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器驅(qū)動鉛鉍冷卻自然循環(huán)次臨界堆束流瞬變事故研究
本文選題:加速器驅(qū)動次臨界潔凈核能系統(tǒng) + 失束 ; 參考:《核技術(shù)》2015年01期
【摘要】:利用FDS團隊(FissionFusion Design Study)開發(fā)的中子學與熱工水力學耦合安全分析軟件,對一種加速器驅(qū)動鉛鉍自然循環(huán)次臨界反應堆的束流中斷及束流超功率事故進行了模擬分析。計算結(jié)果表明:加速器驅(qū)動次臨界潔凈核能系統(tǒng)(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ADS)次臨界堆的功率對束流瞬變的響應幾乎是瞬時的;事故工況下,自然循環(huán)會根據(jù)堆芯功率自動調(diào)整至重新達到穩(wěn)定;失束時間越長,材料溫度降得越低,功率瞬間恢復值越低,束流恢復后,材料溫度回升的速度越快;束流200%超功率事故發(fā)生后堆芯功率最終穩(wěn)定在初始功率值的192.2%,燃料溫度增幅最大,為286 K,燃料和包殼不會發(fā)生損壞和熔化,冷卻劑不會發(fā)生沸騰。
[Abstract]:The neutron and thermohydraulic coupling safety analysis software developed by FDS team FissionFusion Design study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beam interruption and beam superpower accident of a accelerator driven lead bismuth natural cycle subcritical reactor.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wer response of 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 ADS subcritical reactor to beam transient is almost instantaneous, and the natural cycle will automatically adjust to stability according to reactor core power under accident condition.The longer the beam loss time, the lower the material temperature, the lower the power instantaneous recovery value, and the faster the material temperature rise after beam recovery.After the 200% superpower accident, the core power is stabilized at 192.2 of the initial power, and the fuel temperature increases to 286K. the fuel and shell will not be damaged and melted, and the coolant will not boil.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shù)研究所中子輸運理論與輻射安全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
【基金】:中科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No.XDA0304000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91026004)資助
【分類號】:TL364.4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紅飛;陳德鴻;段文學;蔣潔瓊;吳宜燦;FDS Team;;Physics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Studies for a Fusion Neutron Source Based on a Gas Dynamic Trap[J];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年12期
2 唐嬋;王紅艷;裘潯雋;;液態(tài)鋰鉛準靜態(tài)流動換熱數(shù)值模擬[J];核科學與工程;2013年03期
3 王電喜;胡麗琴;王國忠;趙子甲;聶凡智;龍鵬程;吳宜燦;FDS團隊;;蒙特卡羅輸運程序FLUKA自動建模方法研究[J];核科學與工程;2013年03期
4 汪暉;陳德鴻;段文學;蔣潔瓊;侯雅巍;吳宜燦;FDS團隊;;基于常規(guī)托卡馬克的多功能聚變工程實驗堆堆芯初步設計與分析[J];核科學與工程;2013年03期
5 唐嬋;王紅艷;裘潯雋;;準靜態(tài)液態(tài)金屬鋰鉛在SLL包層中的流動換熱[J];核技術(shù);2013年11期
6 陳珍平;鄭華慶;孫光耀;宋婧;郝麗娟;胡麗琴;吳宜燦;;Preliminary study on CAD-based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s for neutron transport calculation[J];Chinese Physics C;2014年05期
7 聶凡智;胡麗琴;汪冬;王國忠;王電喜;龍鵬程;吳宜燦;FDS團隊;;MCAM中Geant4自動建模方法研究[J];核科學與工程;2014年02期
8 孫夢萍;鄒俊;王芳;賈偉;胡麗琴;;聚變驅(qū)動次臨界堆熱中子上散射截面數(shù)據(jù)庫開發(fā)及初步應用[J];核技術(shù);2014年09期
9 鄭華慶;宋婧;郝麗娟;孫光耀;胡麗琴;FDS團隊;;蒙特卡羅粒子輸運權(quán)窗減方差方法研究及在ITER屏蔽分析中應用[J];核科學與工程;2014年03期
10 李文藝;曹瑞芬;裴曦;胡麗琴;;Radiotherapy reli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PSA method[J];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2014年06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宋婧;面向先進反應堆的蒙特卡羅模擬方法與程序設計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4年
2 王艷青;高溫液態(tài)鉛鉍合金氧傳感器研制與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4年
3 姚傳明;高溫液態(tài)鉛鉍材料回路控制及故障診斷技術(shù)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陳立輝;FLUKA幾何模型到CAD幾何模型的轉(zhuǎn)換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4年
2 李坤鋒;Ta含量對CLAM鋼力學性能影響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4年
3 龔昊;鉛鉍冷卻快堆單盒組件堵流事故分析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4年
4 葉競;方管流道內(nèi)低流速液態(tài)鉛鋰MHD效應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4年
5 毛利勝;基于系統(tǒng)動力學的聚變驅(qū)動乏燃料焚燒堆燃料循環(huán)初步分析[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馬紀敏;劉永康;李茂生;;次臨界能源堆瞬態(tài)安全分析[J];核動力工程;2013年04期
2 ;世界上首次實現(xiàn)次臨界反應堆功率控制[J];國外核新聞;2003年07期
3 ;寧德核電1號機組接受首次臨界前核安全檢查[J];能源與環(huán)境;2012年06期
4 魯劍超;次臨界或低功率啟動工況下提棒事故分析[J];中國核科技報告;2004年01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朱學蕊;秦山二核4號機換料大修后 首次臨界前核安檢報告公布[N];中國能源報;2013年
,本文編號:17541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75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