(zhì)學報;2005年02期
9 張松航;湯達禎;唐書恒;許浩;林文姬;張彪;;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煤儲層微孔隙結構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地質(zhì)學報;2008年10期
10 張代鈞,鮮學福;煤大分子中官能團的紅外光譜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0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玉貴;構造煤演化與力化學作用[D];太原理工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戎虎仁;蔡圖;賀彬;吳斌;;中美中煤階煤層氣開采現(xiàn)狀及差距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年09期
2 戎虎仁;孫嬌鵬;賀彬;;中煤階優(yōu)勢理論的提出及成功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年23期
3 葉欣;陳純芳;姜文利;鄧虎成;許春花;;我國低煤階煤層氣地質(zhì)特征及最新進展[J];煤炭科學技術;2009年08期
4 高秀明;章招興;;低煤階與高煤階成藏差異性實質(zhì)及主控因素[J];硅谷;2009年13期
5 郭樂樂;湯達禎;許浩;李松;高麗軍;;黔西滇東地區(qū)不同煤階煤儲層物性特征分析[J];煤炭科學技術;2014年08期
6 王勃;李景明;張義;王紅巖;劉洪林;李貴中;馬京長;;中國低煤階煤層氣地質(zhì)特征[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9年01期
7 李五忠;田文廣;孫斌;王憲花;趙玉紅;;低煤階煤層氣成藏特點與勘探開發(fā)技術[J];天然氣工業(yè);2008年03期
8 葉欣;劉洪林;王勃;樊明珠;姜文利;;高低煤階煤層氣解吸機理差異性分析[J];天然氣技術;2008年02期
9 劉升貴;彭智高;江新照;陳含;崔超杰;;中、高煤階對煤層氣采收率的影響[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4期
10 王紅巖;李景明;劉洪林;陳東;夏士軍;李貴中;;中國高煤階煤層氣成藏特征[J];天然氣工業(yè);2005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李相臣;康毅力;;高煤階與低煤階煤巖氣藏氣體傳質(zhì)行為研究[A];滲流力學與工程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第十一屆全國滲流力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1年
2 李五忠;田文廣;孫斌;王憲花;趙玉紅;;低煤階煤層氣成藏與勘探開發(fā)簡述[A];煤層氣勘探開發(fā)理論與實踐[C];2007年
3 宋黨育;張曉逵;蘇現(xiàn)波;張小東;;應用XRD對煤微晶結構的研究[A];基于瓦斯地質(zhì)的煤礦瓦斯防治技術[C];2009年
4 李貴中;孫粉錦;王勃;馬京長;;吐哈盆地低煤階煤層氣成藏條件及勘探思路建議[A];煤層氣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2010年全國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李松;湯達禎;許浩;陶樹;;不同煤階煤巖物性的核磁共振表征[A];中國地質(zhì)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3石油天然氣、非常規(guī)能源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分會場[C];2013年
6 邵龍義;侯海海;;我國低煤階煤層氣選區(qū)評價標準研究[A];中國地質(zhì)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3石油天然氣、非常規(guī)能源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分會場[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石金明;典型煤種熱解氣化特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楊高峰;不同煤階煤儲層物性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3年
2 葉欣;中國西北低煤階煤層氣成藏地質(zhì)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735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073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