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條件下生物素中間體粉塵爆炸特性
本文選題:生物素中間體 + 粒徑分布 ; 參考:《消防科學與技術》2015年06期
【摘要】:以某化工廠兩種不同合成工藝條件下的生物素關鍵中間體BT1和BT2粉塵為研究對象,采用掃描電鏡及激光粒度儀對其表面形態(tài)及粒徑分布進行表征,并利用熱綜合分析儀開展熱解特性分析。在Hartmann爆炸實驗裝置中就其粉塵爆炸特性進行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兩種粉塵的最大爆炸壓力pmax及最大壓力上升速率(dp/dt)max隨粉塵濃度的增加均呈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且都在質量濃度為700g/m3附近達到最大值,但BT1的最大爆炸壓力是BT2的2倍,而最大爆炸壓力上升速率則為后者的6.3倍。盡管兩種粉塵的爆炸下限濃度接近,但在該濃度區(qū)域內(nèi),BT1粉塵隨濃度的增加,其最大爆炸壓力增長速度明顯快于BT2粉塵,爆炸敏感度更高。條件許可時應優(yōu)先采用T2合成工藝進行生產(chǎn)。針對上述生產(chǎn)工藝流程,防止粉塵爆炸最為經(jīng)濟有效的技術措施是防止粉塵外逸、定期清掃積塵。
[Abstract]:Th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 (LPMs) with BT1 and BT2 dust, the key intermediates of biotin in two different synthetic processes in a chemical plant.The pyrolysis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by thermal comprehensive analyzer.The dust expl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Hartmann explosive device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explosion pressure (pmax) and the maximum pressure rise rate (DP / DT) of the two kinds of dust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ust concentration, and both reached the maximum value near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700g/m3.However, the maximum explosion pressure of BT1 is twice as high as that of BT2, and the maximum explosion pressure is 6.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BT2.Although the lower explosive concentra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dust is close, the maximum explosion pressure increases more rapidly than that of BT2 dust, and the explosive sensitivit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T2 dust.T2 synthesis process should be preferred when conditions permit.In view of the abov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most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technical measure to prevent dust explosion is to prevent dust from escaping and to clean dust accumulation regularly.
【作者單位】: 中國計量學院質量與安全工程學院;西安誠樂科工貿(mào)有限責任公司;
【基金】: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2013DFG7176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174182)
【分類號】:X93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曹衛(wèi)國;潘峰;徐森;張建新;;小麥淀粉粉塵爆炸特性參數(shù)的研究[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12年02期
2 高聰;李化;蘇丹;黃衛(wèi)星;;密閉空間煤粉的爆炸特性[J];爆炸與沖擊;2010年02期
3 來誠鋒;段滋華;張永發(fā);張牢牢;;煤粉末的爆炸機理[J];爆炸與沖擊;2010年03期
4 李專成;;膽固醇作為手性助劑合成d-生物素關鍵中間體-內(nèi)酯[J];化學工程與裝備;2009年01期
5 徐文慶;陳志;黃瑩;蒯念生;曾瑜;李建明;;密閉空間中甘薯粉爆炸特性的試驗研究[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11年05期
6 韓衛(wèi)華,李浩然;生物素中間體內(nèi)酯合成進展[J];化學通報;2004年08期
