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不同類型山洪災害易發(fā)區(qū)劃分
本文選題:山洪災害 + 易發(fā)區(qū)。 參考:《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7年11期
【摘要】:長江流域因其復雜的地質地貌及氣候條件成為我國山洪災害發(fā)生最為密集的地區(qū)。山洪災害易發(fā)區(qū)劃分是山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內容,針對長江流域大尺度(跨省級)區(qū)域的山洪災害易發(fā)性研究可為長江流域及相似區(qū)域的山洪災害評價研究以及規(guī)劃、部署、實施山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本文綜合考慮影響山洪災害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以縣域為評價單元,構建各類山洪災害易發(fā)程度指標體系,基于Matlab,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各類山洪災害易發(fā)性指數。據此,利用Arc GIS自然間距分類方案將長江流域劃分為4個山洪災害易發(fā)區(qū),即高易發(fā)區(qū)、中易發(fā)區(qū)、低易發(fā)區(qū)和非防治區(qū)。結果表明:溪河洪水災害呈現由東向西災害易發(fā)程度逐漸降低的趨勢,分布較為密集的區(qū)域在流域的中東部地區(qū);滑坡災害高易發(fā)區(qū)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上游干流附近滇北和隴南山地,尤以四川盆地以東地區(qū)最為集中;泥石流災害高易發(fā)區(qū)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其中以斷裂帶發(fā)育的第一、二階梯過渡帶最為密集。劃分結果顯示各類山洪災害在流域內的分布差異較為明顯,不同類型山洪災害的歷史發(fā)生次數在高易發(fā)區(qū)的集中程度均在80%以上,表明分區(qū)結果能夠較好反映各災害的區(qū)域分布特征。
[Abstract]:The Yangtze River Basin due to geologica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become the complex of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 in China and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region. Mountain flood prone areas division is an important work of flood prevention, aiming at the large scale of Yangtze River Basin (inter provincial) region of mountain flood prone research fo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he similar region flood disaster evaluation research and planning, deployment,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lood disaster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 of flood disasters formation, with the county as the evaluation unit, the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mountain flood prone degree index system, based on Matlab, the calculation of flood disasters of all kinds of susceptibility index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ccordingly, the use of Arc GIS natural spacing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the Yangtze basin is divided into 4 mountain flood prone areas, namely high prone areas, in prone areas, low prone areas and non - autonomous regions. Show that the flood river from east to West has disaster prone degree decreased gradually, relatively dense regions in the basin in the eastern region; landslide prone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basin, upriver near North Yunnan and Longnan mountain, especially in the Sichuan basin east of the most concentrated area of debris flow; disaster prone are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est of the basin, the first, second step transition to Fault Zone Development Zone is the most intensiv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 in Distribution Division of flood disasters of all kinds in the basin is more obvious, different types of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 occurr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 high prone areas were more than 80%, that partition the results can reflect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disasters.
【作者單位】: 北京林業(yè)大學水土保持學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陸地水循環(huán)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
【基金】: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開放研究基金(CKWV2015227/KY) 水利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201301059)
【分類號】:TV87;X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順泉,魏軍才;湖南省山洪災害高發(fā)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湖南地質;2001年01期
2 韓乃義;科學規(guī)劃 綜合防治 有效減少山洪災害[J];河北水利;2003年09期
3 ;山洪災害小常識[J];中國減災;2005年07期
4 袁本華;顏小紅;周春苗;;新邵縣“5.31”特大山洪災害成因及其防治對策[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6年02期
5 張碩輔;;湖南省“7·15”山洪災害防御的思考[J];中國水利;2006年23期
6 李興華;李彰俊;韓芳;曹艷芳;;近50年內蒙古山洪災害的規(guī)律及成因[J];自然災害學報;2006年S1期
7 方云祥;關偉;王曉輝;;安徽省山洪災害成因分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7年01期
8 胡桂林;丘汀萌;;福建省長慶溪流域山洪災害防御實踐[J];中國水利;2007年14期
9 沈斌;;小城鎮(zhèn)山洪災害的防治對策探析——以云南省為例[J];小城鎮(zhèn)建設;2007年08期
10 任洪玉;鄒翔;張平倉;;我國山洪災害成因分析[J];中國水利;2007年1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蘇峽;夏軍;蔡強國;王隨繼;舒暢;鄭超磊;;汶川特大地震災后山洪災害預估與應對措施[A];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08防災減災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孫厚才;;中國山洪災害研究現狀綜述[A];“全國水土流失與江河泥沙災害及其防治對策”學術研討會會議文摘[C];2003年
3 張曉宏;劉敏;;內蒙古自治區(qū)山洪災害防御初探[A];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推動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內蒙古自治區(qū)第六屆自然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11年
4 李學輝;趙啟明;陳爽;;大連市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研究與應用[A];水與水技術(第3輯)[C];2013年
5 李民菊;;對晉南中條山區(qū)“7.29”山洪災害防御的思考[A];山西省第十一屆青年優(yōu)秀水利科技論文選集[C];2012年
6 王樹峰;米玉華;;河北省山洪災害特點及防治[A];中國首屆城市水土保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7 王樹峰;米玉華;;河北省山洪災害特點及防治[A];中國水利學會2013學術年會論文集——S3防汛抗旱減災[C];2013年
8 吳學生;;山洪災害防御系統預警指標的確立方法探討[A];水與水技術(第3輯)[C];2013年
9 張平倉;;中國山洪災害防治區(qū)劃[A];第八屆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姬威;;山洪災害監(jiān)測預警系統在愛輝區(qū)防汛體系中應用[A];中國水利學會2013學術年會論文集——S3防汛抗旱減災[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聶建春;加強山洪災害防御知識宣傳[N];安徽日報;2007年
2 記者 王鑫;國家防總召開部分。ㄊ、區(qū))防御山洪災害座談會[N];中國水利報;2002年
3 通訊員 閆靖靖;陜西全力提升山洪災害防御能力[N];中國氣象報;2010年
4 王劍;陜西全力提升山洪災害防御能力[N];黃河報;2010年
5 通訊員 吳澤坤;寧強山洪災害防御試點建設通過國家驗收[N];漢中日報;2010年
6 宗禾;河南下達山洪災害補助資金1.3億元[N];中國財經報;2011年
7 本報通訊員 鄒開國 尹小東;讓群眾遠離山洪災害[N];中國水利報;2012年
8 董英 記者 賈紅路;我省加快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建設[N];黑龍江日報;2012年
9 記者 宋振峰;全省80個縣完成山洪災害預警工程建設[N];甘肅日報;2013年
10 記者 何靜;年內我區(qū)將基本建成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防治體系[N];西藏日報(漢);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效雨;重慶市山洪災害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2 劉鑫W,
本文編號:17502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750215.html