7 李凱龍,李云政,張青山;d-生物素中間體合成工藝改進[J];精細化工;2005年02期
8 劉學武;林暉;徐峰;賀輝宗;;ABS樹脂粉塵爆炸特性研究[J];石油化工安全環(huán)保技術;2010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秋珊珊;曹衛(wèi)國;黃麗媛;張建新;潘峰;;石松子粉粉塵爆炸試驗研究[J];爆破器材;2012年03期
2 蒯念生;黃衛(wèi)星;袁旌杰;杜兵;李宗珊;伍毅;;點火能量對粉塵爆炸行為的影響[J];爆炸與沖擊;2012年04期
3 喻健良;閆興清;陳玲;;密閉容器內(nèi)微米級鋁粉爆炸實驗研究與數(shù)值模擬[J];工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1年11期
4 李秀麗;王景偉;;廢棄硒鼓殘留墨粉的爆炸參數(shù)研究[J];工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2年08期
5 黃麗媛;曹衛(wèi)國;徐森;張建新;秋珊珊;潘峰;;石松子粉最小點火能試驗研究[J];爆破器材;2012年05期
6 曹衛(wèi)國;黃麗媛;梁濟元;鄭俊杰;劉向陽;苗楠;秋珊珊;潘峰;;點火具爆炸壓力的理論計算與試驗研究[J];爆破器材;2013年04期
7 周成龍;方永蘭;欽峰;卞建忠;何燕;;燃用木屑粉末有機熱載體鍋爐爐膛爆燃原因分析與預防[J];工業(yè)鍋爐;2013年06期
8 司榮軍;;瓦斯煤塵爆炸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4年01期
9 郭子東;徐豐煜;吳立志;岳海玲;;賓館客房的火災荷載調(diào)查及其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11年05期
10 彭于懷;黃麗媛;曹衛(wèi)國;鄭俊杰;卑鳳利;潘峰;;石松子粉塵爆炸危險性及抑爆研究[J];爆破器材;2014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華東;立式多層長圓筒容器氣相區(qū)化爆壓力波傳播及殼體動態(tài)響應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2 閆興清;高靜態(tài)動作壓力下粉塵爆炸泄放特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鳳娟;酶法合成生物素中間體手性內(nèi)酯和拆分萘普生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2 李恒鑫;生物素前體物:庚二酸在重組枯草芽孢桿菌中的高效合成[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7年
3 鄭建永;有機相微生物酶法拆分制備手性生物素中間體內(nèi)酯[D];浙江工業(yè)大學;2007年
4 汪林杰;高效低NO_X煤粉工業(yè)鍋爐在工業(yè)應用中的幾個關鍵技術研究[D];廣東海洋大學;2013年
5 黃麗媛;石松子粉粉塵爆炸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年
6 潘星;氣云爆炸作用下抗爆結構的動力響應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年
7 靳鑫;氧濃度對粉塵點燃特性的影響[D];東北大學;2012年
8 姜海鵬;煤塵濃度對瓦斯爆炸極限的影響研究[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14年
9 王臘梅;170t/h流化床用防爆裝置研究[D];東北大學;2011年
10 劉志敏;鎂鋁混合粉塵爆炸特性研究[D];中北大學;201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桂蘭,李疏粉,夏強,趙秀媛;超細鋁粉燃燒性能研究[J];兵工學報(火化工分冊);1996年02期
2 汪佩蘭,王海福,李盛,曾象志;含能材料粉塵爆炸壓力和壓力上升速率的研究[J];兵工學報;1995年03期
3 劉慶明,范寶春,李鴻志;鋁粉燃燒誘導激波現(xiàn)象的數(shù)值模擬與實驗研究[J];兵工學報;1998年02期
4 劉慶明,白春華;鋁粉粉塵云和戊烷云霧燃燒誘導爆炸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1999年05期
5 宋述忠,彭金華,陳網(wǎng)樺,解立峰;硝酸異丙酯與空氣混合物的爆轟性能研究[J];爆破器材;2002年01期
6 浦以康,胡俊,賈復;高爐噴吹用煙煤煤粉爆炸特性的實驗研究[J];爆炸與沖擊;2000年04期
7 洪滔,秦承森;爆轟波管中鋁粉塵爆轟的數(shù)值模擬[J];爆炸與沖擊;2004年03期
8 范寶春,丁大玉,浦以康,湯明鈞;球型密閉容器中鋁粉爆炸機理的研究[J];爆炸與沖擊;1994年02期
9 劉曉利,,李鴻志,郭建國,葉經(jīng)方,管雪元;鋁粉-空氣混合物燃燒轉爆轟(DDT)過程的實驗研究[J];爆炸與沖擊;1995年03期
10 李新光,董洪光,S.Radandt,赫冀成;粉塵云最小點火能測試方法的比較與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鄭大高;密閉空間粉塵爆炸特性的實驗研究與泄放計算[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2 李延鴻;管道式可燃氣體—粉塵爆炸試驗裝置設計[D];中北大學;2006年
3 劉琪;管道式可燃粉塵爆炸裝置控制系統(tǒng)研究[D];中北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躍進;謹防粉塵爆炸[J];山東消防;2002年08期
2 薛福連;粉塵爆炸及其防護[J];安全;2003年03期
3 薛福連;粉塵爆炸及其防護[J];中國職業(yè)安全衛(wèi)生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02期
4 潘成剛;糧食粉塵爆炸及預防對策[J];中國職業(yè)安全衛(wèi)生管理體系認證;2004年06期
5 張超光,蔣軍成,鄭志琴;粉塵爆炸事故模式及其預防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5年06期
6 段穎;;粉塵爆炸的成因及避免災害發(fā)生的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20期
7 毛星;;粉塵爆炸危險閾值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0年02期
8 費學威;馮印輝;;工業(yè)粉塵爆炸的危害及預防措施[J];現(xiàn)代職業(yè)安全;2010年04期
9 徐國平;;粉塵爆炸危害及預防措施[J];勞動保護;2010年09期
10 劉成云;;試述粉塵爆炸的特點及預防措施[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年2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王晶禹;高存文;;密閉容器中粉塵爆炸發(fā)展的影響因素分析[A];全國第二次安全科學技術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2年
2 劉盛;;生產(chǎn)過程中粉塵爆炸危險性分析與評價[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6年
3 孫貴磊;;可燃性粉塵爆炸分析及預防措施研究[A];中國職業(yè)安全健康協(xié)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金輝;孔令華;王建軍;林玉和;;溫州“8·5”粉塵爆炸案調(diào)查與思考[A];消防科技創(chuàng)新與社會安全發(fā)展[C];2014年
5 齊志高;李塹;劉錦瑜;;糧食粉塵防爆的進展和再認識[A];中國糧油學會第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選集(上冊)[C];2004年
6 齊志高;;糧食粉塵爆炸事故分析與安全評估方法[A];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機電安全專業(yè)委員會換屆會議論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邵衛(wèi)衛(wèi);工商貿(mào)企業(yè)粉塵爆炸事故頻發(fā)[N];中國安全生產(chǎn)報;2011年
2 班瑋;德國如何防范粉塵爆炸[N];中國安全生產(chǎn)報;2014年
3 本報記者 范傳貴;法令重重 粉塵爆炸事故為何依舊頻發(fā)[N];法制日報;2014年
4 余明輝;粉塵爆炸事故為何一再發(fā)生[N];福建日報;2014年
5 辛京;粉塵爆炸慘劇為何一而再發(fā)生[N];濟南日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王云峰;粉塵爆炸事故頻發(fā)病根在哪兒?[N];遼寧日報;2014年
7 陳楚 本報記者 蘇利川;昆山粉塵爆炸案:炸開汽車上下游供應體系黑幕[N];中華工商時報;2014年
8 本報記者;是否存粉塵爆炸危險 全國工貿(mào)企業(yè)過篩子[N];中國安全生產(chǎn)報;2014年
9 本報記者;《嚴防企業(yè)粉塵爆炸五條規(guī)定》條文釋義[N];中國安全生產(chǎn)報;2014年
10 南方日報記者 李秀婷;粉塵爆炸不是鬧著玩[N];南方日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健;糧食粉塵爆炸的實驗研究與數(shù)值模擬[D];東北大學;2010年
2 張小良;醫(yī)藥行業(yè)C_8H_8KNO_5(克拉維酸鉀)混合粉塵在輸運管道內(nèi)爆炸特性的研究[D];東華大學;2012年
3 魏吳晉;鋁納米粉塵爆炸及其抑制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超峰;激波卷揚粉塵爆炸試驗研究[D];中北大學;2008年
2 李延鴻;管道式可燃氣體—粉塵爆炸試驗裝置設計[D];中北大學;2006年
3 付文文;黑索今的粉塵爆炸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
4 黃麗媛;石松子粉粉塵爆炸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年
5 鄭大高;密閉空間粉塵爆炸特性的實驗研究與泄放計算[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6 張倩;粉塵爆炸防護專家系統(tǒng)[D];東北大學;2011年
7 田甜;密閉空間鎂鋁粉塵爆炸特性的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8 苗楠;粉塵爆炸性參數(shù)測試實驗平臺研究[D];東北大學;2011年
9 張超光;粉塵燃爆危險性評估及MIT測試裝置的研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10 劉志敏;鎂鋁混合粉塵爆炸特性研究[D];中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7605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760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